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pidium apetalum Willd.)止咳的科学依据,特别是涉及硫代葡萄糖苷降解产物的药理实验,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像成熟的止咳药那样有非常详尽和公认的机制。不过,基于十字花科植物的共性以及一些初步研究,其止咳作用与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 GS)及其降解产物密切相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其科学依据:
硫代葡萄糖苷及其降解产物的存在:
- 独行菜种子属于十字花科植物,这类植物普遍含有丰富的硫代葡萄糖苷。
- 当种子被破碎、咀嚼或与水分接触时,种子内源性的黑芥子酶会被激活,将硫代葡萄糖苷水解。
- 水解的主要产物是异硫氰酸酯(Isothiocyanates, ITCs),还可能有腈类、硫氰酸盐等。在独行菜中,主要的ITCs可能包括苯乙基异硫氰酸酯(Phenethyl isothiocyanate, PEITC)、苯甲基异硫氰酸酯(Benzyl isothiocyanate, BITC)等,具体种类和含量因品种和环境而异。
药理作用机制(基于相关实验和理论推测):
- 刺激性祛痰作用(主要机制):
- 实验依据: 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表明,异硫氰酸酯具有强烈的辛辣刺激性。当这些挥发性的ITCs被吸入或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时,会刺激感受器。
- 作用机制: 这种刺激可以:
- 反射性地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 刺激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
- 促进纤毛运动: 可能增强呼吸道黏膜纤毛的摆动,有助于痰液的排出。
- 轻度刺激引起咳嗽反射: 在痰液稀释和移动过程中,也可能诱发咳嗽以排出痰液(这是祛痰药的常见效应,目的是排痰而非单纯镇咳)。
- 独行菜种子的传统应用(炒制)与此相关: 中医使用独行菜种子(葶苈子的一种)通常需要炒制(炒葶苈子)。炒制一方面可能破坏部分黑芥子酶,减少内服时在胃肠道产生过多刺激性ITCs引起不适;另一方面,当用于穴位敷贴(如冬病夏治)时,其含有的ITCs成分通过皮肤或挥发吸入产生温和的局部刺激,可能起到反射性调节呼吸道功能的作用。
- 抗炎作用:
- 实验依据: 大量的药理研究(不仅在独行菜,也在其他富含ITCs的植物如西兰花中的莱菔硫烷SFN)表明,许多ITCs(如PEITC, SFN)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 作用机制: ITCs能通过激活Nrf2通路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NF-κB等炎症信号通路,减少促炎因子(如TNF-α, IL-1β, IL-6)的产生和释放。
- 与咳嗽的相关性: 许多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如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相关咳嗽),常伴有气道炎症。减轻气道炎症可以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炎症介质对咳嗽感受器的刺激,从而缓解咳嗽。虽然针对独行菜ITCs抗炎止咳的直接实验较少,但这是其潜在的重要机制。
- 可能的平滑肌松弛作用(证据相对较弱):
- 有少量研究探讨了某些十字花科植物提取物或成分对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的影响,结果不一。一些体外实验显示可能有轻微的舒张作用,但机制不明确,效应强度也远不如经典的支气管舒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茶碱)。这可能是其止咳(尤其是喘息性咳嗽)的次要或辅助机制,需要更多针对独行菜特异性成分的研究证实。
- 抗菌/抗病毒作用(间接作用):
- 部分ITCs被证明具有一定的抗菌甚至抗病毒活性。如果咳嗽是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抑制病原体可能有助于控制感染,减轻炎症,从而缓解咳嗽。但这通常不是其主要或直接止咳机制。
动物止咳模型研究(关键证据):
- 这是最能直接证明独行菜提取物或成分止咳效果的研究类型。
- 已有研究: 一些现代药理研究建立了小鼠或豚鼠的咳嗽模型(常用氨水、枸橼酸、辣椒素等化学刺激物诱发咳嗽),然后给予独行菜种子(通常是水煎液、醇提物或部分纯化组分)。
- 结果: 这些研究普遍报道了独行菜提取物能显著减少咳嗽次数或延长引咳潜伏期,显示出镇咳效果。例如:
- 研究可能显示其水煎液或醇提物对氨水或枸橼酸引咳小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研究可能会分离其有效部位(如总黄酮、总生物碱、挥发油等),并证明这些部位具有止咳活性。
- 与硫苷降解产物的联系:
- 虽然这些动物实验通常测试的是粗提物或特定部位,但研究者通常会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并推测活性成分。考虑到硫代葡萄糖苷及其降解产物(特别是挥发性的ITCs)是其标志性成分,且具有明确的刺激性(祛痰)和潜在抗炎性,它们被认为是贡献止咳效果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 有些研究可能会专门测试从独行菜中分离或合成的ITCs单体(如PEITC)在止咳模型上的效果,或者比较含硫苷组分去除前后的活性差异,这能提供更直接的证据。但目前这类针对独行菜特异性ITCs的深入研究还相对有限。
总结与评价:
核心机制: 独行菜种子止咳的科学依据,其核心在于其所含的
硫代葡萄糖苷降解产物——主要是异硫氰酸酯(ITCs)。
主要途径:- 刺激性祛痰: ITCs的辛辣刺激性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反射性增加腺体分泌和纤毛运动,稀释痰液,促进排痰。这是最直接和主要的传统解释和现代药理基础。
- 抗炎作用: ITCs通过抑制炎症通路和因子,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从而缓解炎症性咳嗽。这是非常重要的现代补充机制。
- 其他可能: 平滑肌松弛、抗菌等作用可能是辅助性的。
实验支持:- 动物止咳模型实验明确证明了独行菜提取物具有镇咳效果。
- 基于十字花科植物ITCs的广泛药理研究(刺激性、抗炎性)为独行菜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直接将独行菜特异性ITCs(如PEITC)与其止咳活性联系起来的深入药理机制研究(如受体水平、信号通路)相对较少,是未来需要加强的方向。
传统炮制的意义: 炒制降低了内服时胃肠道刺激的风险,而外用(敷贴)则利用了其挥发性ITCs的温和刺激和潜在抗炎作用。
结论:
硫代葡萄糖苷降解产生的异硫氰酸酯(ITCs) 是独行菜种子发挥止咳作用的关键物质。其药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性祛痰作用和抗炎作用来实现的。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了其提取物的止咳效果,ITCs的刺激性、祛痰性和抗炎性为其作用提供了科学解释的基础。虽然针对独行菜ITCs单体在止咳方面的深入分子机制研究还有待深化,但现有的药理实验和理论足以支持其作为传统止咳化痰药(尤其针对痰多壅盛之证)使用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