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凇,俗称“树挂”或“冰凌”,是冬季或早春时节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然而,这种看似晶莹剔透的美景,对输电线路却潜藏着巨大的灾害隐患——覆冰。雨凇是导致输电线路严重覆冰灾害的主要元凶之一,其形成的冰层密度高、附着力强,对电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雨凇如何引发输电线路覆冰灾害
雨凇的形成是特定气象条件的产物:
气象条件:- 过冷水滴: 高空存在温度低于0°C但仍保持液态的“过冷水滴”。这是雨凇形成的关键。
- 近地低温: 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低于0°C。
- 降水形式: 过冷水滴以雨、毛毛雨或冻雾的形式降落到低于冰点的物体表面。
物理过程:- 当过冷水滴撞击到冰冷的导线、绝缘子、铁塔等电力设施表面时,会瞬间冻结。
- 冻结过程释放潜热,但物体表面温度足够低,能迅速带走热量,使冻结持续进行。
- 后续降落的过冷水滴不断撞击并冻结在已形成的冰层上,冰层迅速增厚。
- 雨凇形成的冰层通常透明或半透明、质地坚硬、密度高(0.6-0.9 g/cm³)、附着力极强。
雨凇覆冰对输电线路的主要灾害隐患
机械荷载过载(静力破坏):
- 导线/地线覆冰: 冰层本身重量巨大。随着冰层增厚,导线和地线的垂直荷载急剧增加,远超设计值。
- 铁塔/杆塔覆冰: 塔架本身覆冰增加垂直荷载;导线/地线覆冰后产生的巨大垂直荷载和水平张力(弧垂增大,张力增大)也传递到塔架。
- 后果: 导线拉断、金具损坏、绝缘子串断裂、杆塔扭曲变形甚至倒塌(尤其是耐张塔、转角塔、终端塔)。
导线舞动(动力破坏):
- 原因: 覆冰改变了导线原本光滑的空气动力学截面,形成不规则形状(如新月形、扇形)。当有稳定的横向风(通常4-8级)吹过时,会在导线上产生周期性变化的升力。
- 后果: 导线发生大幅值(可达十几米)、低频率(0.1-3Hz)的椭圆轨迹振动,称为“舞动”。舞动会产生巨大的动态冲击荷载,极易导致金具疲劳损坏、导线断股、相间闪络、塔头受损甚至倒塔。
绝缘子冰闪(电气故障):
- 冰凌桥接: 绝缘子串(尤其是悬垂串)表面及伞裙间会积聚雨凇冰层。冰凌可能完全桥接伞裙间隙,形成连续的冰柱或冰帘。
- 融冰水膜: 当气温回升至0°C以上或天气转晴日照时,冰层表面开始融化,在绝缘子表面形成一层导电性良好的水膜(融冰水电导率较高)。
- 闪络路径: 水膜降低了绝缘子的有效爬电距离和绝缘强度。如果此时线路电压足够高(工作电压或操作/雷电过电压),就可能沿着被水膜覆盖的绝缘子表面或冰凌桥接的路径发生闪络,造成线路跳闸。
- 后果: 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事故,且往往在天气转好时(融冰期)发生,极具隐蔽性。
导地线间距不足:
- 覆冰导致导线弧垂显著增大,地线弧垂也可能增大。
- 后果: 导线之间、导线与地线之间的安全电气距离被严重压缩,可能导致相间短路或导线对地线放电。
输电线路雨凇覆冰灾害的预防措施
针对雨凇覆冰灾害,电力部门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御策略:
规划设计阶段:
- 差异化设计: 根据线路路径所处区域的气象条件和历史覆冰记录,科学划分冰区分布图,对不同冰区等级的线路采取差异化的设计标准(如提高设计覆冰厚度、增大导线安全系数、选用更高强度材料、加大塔头尺寸、增加绝缘子片数或串长)。
- 路径优化: 尽量避开微地形微气候(如风口、垭口、迎风坡、水体附近)等易覆冰重冰区。
- 抗冰塔型: 在重冰区采用承载力更强、结构更稳固的塔型(如拉线塔、钢管塔、紧凑型塔)。
- 导线选择: 考虑使用低居里点合金导线(在特定温度下电阻剧增,便于融冰)或复合导线(强度高、重量轻、弧垂小)。避免使用易舞动的分裂导线(或采取抗舞措施)。
运行监测与预警:
- 覆冰监测系统: 在重点线路和易覆冰区段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实时监测导线拉力/倾角、绝缘子泄漏电流、气象参数(温湿度、风速风向、降水)、现场图像/视频等,估算覆冰厚度和状态。
- 气象预警: 与气象部门紧密合作,利用数值天气预报、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技术,对可能发生的雨凇天气过程进行短期和临近预警。
- 人工观冰: 在恶劣天气时,组织人员对关键区段进行人工巡视和观冰,核实覆冰情况。
主动除冰/融冰技术:
- 直流融冰: 最主流、最有效的方法。 利用移动式或固定式直流融冰装置,在覆冰线路一端施加直流大电流(利用焦耳热效应)。由于趋肤效应,电流主要在导线表面流动,加热效率高,能快速融化冰层。需短时停电操作。
- 交流短路融冰: 将线路末端三相短路,在线路首端投入变压器施加较低电压,利用短路电流加热导线融冰。操作复杂,对系统有扰动。
- 机械除冰:
- 人工/机器人除冰: 使用绝缘棒敲打、滑轮刮刀、或搭载除冰装置的机器人/无人机沿导线行走除冰。适用于局部或轻中度覆冰,效率较低,有安全风险。
- 除冰振动器: 在导线上安装装置产生特定频率振动,使冰层疲劳脱落。
- 其他方法: 热力法(如包裹发热电缆)、被动法(如防冰涂料)等,应用相对有限。
提高绝缘配置:
- 增加绝缘子串长: 在易覆冰区,增加绝缘子片数或采用更长串,提高冰闪电压。
- 选用大伞径、大爬距绝缘子: 如大盘径绝缘子、防覆冰绝缘子(伞形特殊设计,不易被完全桥接)、复合绝缘子(憎水性好,但需注意老化后憎水性丧失)。
- V型串/倒V型串: 改变绝缘子串悬挂方式,使其倾斜角度更大,不易被冰凌完全桥接,且融冰水不易形成连续水膜。
抗舞动措施:
- 失谐摆/相间间隔棒: 在导线上安装阻尼装置(如失谐摆)或相间间隔棒,改变系统的动力特性,抑制舞动发生或减小舞动幅值。
- 双摆防舞器: 利用其特殊的动力学特性消耗舞动能量。
应急管理与调度:
- 制定完善的覆冰灾害应急预案。
- 在覆冰预警期间或覆冰发展期,根据监测数据和预测,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如转移负荷、降低重要线路潮流),减轻覆冰线路负担,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
- 做好应急抢修队伍和物资准备,一旦发生故障能快速响应恢复。
总结
雨凇形成的覆冰,以其高密度、强附着力和对电气性能的破坏性,是威胁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重大自然灾害。防范雨凇覆冰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科学规划、强化设计、精准监测预警、发展高效除融冰技术、优化绝缘配置、抑制舞动、加强应急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构建“监测-预警-预防-处置”的综合防御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电网在严寒冰雪天气下的安全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