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铜陵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建筑规范中防火门设置位置的流体力学与烟雾扩散控制原理

一、 流体力学原理的应用

防火门作为物理屏障,其阻隔效果高度依赖于其两侧的压力差。规范要求的位置旨在创造并维持有利于阻挡烟气流动的压力环境。

压差控制 (Pressure Differential Control):

  • 原理: 烟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防火门要有效阻挡烟气,其面向疏散方向的一侧(安全区)必须维持比火源侧(危险区)更高的静压(正压)。
  • 规范体现:
    • 楼梯间和前室加压: 这是最核心的应用。规范要求对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进行机械加压送风。送风系统持续向这些安全区域送入新鲜空气,使其内部压力高于相邻的走道或房间(火灾可能发生的区域)。
    • 防火门位置: 防火门设置在这些加压区域(楼梯间、前室)与潜在着火区域(走道、房间)的交界处。当门关闭时,由于门内(安全区)压力高于门外(危险区),即使门缝存在,空气也会从安全区向危险区流动(正压送风),形成一道“空气幕”,主动阻止危险区的热烟气和火焰通过门缝渗入安全区。
    • 门洞风速要求: 规范对加压送风系统的风量有严格要求,确保在门开启状态下,门洞处能维持一定的风速(通常≥0.7m/s)。这个风速是基于伯努利原理,足够强的气流能有效阻挡烟气反向侵入安全通道。

气流路径管理 (Airflow Path Management):

  • 原理: 火灾时,燃烧需要空气补充,热烟气需要排出。规范通过防火门的位置控制气流的主要路径。
  • 规范体现:
    • 分隔水平防火分区: 防火门设置在防火分区(如长走道、大面积空间)的边界上。这些门在火灾时关闭,将火势和烟气限制在起火分区内,防止其通过水平通道(走道)无限制蔓延到其他分区。
    • 分隔垂直通道: 在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等竖井的每层开口处设置防火门(防火门或防火卷帘)。竖井是天然的“烟囱”,火灾时会产生强烈的“烟囱效应”(Stack Effect),热烟气会高速向上蔓延。防火门关闭后,能有效切断这种垂直蔓延路径。
二、 烟雾扩散控制原理的应用

防火门位置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阻挡致命烟气的扩散,其设置基于对烟气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

物理屏障 (Physical Barrier):

  • 原理: 防火门本身(特别是符合耐火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的门)构成一道物理屏障,阻挡高温烟气和火焰的直接穿透。
  • 规范体现: 所有防火门位置都要求使用具有相应耐火极限(如甲级、乙级、丙级)的防火门,确保在设定时间内门扇能保持完整,阻止火焰和高温烟气直接通过。

限制蔓延路径 (Containment Pathways):

  • 原理: 烟气会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扩散,主要是水平通道(走廊)和垂直通道(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防火门位置的关键在于切断这些主要的、低阻力的蔓延通道。
  • 规范体现:
    • 楼梯间入口: 在每层通向楼梯间的入口处必须设置防火门。这是阻止烟气垂直方向通过核心疏散通道蔓延的最关键位置。
    • 电梯厅入口: 在通向消防电梯前室或电梯厅的入口处设置防火门,防止烟气通过电梯井向上蔓延并污染疏散通道。
    • 管道井检修门: 在电缆井、管道井的每层检修口处设置防火门,阻止烟气通过这些服务竖井向上蔓延。
    • 防火分区边界: 在防火分区之间的走道、门厅等连接处设置防火门(或防火卷帘),阻止烟气在水平方向上跨越分区蔓延。

延缓烟气填充速率 (Delaying Smoke Filling):

  • 原理: 防火门将大空间分割成若干小空间。在起火房间或分区内,烟气填充到危险浓度需要时间。防火门的存在增加了烟气扩散到相邻空间(特别是疏散通道)的障碍,延缓了整个建筑内危险烟气环境的形成时间。
  • 规范体现: 规范对防火分区面积、疏散走道长度、房间门到楼梯间/前室门的距离等限制,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人员在烟气填充到危险浓度之前,有足够时间通过受防火门保护的疏散路径(如走廊、前室、楼梯间)安全撤离。例如,“袋形走道”长度限制就是为了避免人员被困在烟气迅速积聚的死胡同。

控制烟囱效应 (Stack Effect Mitigation):

  • 原理: 高层建筑中,由于内外温差和高度差,会形成强烈的烟囱效应(冬季尤为明显)。火灾时,高温烟气会加剧这种效应,使竖井成为高速排烟通道。
  • 规范体现: 在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的每层开口处设置常闭防火门。这些门关闭后,将竖井在垂直方向上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区段,极大削弱了贯穿整个建筑高度的烟囱效应,阻止烟气在竖井内不受控制地高速向上蔓延。
总结关键设置位置及其原理对应 防火门设置位置 核心流体力学/烟雾控制原理 楼梯间入口(每层) 切断垂直蔓延主通道(烟囱效应)、维持楼梯间正压、形成疏散安全区物理屏障 前室/合用前室入口 维持前室正压(空气幕阻挡烟气)、形成疏散缓冲区的物理屏障、控制水平烟气进入楼梯间 消防电梯前室入口 维持前室正压、保护消防电梯运行环境、防止烟气进入电梯井 防火分区边界(走道/门厅) 限制水平蔓延、将火灾烟气控制在起火分区内、延缓相邻分区烟气填充 管道井/电缆井检修门(每层) 切断垂直服务竖井蔓延通道(烟囱效应)、阻止烟气通过服务设施扩散 重要设备用房入口 保护关键设施(配电房、消防泵房等)免受火灾烟气威胁,保障其功能持续 疏散走道上的关键节点 控制水平疏散路径上的烟气流动方向、确保疏散路径相对安全、配合距离限制延缓烟气到达

总之,建筑规范中防火门位置的设定,是综合运用流体力学(压差控制、气流管理)和火灾烟气扩散特性(物理屏障、路径控制、延缓填充、削弱烟囱效应)的科学结果。其核心目标是在火灾发生时,利用防火门构建起物理和气压屏障,有效分割火场,引导气流方向(形成空气幕),最大限度地阻断或延缓火势和致命烟气的蔓延,特别是保护关键的垂直疏散通道(楼梯间)和水平疏散路径(走廊),为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员内攻灭火创造有利条件。 这些规定是保障建筑消防安全的关键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