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以及其他葫芦科植物如南瓜、黄瓜)的单性花(雌雄同株异花)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形态差异协同作用,有效地完成授粉。这些差异构成了所谓的“雌雄花密码”,主要服务于吸引传粉者(主要是蜜蜂等昆虫)并引导它们高效地传递花粉。以下是关键的形态差异及其作用:
核心形态差异
子房 (Ovary):
- 雌花: 这是最显著、最关键的差异! 雌花的花瓣基部(花柄顶端)连接着一个膨大的、未受精的迷你果实雏形,这就是子房。它看起来像一个小小的西葫芦(顶部有花瓣)。这个结构在开花前就非常明显。
- 雄花: 完全没有子房结构。雄花的花柄是细长的,顶端直接连着花冠(花瓣)。
花蕊 (Reproductive Organs):
- 雌花: 花中心是雌蕊 (Pistil)。雌蕊顶端是一个通常较大、分叉(多为3裂)、表面湿润粘稠的结构,称为柱头 (Stigma)。柱头负责接收和粘附花粉。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就是子房(内含胚珠)。
- 雄花: 花中心是雄蕊群 (Stamens)。通常有3-5枚雄蕊,每枚雄蕊由一根细长的花丝 (Filament) 支撑着一个肥大、充满花粉的花药 (Anther)。花药颜色鲜艳(通常是亮黄色),非常显眼。花药开裂后会释放出大量的花粉粒。
花的位置与朝向:
- 雌花: 由于子房较重,雌花通常位置相对较低,或者花柄更粗壮以支撑重量。柱头的位置也相应较低。
- 雄花: 雄花通常数量更多,位置可能更高或更分散,花柄细长轻盈。花药的位置相对较高。
花蜜与吸引力 (次要但重要):
- 雄花: 通常产生更多、更易获取的花蜜,位于花冠基部。这对传粉昆虫(如蜜蜂)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是它们访花的主要动力。
- 雌花: 也产生花蜜,但量可能相对较少,或者位置更深一些。主要依靠与雄花相似的花色和香味吸引昆虫“顺道”访问。
这些差异如何协同完成授粉?
吸引访花者: 鲜艳的花色和香味吸引昆虫(主要是蜜蜂)。
雄花凭借丰富的花蜜成为昆虫的主要“加油站”。昆虫频繁访问雄花以获取能量。
花粉获取: 当昆虫钻进雄花吸食花蜜时,它的
身体(尤其是腹部、胸部和腿部绒毛)会不可避免地擦碰到高高在上、充满花粉的花药。花粉粒会大量粘附在昆虫体表。
引导访问雌花: 雌花虽然花蜜可能较少,但其与雄花相似的外观和气味,以及植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花,会
引导携带花粉的昆虫“顺访”雌花,尝试寻找更多花蜜。
花粉传递: 当昆虫钻进雌花寻找花蜜时,由于
雌花柱头的位置通常相对较低且宽大、粘稠,
昆虫身体上携带的花粉(尤其是身体下部)会很容易接触到湿润的柱头并被粘住。
空间“错位”设计: 雄花花药位置高(昆虫进入时容易蹭到身体上部/背部),雌花柱头位置相对低(昆虫进入时身体下部/腹部容易接触)。这种设计
增加了携带在昆虫身体不同部位的花粉接触到柱头的几率,提高了授粉效率。
子房的“广告”效应: 雌花基部明显的子房(小瓜胎)对于人类种植者来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指示哪里需要授粉。虽然昆虫可能不直接识别这个“密码”,但子房的存在使得雌花整体结构更稳固,为昆虫提供了着陆平台,并且柱头的位置设计是与子房结构相适配的。
雄花数量优势: 通常一棵植株上雄花的数量远多于雌花(尤其是在生长前期)。这确保了有足够的花粉源和花蜜源吸引和维持传粉昆虫的活动,提高花粉被带到雌花上的概率。
总结
西葫芦雌雄花的形态差异——“雌雄花密码”——是一套精妙的协同机制:
- 雄花通过高产的显眼花药(提供花粉)和丰富的易得花蜜(吸引昆虫主力),成为传粉昆虫的“目标”。
- 雌花则通过醒目的子房(指示目标)、位置相对较低的宽大粘稠柱头(接收花粉)以及相似的花色香味(引导访问),巧妙地利用访花雄花的昆虫作为“快递员”。
- 花药与柱头在空间位置上的差异(高 vs. 相对低)优化了花粉在昆虫身体上的附着位置与其接触雌花柱头的位置,提高了授粉精准度。
这套机制高度依赖昆虫传粉者(风媒作用很小)。在昆虫活动不足(如温室、雨天、早春)或为了提高坐果率时,人工授粉就非常必要:摘下雄花,剥去花瓣,直接将花药上的花粉涂抹在雌花的柱头上即可。这本质上就是人工模拟了昆虫利用形态差异完成授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