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狭长竹片。一片竹简虽小,却承载着古人的智慧结晶,藏着课本里少有的趣味知识!这就来分享一些关于竹简和古代书写的有趣冷知识:
“学富五车”其实没多少书?
- 战国时的惠施“学富五车”令人敬佩。但你知道吗?那时的书是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一辆车能装下的竹简,其文字量可能只相当于现代几本薄薄的书!想象一下,五车竹简可能也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大书包的重量。所以“学富五车”的学问,在今天看来可能只是基础阅读量。
“著作等身”可能很轻松?
- 古人形容某人著作多,会说“著作等身”。如果这位作者身材矮小,而他的著作又写在厚重的竹简上……堆起来和他身高一样,可能真的不需要写太多卷!这可比现代人用轻薄的纸张“著作等身”容易多了(也更占地方)。
东方朔的“求职信”需要两个人抬!
- 汉武帝时,东方朔为了引起皇帝注意,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自荐书。这篇写在竹简上的大作,据说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壮汉才能抬进宫。汉武帝花了两个月才读完。这可能是史上最“重”量的求职简历了!
“刊”字源于竹简的“橡皮擦”?
- 现代“刊”有刊登、刊正(修改)的意思。它的来源正是竹简!写错字怎么办?古人用小刀把竹简表面写错的部分削掉,这个过程就叫“刊”。所以,“刊”最初就是削改错字的意思。这可比橡皮擦硬核多了!
“册”与“卷”:书的形状决定名称?
- “册”:把写好的竹简用皮绳或丝绳(叫“编”)一片片串起来,就像串门帘一样。展开阅读时像一扇扇门,合起来像一摞竹片。这就是“册”(象形字)的由来,也是现代“书册”的起源。
- “卷”:竹简串好后,为了便于存放和携带,会把它卷起来成一卷。所以用“卷”来计量书籍(如“上卷”、“第一卷”)。后来虽然有了帛书、纸书,但“卷”作为量词一直沿用下来。想象一下古人“展卷”阅读的样子吧!
“汗青”与“杀青”:竹简的“美颜”与“定妆”?
- “汗青”:新竹片含有糖分和水分(竹汁),容易生虫蛀蚀,也易发霉。所以在书写前,需要先用火烘烤竹片。烘烤时竹片会渗出汁液,像出汗一样,这个过程叫“汗青”或“杀青”。烘烤后竹片干燥、防蛀,颜色也由青变黄,更易于书写和保存。“汗青”后来引申为史册(因史书多记于竹简),如“留取丹心照汗青”。
- “杀青”:除了指烘烤竹简,也指完成写作(因为这是书写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现在影视剧拍摄完成也叫“杀青”,就是借用这个意思。
竹简上的“涂鸦”:最早的“到此一游”?
- 考古发现的竹简上,除了正式文书、典籍,还常有习字、记账、甚至随手涂画的痕迹。比如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就发现有士兵在练习写字或画些简单图形。这可能是最早的“草稿纸”或“练习本”功能了!
“三豕涉河”:抄错一个字,后果很严重?
- 《吕氏春秋》记载:子夏路过卫国,听人读史书“晋师三豕涉河”(晋国军队三头猪过河)。子夏立刻说:“不对!是‘己亥涉河’(己亥那天过河)。”因为“己亥”和“三豕”在古代字形非常相似。一字之差,意思天壤之别!这体现了竹简时代抄写错误的常见性,也说明古人校勘的重要性。想象一下,如果重要的军令或法律抄错了字,后果不堪设想!
曹操的“快刀斩乱简”?
- 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陈琳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文笔犀利,把曹操祖宗三代都骂了。当时曹操正犯头痛病,读完檄文惊出一身冷汗,头痛竟好了!后来曹操打败袁绍抓到陈琳,问他:“你骂我就算了,骂我祖宗干嘛?”陈琳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爱才,没杀他。但可以想象,那篇写在竹简上的檄文,曹操读的时候,大概恨不得用刀把它削得粉碎吧!
这些藏在“小小竹叶子”里的“大大大学问”,是不是比课本生动多了?它们让我们看到文字载体的演变,古人的智慧与生活细节,以及成语典故背后鲜活的源头。下次再看到“册”、“卷”、“刊”、“汗青”、“杀青”、“学富五车”这些词,是不是感觉更有趣、更有画面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