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潮汐周期为啥是12小时?地月运动与引潮力变化全解

我们来详细解释为什么常见的潮汐周期大约是12小时一次高潮(半日潮),以及这背后的地月运动和引潮力变化原理。

核心答案:潮汐周期约为12小时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与引潮力场的双重对称性(地球两侧各有一个高潮点)相结合。

关键概念:引潮力 (Tidal Force)

理解潮汐的关键不是月球对地球的整体引力(这个引力主要让地球和月球保持轨道运动),而是月球引力在地球不同位置产生的差异,也就是引潮力

引力差异:

  • 地球靠近月球的一侧(A点),受到的月球引力最强。
  • 地球中心(O点),受到的月球引力适中(代表地球整体受到的引力)。
  • 地球远离月球的一侧(C点),受到的月球引力最弱。
  • 地球侧面(如B点),受到的月球引力介于A点和C点之间,并且方向斜向地球中心。

引潮力的产生:

  •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其质心(中心点O)沿着地月系统的公共质心轨道运动。为了维持这个轨道运动,地球各点都需要一个特定的向心力(指向轨道中心)。
  • 但是,月球施加在地球各点的实际引力并不恰好等于维持该点轨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 引潮力 = 某点实际受到的月球引力 - 地球中心点O受到的月球引力
  • 这个“差异力”就是导致海水(和地壳)发生形变的真正原因。

引潮力的方向与效果:

  • 在靠近月球的A点: 实际引力 > 中心点O的引力。因此引潮力的方向是背离地球中心O,指向远离地球的方向(或者说,指向月球)。这导致该点的海水被“拉”起来,形成高潮
  • 在远离月球的C点: 实际引力 < 中心点O的引力。因此引潮力的方向是背离地球中心O,指向远离地球的方向(或者说,背向月球)。这同样导致该点的海水被“推”起来,形成高潮(这是理解两个高潮的关键!)
  • 在侧面(如B点): 实际引力小于A点大于C点,并且方向不是正对月球。引潮力的方向是指向地球中心O。这导致该点的海水被“压”向地球内部,形成低潮
引潮力场的对称性 - 两个高潮隆起

  • 如上图所示,引潮力在地球两侧(A点和C点)形成两个高潮隆起区域(Tidal Bulges)。
  • 这两个隆起区域大致位于地球-月球连线上。
地球自转的作用
  • 地球以大约24小时的周期绕着自己的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 地球表面上的任意一点(比如一个港口),随着地球的自转,会依次经过:
  • 靠近月球的高潮隆起区(A点附近) -> 经历一次高潮
  • 侧面低潮区 -> 经历一次低潮
  • 远离月球的高潮隆起区(C点附近) -> 再经历一次高潮
  • 另一个侧面低潮区 -> 再经历一次低潮
  • 关键点: 因为地球表面上的点需要连续经过两个高潮隆起区,所以在一个完整的自转周期(约24小时)内,该点会经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 因此,相邻两次高潮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是24小时 / 2 = 12小时。这就是半日潮周期约为12小时的直接原因。
月球公转的影响 - 为什么是24小时50分钟(太阴日)?
  • 上面的简化模型假设月球是静止不动的。但实际上,月球也在绕地球公转(方向与地球自转相同),周期约为27.3天。
  • 这意味着,当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遥远的恒星,约23小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后,月球在轨道上也向前移动了大约360°/27.3 ≈ 13.2°。
  • 为了让地球表面上的同一个点再次正对月球(即重新回到原来相对于月球的位置),地球需要额外自转大约13.2°。
  • 地球自转13.2°所需的时间约为 (13.2°/360°) * 24小时 ≈ 50分钟
  • 因此,地球表面上同一点连续两次正对月球(或连续两次到达相同月下点位置)的时间间隔是:24小时 + 50分钟 = 24小时50分钟。这个周期称为太阴日 (Lunar Day)。
  • 对潮汐周期的影响: 在一个太阴日(约24小时50分钟)内,地球上的同一点仍然会经历两次高潮(经过两个隆起区)。所以,相邻两次高潮的实际平均时间间隔是:24小时50分钟 / 2 = 12小时25分钟
  • 我们通常说的“12小时”是理论近似值或平均值,实际观测到的半日潮周期更接近12小时25分钟左右。这就是为什么每天的涨潮时间会比前一天推迟大约50分钟的原因。
太阳的作用
  • 太阳也会对地球产生引潮力,形成太阳潮汐隆起。太阳引潮力的大小大约是月球引潮力的46%
  • 当太阳、地球、月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时(新月或满月),太阳潮汐和月球潮汐叠加,形成大潮(Spring Tide),高潮特别高,低潮特别低。
  • 当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上弦月或下弦月),太阳潮汐和月球潮汐部分抵消,形成小潮(Neap Tide),高潮不太高,低潮不太低。
  • 太阳潮汐的周期: 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变化主要受地球公转影响(一年一圈),但地球自转仍然是主要因素。地球相对于太阳自转一周的周期是24小时(一个太阳日)。因此太阳引潮力也产生两个高潮隆起,在一个太阳日内(24小时)产生两次高潮,周期约为12小时(更准确地说是12小时)。
  • 混合作用: 在大多数地方,月球潮汐占主导地位,表现为明显的半日潮(12小时25分钟周期)。但在某些地方,太阳潮汐的影响或当地地形(如海湾形状、水深)会改变潮汐类型,可能形成全日潮(一天一次高潮)或混合潮(高低潮高度差异明显且周期不完全相等)。
总结 引潮力差异: 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在地球不同位置存在差异,形成引潮力。 双重隆起: 引潮力在地球两侧(靠近天体和远离天体)各推起一个海水隆起(高潮区)。 地球自转: 地球约24小时自转一周。 周期计算(核心): 地球表面一点在自转一周(24小时)内会经过两个高潮隆起区,因此经历两次高潮。相邻两次高潮的时间间隔约为 24小时 / 2 = 12小时月球公转修正: 由于月球也在公转,地球需要多转约50分钟(一个太阴日约24小时50分钟)才能使同一点再次正对月球。因此实际半日潮周期约为 24小时50分钟 / 2 = 12小时25分钟太阳影响: 太阳引潮力(约月球一半)叠加或抵消月球潮汐,影响潮差大小(大潮/小潮),其基本周期也是约12小时。

所以,“12小时”这个周期本质上是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与引潮力场固有的双重对称性(两个高潮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月球公转使其精确值变为12小时2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