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热带雨林核心区是否有典型的丹霞地貌?
- 答案:非常罕见,几乎不存在典型的丹霞地貌。
- 原因:
- 强烈的化学风化: 热带雨林高温、高湿、多雨的环境,导致极其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水、二氧化碳、有机酸等物质会迅速溶解、分解红色砂砾岩中的胶结物(主要是钙质、铁质)和矿物颗粒(如长石)。这使得岩石整体软化、崩解,难以形成和维持陡峭的崖壁和石柱、石峰等丹霞地貌的标志性特征。
- 快速而深厚的土壤覆盖: 强烈的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导致岩石表面快速形成深厚的风化壳和土壤层。茂密的植被又加速了这一过程并牢牢覆盖住基岩。这使得基岩难以直接暴露出来接受流水、风等的侵蚀和塑造,形成丹霞地貌所需的“露头”条件非常差。
- 流水作用模式: 虽然热带雨林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但降水通常比较均匀(没有强烈的季节性干旱),河流以面状侵蚀、侧蚀和搬运风化产物为主。而丹霞地貌的形成需要强烈的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这通常在降水季节性明显、暴雨集中、河流水位变幅大的地区更容易发生,以便水流能集中力量切割基岩形成深谷陡崖。
- 地貌形态趋向浑圆化: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存在红色砂砾岩地层,在热带雨林环境下,最终形成的丘陵山地形态也趋向于浑圆、低缓、土壤覆盖深厚,与丹霞地貌的“顶平、身陡、麓缓”的陡崖坡特征相去甚远。更可能形成红土丘陵或桌状山(但崖壁往往不陡峭、不连续)。
2. 全球丹霞地貌分布与气候的关联研究
研究表明,丹霞地貌的发育和保存与特定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的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地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降水特征:
总结
热带雨林核心区 (高温高湿多雨、风化强烈、植被茂密): 几乎不存在典型的丹霞地貌。强烈的化学风化、深厚的土壤覆盖和缺乏强烈下切侵蚀的动力,使得地貌形态趋向浑圆低缓。
全球丹霞地貌分布与气候强相关: 最有利于丹霞地貌发育和保存的气候是
具有明显干湿季节的中低纬度半湿润至半干旱气候(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这些地区雨季提供侵蚀动力,旱季利于形态保存,化学风化强度适中。
热带地区可能的例外: 只有在热带
边缘地带(如热带季风区降水季节性强)、
较高海拔(温度降低、风化减弱)或
特殊构造背景(抬升速率极快)下,
才有可能出现形态上类似但发育程度不如典型区的丹霞或类丹霞地貌。它们在热带雨林广布的核心区是极其罕见的。
因此,丹霞地貌的全球分布清晰地反映了流水侵蚀(特别是下切侵蚀)与风化速率(特别是化学风化)之间的博弈。热带雨林环境下,风化速率远超过流水塑造陡崖的能力,导致丹霞无法形成;而在具有季节性干旱的地区,流水侵蚀能够在风化作用彻底破坏岩石结构之前塑造并(在旱季)暂时保存下陡峭的地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