航海图中的海螺/贝壳标记:象征意义
- 在著名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波特兰海图中,确实经常出现各种装饰性的图案,包括海螺、贝壳、罗盘玫瑰、帆船、海怪、城市标志等。
- 这些标记通常不是精确的导航符号: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装饰地图,标识方向(罗盘玫瑰),或者象征性地表示某些特征。
- 海螺/贝壳的象征意义: 在这些地图上,海螺或贝壳图案常常被用来象征性地表示浅滩、沙洲、礁石或危险区域。为什么是贝壳?
- 联想: 贝壳是浅海、近岸环境的常见产物。水手们知道,在浅水区、沙质或礁石海底更容易发现贝壳类生物或其残骸。
- 经验知识: 绘制地图的制图师(Portolan chart makers)会收集水手的经验。水手们通过测深和采样知道,遇到贝壳碎片丰富的区域往往意味着水深较浅或海底是岩石/珊瑚礁。
- 视觉提示: 用贝壳图案来标注危险区域,是一个直观、易于理解的视觉符号,提醒后来者注意。
- 关键点: 地图上的贝壳标记本身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定位工具或测量工具。它是一个基于水手实际经验(通过测深采样获得)的象征性警示符号,告诉水手“这片区域的海底类型(多贝壳)通常意味着浅水或危险”。
水手如何用“贝壳”(海底样本)判断海底地形:铅锤测深法
- 这才是水手在实际航行中判断海底地形、水深和底质的核心实用技术,被称为铅锤测深法。
- 工具: 一个沉重的铅锤(测深锤),底部有一个凹陷。
- 方法:
- 填充凹槽: 在铅锤底部的凹槽里,涂上动物油脂(牛油/羊油)或软蜡。
- 抛掷铅锤: 水手将铅锤从船侧抛入水中,让铅线(测深绳)自由下坠。
- 感知触底: 当铅锤触及海底时,铅线会突然松弛,水手能感觉到。
- 读取水深: 铅线上通常间隔系有不同材质或打结的标记(如皮革条、布条、不同颜色的绳结),用于快速读取水深(例如,每个标记代表1英寻、5英寻等)。
- 取样: 最关键的一步! 当铅锤被拉回船上时,底部凹槽里的油脂或软蜡会粘附住海底的沉积物样本。
解读样本: 水手会仔细检查粘附在铅锤上的样本:
- 沙子: 通常表示平坦的沙质海底,可能适合抛锚(锚抓力好)。
- 淤泥/粘土: 表示松软、泥泞的底质,锚抓力可能较差。
- 砾石/小石子: 表示较硬的底质。
- 贝壳/珊瑚碎片: 这是最重要的线索之一!
- 大量贝壳碎片、珊瑚碎块通常表明岩石底质、珊瑚礁区或浅滩。这些区域水深较浅,对船只构成搁浅或触礁的巨大风险。
- 贝壳的种类(如牡蛎壳、蛤蜊壳)有时也能提供更具体的环境信息(如牡蛎喜欢河口或浅湾)。
- 海草/水草: 可能表示较浅的水域或特定的生态环境。
综合判断:- 水深(铅线长度): 直接告诉水手当前位置的水深。
- 底质(样本类型): 结合水深信息,可以判断海底地形特征:
- 浅水 + 贝壳/岩石 = 危险浅滩或礁石。
- 深水 + 泥沙 = 可能较安全,适合深水航行或锚泊(看泥沙类型)。
- 水深变化趋势(连续测量): 可以判断船只是否在接近浅滩(水深变浅)或驶入深水区(水深增加)。
总结与关联:
地图符号 vs 实用技术: 航海图上的海螺/贝壳标记是
基于水手实际经验(通过铅锤测深采样获知贝壳底质常伴随浅水/危险)的
象征性警示符号。它本身不是测量工具。
核心技术: 水手在航行中
真正用来判断海底地形(尤其是危险浅滩/礁石)的实用方法是
铅锤测深法。其中,检查铅锤底部粘附的
沉积物样本(特别是贝壳碎片、珊瑚碎块) 是识别岩石底质、礁石区和浅水危险区域的关键依据。
逻辑链条:- 水手通过铅锤测深采样发现:贝壳碎片多的区域 → 通常是岩石/珊瑚礁底 → 通常意味着浅水或危险。
- 制图师听取水手经验 → 在绘制海图时,在已知的浅水/危险区域画上贝壳/海螺图案作为警示符号 → 后来的水手看到地图上的贝壳标记,就知道“这片区域水手们曾测到过贝壳底质,是浅水或危险区,航行时要格外小心,并用铅锤实测验证”。
- 航行中水手实测:铅锤带回贝壳样本 → 水手立即知道船下是危险底质,需警惕 → 如果水深很浅,则危险迫在眉睫。
因此,古代水手并非直接“用贝壳”判断地形,而是通过铅锤测深这种系统方法,结合水深测量和海底沉积物样本分析(其中贝壳碎片是识别危险礁石/浅滩的关键指标)来综合判断海底地形和航行风险。航海图上的贝壳标记,正是这种宝贵实践经验在地图上的符号化体现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