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折射和色散。主虹(Primary Rainbow)和副虹(Secondary Rainbow)的形成原理相似,但关键参数(反射次数)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在颜色顺序、亮度、宽度和出现位置上的显著区别。以下是详细的物理学对比解析:
核心物理原理:反射、折射与色散
折射:光线从空气进入水滴(密度更大的介质)时发生偏折(向法线方向弯曲)。
色散:不同波长的光(颜色)在水滴中折射率不同(红光折射率最小,紫光最大),导致白光被分解成七色光谱。
全内反射:当光线从水滴内部射向空气界面时,若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水对空气约48.8°),会完全反射回水滴内部。
出射折射:光线离开水滴时再次折射,进一步分离颜色。
主虹(Primary Rainbow)的形成机制
- 光路:1次反射 + 2次折射
阳光射入雨滴 → 在水滴后壁发生1次内反射 → 从水滴前部折射而出(进入人眼)。
- 最小偏向角 ≈ 138°
光线在水滴内经历特定路径(最小偏向角),使该方向的光强最大,形成亮带。
人眼观测角:约42°(以太阳-人眼连线为轴)
(计算:180° - 138° = 42°)。
- 颜色顺序:外红内紫
红光偏向角最小(约137.7°),位于虹外侧;紫光偏向角最大(约139.4°),位于内侧。
- 亮度更高
单次反射损失能量较少,光线更集中。
副虹(Secondary Rainbow)的形成机制
- 光路:2次反射 + 2次折射
阳光射入雨滴 → 在水滴内发生2次内反射 → 从水滴前部折射而出(进入人眼)。
- 最小偏向角 ≈ 130°
两次反射改变了路径,最小偏向角小于主虹。
人眼观测角:约51°(以太阳-人眼连线为轴)
(计算:180° - 130° = 50°~51°)。
- 颜色顺序:外紫内红
两次反射使光路“翻转”:红光偏向角最大(约129.6°),位于虹内侧;紫光偏向角最小(约126.1°),位于外侧。
- 亮度较低
两次反射损失更多能量,光线更分散,且部分光线被水滴吸收。
- 宽度更大
不同颜色光的偏向角范围更广(约9° vs 主虹的2°)。
主虹与副虹的物理学对比表
特征
主虹 (Primary)
副虹 (Secondary)
反射次数
1次
2次
光路示意图
入射→折射→反射→折射
入射→折射→反射→反射→折射
最小偏向角
≈138°
≈130°
观测角(对日)
约42°
约51°
颜色顺序
外红 → 内紫
外紫 → 内红
亮度
较亮
较暗(通常为主虹的1/10)
宽度
较窄(约2°)
较宽(约4°)
形成条件
常见
需主虹明亮且背景暗
外侧暗带
无
存在亚历山大暗带(见下文)
关键补充:亚历山大暗带(Alexander's Dark Band)
- 主虹(42°)与副虹(51°)之间的天空区域(约42°~51°)明显更暗。
- 成因:该角度范围内的光线被水滴“导向”至其他方向(如主虹内侧或副虹外侧),导致人眼接收的光强最弱。
为什么双彩虹同时出现?
- 同一场雨中的水滴同时对主虹(1次反射)和副虹(2次反射)做出贡献。
- 副虹总在主虹外侧(因观测角更大),且颜色顺序相反是因其光路经历两次反射,相当于被“镜像翻转”。
总结
双彩虹是阳光在水滴中经历不同次数内反射的结果:
- 主虹(1次反射):高亮度、外红内紫、位于42°角。
- 副虹(2次反射):低亮度、外紫内红、位于51°角,且因能量损失和路径分散而更暗淡。
两者间的亚历山大暗带则是因该角度区间缺乏强聚焦光线所致。这一现象完美诠释了几何光学中折射、色散与反射定律的协同作用,是自然界最直观的“物理实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