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晕(尤其是最常见的22°晕环)的形成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大气光学现象,其核心在于高空卷云中的六角形冰晶对阳光的折射。其科学原理可以分解如下:
必备条件:卷云与冰晶
- 卷云: 形成日晕的云通常是高云族的卷云(Cirrus),它们位于距离地面6000米以上的高空。这里的温度非常低(通常在-15°C以下),水以固态冰晶的形式存在,而不是液态水滴。
- 六角柱状冰晶: 卷云中包含大量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生长,最常见的形状是六角柱体(像一个微小的六角形铅笔)。它有六个矩形的侧面和两个六边形的端面(顶面和底面)。这种规则的几何形状是形成特定角度晕环的关键。
核心过程:光的折射
- 折射定义: 当光从一种介质(如空气)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介质(如冰)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 冰的折射率: 冰对可见光的折射率大约在1.31左右(空气≈1)。这意味着光进入冰晶时会向法线方向偏折,离开冰晶时则会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 特定的光路:22°晕的成因
- 对于22°日晕,起主导作用的光路是:光线从一个六角柱冰晶的侧面(矩形面)射入,然后从相邻的另一个侧面(相隔60°角的矩形面)射出。
- 在这个过程中,光线在冰晶内部经历了两次折射:一次进入冰晶,一次离开冰晶。两次折射的方向改变叠加起来,使得入射光与最终出射光之间的夹角(偏向角)发生显著变化。
- 最小偏向角: 物理学原理(斯涅尔定律)表明,对于特定的棱镜角度(这里是60°)和特定的折射率(冰≈1.31),存在一个最小偏向角。当光线以特定的角度入射并通过棱镜对称传播时,其总的偏向角最小。对于60°棱角(即六角柱相邻侧面的夹角)和冰的折射率,这个最小偏向角约为22°。
- 为什么是环状? 空中的冰晶是随机取向的。想象一下,有无数个微小的、方向各异的60°冰棱镜悬浮在空中。虽然每个冰晶的方向不同,但所有那些恰好能将光线偏折约22°(最小偏向角附近)的冰晶,它们贡献的光线会形成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半径为22°的圆锥面。站在地面的观察者看到的是这个圆锥面与天空相交形成的圆形光环,这就是22°晕环。
颜色的产生:色散
- 色散原理: 冰(像玻璃一样)对不同颜色(波长)的光具有略微不同的折射率。紫光(短波长)折射得比红光(长波长)更厉害。
- 晕环的色彩: 在形成22°晕的光路中,这种折射率的差异导致了色散。由于最小偏向角原理,红光在最小偏向角附近被偏折的角度略小于紫光。
- 颜色排列: 因此,在22°晕环上,通常可以看到内侧(靠近太阳一侧)呈淡蓝色或蓝绿色,外侧呈淡红色或橙色。不过,由于晕环整体亮度较弱,颜色通常比较柔和、暗淡,有时肉眼难以清晰分辨颜色,呈现为白色光晕,但仔细看或拍照后增强对比度通常能观察到色散现象。注意: 有时描述为“内红外紫”,这与观察者看到的晕环位置和光路方向有关。在标准的22°晕中,由于红光偏折角最小,它更靠近晕环的内边缘(离太阳更近),蓝紫光更靠近外边缘(离太阳稍远)。所以更准确的描述是内(太阳)侧偏红,外(远离太阳)侧偏蓝。
总结日晕(22°晕环)的形成步骤:
存在条件: 高空中存在由大量微小六角柱状冰晶组成的卷云。
阳光照射: 太阳光照射到这些冰晶上。
特定折射: 部分光线遵循特定的路径:从一个侧面(矩形面)射入,从相隔60°角的相邻侧面射出。
最小偏向角: 这种60°棱镜光路导致光线发生偏折,其最小的偏向角约为22°。
随机取向形成光环: 由于冰晶在空中随机取向,所有满足“最小偏向角≈22°”条件的光线,会围绕太阳形成一个22°半径的圆锥面,在地面上看就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22°半径的圆形光环。
色散显色: 冰的色散作用使得不同波长的光偏折角度略有不同(红光最小偏向角略小于紫光),导致晕环内侧(靠近太阳)偏红,外侧偏蓝。
关键点强调:
- 冰晶形状是基础: 六角柱状冰晶及其60°棱角是形成22°固定角度的核心。
- 折射是机制: 光线在进出冰晶侧面时发生的两次折射造成偏折。
- 最小偏向角是关键: 物理学的最小偏向角原理决定了这个偏折角被“锁定”在22°附近。
- 随机取向成环: 冰晶方向随机,使得符合条件的光线形成环状。
- 色散带来色彩: 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导致晕环呈现颜色(内红/黄,外蓝/绿,但通常较淡)。
因此,当你看到天空中出现一个围绕太阳的、大致22°半径的彩色(或白色)光环时,那正是高空卷云中无数微小的六角冰晶,如同亿万片精心排列的棱镜,将阳光精确地折射并汇聚到你的眼中,展现出大自然精妙的光学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