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othemis zonata)和碧伟蜓(Anax parthenope julius)是观察蜻蜓时的常见挑战。这两种蜻蜓虽然都属于蜻蜓目,但分属不同的科(玉带蜻属于蜻科 Libellulidae,碧伟蜓属于蜓科 Aeshnidae),因此在形态和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分类学家主要依据以下5大形态差异识别技巧来进行区分:
🧩 五大核心形态识别技巧
体型与整体感觉:
- 碧伟蜓: 体型巨大且强壮,是蜓科的代表种之一。体长通常在70-85毫米左右,翅展可达100-110毫米甚至更大。飞行时显得气势磅礴,力量感十足,振翅有力。
- 玉带蜻: 体型中等偏大,在蜻科中属于较大型种,但明显小于蜓科的碧伟蜓。体长通常在55-65毫米左右,翅展约75-90毫米。整体感觉精干有力,但不如碧伟蜓那般硕大。
腹部斑纹 - 最显著的特征:
- 碧伟蜓 (雄虫): 腹部(尤其是第2-7节)主要为黄绿色或蓝绿色(随年龄和观察角度变化),具有粗大的黑色斑纹或条纹,但没有明显的、规则的白色环纹。最关键的识别点在于腹部末端:第8-10节背面具有非常醒目、连续的大块天蓝色或蓝绿色斑块(尤其在老熟个体上),这是碧伟蜓雄虫最核心的标志。雌虫腹部斑纹主要为黄绿色与黑色相间,末端无蓝色斑块。
- 玉带蜻 (雄虫): 腹部以黑色为底色。最核心的特征是腹部第3-6节(有时延伸至第7节)各具一个非常清晰、宽阔的白色环纹(“玉带”名称的由来),远观时形成几道明显的白色横带。腹部末端(第8-10节)没有蓝色斑块。雌虫和未成熟雄虫腹部底色为黄褐色,白色环纹不明显或呈黄色。
翅膀特征:
- 碧伟蜓: 翅膀基部(靠近身体的部分)具有非常大而明显的深褐色或黑褐色斑块(这是蜓科许多种类的特征)。翅膀整体透明,但基部色块非常显眼,尤其在停栖时。翅痣通常为黄褐色或棕色,较长。
- 玉带蜻: 翅膀基部 没有深褐色的大块斑,通常呈淡黄色、琥珀色或烟褐色(有时也较透明,但绝无碧伟蜓那种深色大斑块)。翅痣通常为黑色或深褐色。
头部与胸部颜色:
- 碧伟蜓: 复眼在活着时为蓝绿色或青绿色(死后或干燥标本会褪色)。合胸(胸部)主要为黄绿色或橄榄绿色,侧面通常有两条宽阔的深褐色或黑色条纹(有时融合)。面部(额、唇基)为黄绿色。
- 玉带蜻 (雄虫): 复眼在活着时为深褐色或黑褐色(上部可能略泛蓝,但整体偏暗)。合胸主要为黑色或深褐色,侧面在肩缝前方常有亮黄色的倒“7”字形斑纹或条纹(这是重要特征)。面部主要为黑色。雌虫合胸颜色较浅,黄褐色为主,具深色条纹。
停栖姿态与飞行风格 (辅助观察):
- 碧伟蜓: 停栖时,翅膀常常不完全平展,有时会稍向下垂(尤其前翅),或半张开。飞行速度快而有力,持久性强,常在较大范围内(如开阔水域、池塘、河道、甚至远离水体的树林上空)进行长时间的巡逻飞行,姿态直来直去,转弯半径大。
- 玉带蜻: 停栖时,翅膀通常保持完全平展(这是蜻科 Libellulidae 的典型停栖姿态)。飞行也很快且敏捷,但活动范围通常更靠近静水或缓流水体(如池塘、稻田、沼泽),常在水边植物或突出物上停栖守卫领地,飞行路径可能更曲折。
📌 总结要点速查表
特征
碧伟蜓 (
Anax parthenope julius)
玉带蜻 (
Pseudothemis zonata)
体型大小
巨大 (70-85mm长,翅展100-110+mm)
中等偏大 (55-65mm长,翅展75-90mm)
腹部斑纹(雄)
末端(第8-10节)有醒目蓝色斑块;腹部主色黄绿/蓝绿带黑纹,
无白色环带
第3-6/7节有清晰宽阔白色环带(玉带);腹部主色黑,
末端无蓝色
翅膀基部
有大而明显的深褐色/黑褐色斑块
无深色大斑块,呈淡黄/琥珀/烟褐或透明
复眼颜色
蓝绿色/青绿色
深褐色/黑褐色
合胸颜色(雄)
黄绿色/橄榄绿,有深色条纹
黑色/深褐色,侧面常有黄色倒“7”字斑
停栖姿态
翅膀常不完全平展,有时下垂
翅膀通常完全平展
飞行风格
高速、有力、持久,大范围巡逻
快速、敏捷,常近水活动
所属科
蜓科 (Aeshnidae)
蜻科 (Libellulidae)
📎 实践建议
- 优先看腹部斑纹(尤其雄虫): 寻找白色“玉带”或末端蓝色斑块是最快最可靠的区分点。
- 看翅膀基部: 深褐色大斑块(碧伟蜓)vs. 无深色大斑块(玉带蜻)。
- 结合体型和感觉: 碧伟蜓明显更大更“壮”。
- 观察停栖姿态: 翅膀是否完全平展(玉带蜻)是重要线索。
- 注意性别和年龄: 雌虫和未成熟雄虫的颜色不如成熟雄虫典型,需要综合更多特征判断。
- 使用工具: 双筒望远镜或带变焦镜头的相机📸能帮助看清腹部、翅膀基部和复眼颜色等关键细节。
掌握这五大形态差异技巧,结合实地观察,就能比较准确地区分玉带蜻和碧伟蜓这两种常见的大型蜻蜓了。观察时记得保持耐心,多在它们停栖时捕捉细节特征,你会逐渐发现蜻蜓世界的奇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