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海宁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冰雹天气来临前的科学预警方式与不同地区的防御措施分享

一、 冰雹天气的科学预警方式

现代气象科技已经能够较为有效地监测和预警冰雹天气,主要依赖以下手段:

气象雷达监测 (核心手段):

  • 原理: 雷达发射电磁波,探测大气中的降水粒子。冰雹云内部结构复杂,粒子密度大、尺寸大(尤其是大冰雹),会形成独特的雷达回波特征。
  • 关键指标:
    • 强反射率因子: 回波强度极高(通常 > 55 dBZ),表明云中有大量大尺寸的降水粒子(冰雹)。
    • 高垂直液态水含量: 雷达估算的云中液态水总量很高,是冰雹生长的“原料库”。
    • 强回波顶高: 强回波伸展的高度很高(通常 > 10公里),表明上升气流非常强盛。
    • 钩状回波 / 三体散射: 特定结构的超级单体雷暴(最容易产生大冰雹)在雷达上可能呈现钩状回波特征,或出现“三体散射长钉”,这是大冰雹(直径>2cm)存在的强有力指示。
    • 中气旋/龙卷涡旋特征: 超级单体风暴常伴有中气旋,雷达能探测到其旋转特征,这也是强冰雹潜势的标志。

气象卫星监测:

  • 原理: 卫星从太空观测云顶特征。
  • 关键指标:
    • 云顶亮温极低: 产生冰雹的强雷暴云顶通常发展得非常高,温度极低(可达 -60°C 甚至更低),在红外云图上表现为非常明亮的白色区域。
    • 云顶形态: 超级单体风暴云顶可能出现上冲云顶、砧状云扩展范围大、云顶纹理粗糙(过冷水滴快速冻结导致)等特征。
  • 作用: 提供大范围的天气系统演变信息,辅助雷达定位强对流区域和发展趋势,尤其在雷达覆盖不到的区域(如海洋、高原)尤为重要。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 原理: 超级计算机运行复杂的数学模型,模拟大气运动。
  • 作用:
    • 提前预报(几小时到几天): 预测有利于强对流(包括冰雹)发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如高空冷槽、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大气不稳定能量、垂直风切变等关键参数。
    • 对流允许模式: 更高分辨率的模式(如我国的CMA-MESO,国际上的WRF等)能更精细地模拟对流风暴的触发和演变,提供几小时内的冰雹潜势预报。

地面观测站网:

  • 原理: 遍布各地的自动气象站、天气现象观测仪等。
  • 作用:
    • 实时监测: 提供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包括冰雹大小和密度)等实时数据。
    • 实况确认: 当雷达探测到强回波时,地面观测是确认冰雹是否落地、评估其大小的直接证据。
    • 触发预警: 某些系统在探测到特定天气现象(如强降温、气压骤升)或接收到冰雹撞击信号时,可自动触发局地警报。

探空数据:

  • 原理: 探空气球携带仪器测量高空各层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
  • 作用: 计算关键的对流参数,如对流有效位能、抬升指数、0°C层和-20°C层高度等,评估大气不稳定程度和冰雹生长的环境条件(冰雹生长层通常在-10°C到-30°C之间)。
二、 预警信息的发布与接收
  • 发布主体: 国家级气象中心、省级气象台、市县级气象局根据监测和预报结果,按职责发布不同级别的冰雹预警信号(通常分为蓝、黄、橙、红四级,颜色越深代表冰雹强度越大、影响越严重)。
  • 发布渠道:
    • 官方渠道: 电视、广播、气象局官方网站、官方APP(如中国气象局“国家预警发布”APP)、12121气象服务电话、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接应急广播、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
    • 新媒体: 气象局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
    • 第三方平台: 主流新闻APP、天气APP(如墨迹天气、彩云天气等)、导航软件等也常接入官方预警信息。
  • 公众接收: 公众应关注官方渠道,及时获取预警信息,了解冰雹预计发生的时间、区域和强度。
三、 不同地区的防御措施

冰雹防御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主要承灾体(农业、城市、牧区等)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 农业防御措施 (冰雹灾害最严重的领域) 物理防护 (最有效):
  • 防雹网: 在果园(苹果、梨、葡萄、猕猴桃等)、高价值经济作物(蔬菜大棚、花卉、药材基地)上方架设高强度尼龙网或金属网。这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防护方式,能显著减少冰雹对果实和植株的机械损伤。成本较高,需考虑投入产出比。
  • 加固温室大棚: 使用强度更高的骨架材料(如热镀锌钢管),选用抗冲击性强的覆盖材料(如PC板、加厚薄膜),并确保结构稳固。冰雹预警发布后,有条件的可在棚膜上加盖草苫、保温被等额外防护层(需注意承重)。
农业结构调整:
  • 调整种植结构: 在雹灾多发区,减少种植易受雹灾且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如薄皮水果),增加种植抗雹灾能力较强或受灾后恢复能力强的作物(如部分粮食作物、块茎类作物、牧草)。
  • 调整播种/收获期: 尽量避开当地冰雹高发季节进行关键农事活动(如开花、坐果、成熟期)。
人工影响天气 (增雨防雹):
  • 原理: 在冰雹云发展的早期阶段(通常在云体增长阶段或冰雹胚胎形成区),向云中特定部位发射装有碘化银等催化剂的火箭弹或高炮弹。
  • 作用机理:
    • 争食过冷水: 催化剂产生大量人工冰核,与自然冰核争夺云中有限的过冷水滴,使雹胚数量增多但个体变小。
    • 提前降水: 促使过冷水滴提前冻结降落,减少供给大冰雹生长的“原料”。
    • 促进暖雨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促进暖云降水过程,削弱冰雹生长。
  • 实施: 由政府组织,在雹灾多发区设立固定作业点。需要精准的雷达指挥和抓住作业时机。效果评估存在一定复杂性,但被广泛应用。
(二) 城市/居民区防御措施 预警响应:
  • 及时获取信息: 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了解冰雹预计来袭时间。
  • 减少外出: 预警发布后,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尤其不要在空旷地带、大树下、广告牌下停留。
  • 车辆防护:
    • 驶入室内车库: 最安全。
    • 使用车衣: 厚实的专业车衣能提供一定保护。
    • 临时遮盖: 若无车衣,可用厚毛毯、棉被等覆盖车身(需固定好),重点保护挡风玻璃和天窗。
    • 寻找遮蔽物: 如无车库,尽量将车停到坚固的建筑物屋檐下、立交桥下(注意合法性及安全)或地下停车场入口附近。
房屋防护:
  • 加固门窗: 尤其是玻璃面积大的落地窗、阳光房。可考虑安装防爆膜或使用夹胶玻璃。
  • 清理阳台/窗外物品: 将花盆、杂物等易被吹落或砸坏的物品移入室内,避免坠落伤人损物。
  • 检查屋顶: 老旧房屋注意检查瓦片是否牢固,简易棚屋需加固。
公共设施防护:
  • 电力通讯: 加强线路巡检,对关键设施采取加固措施。预警发布后做好应急抢修准备。
  • 交通: 可能影响航班起降、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相关部门需根据预警做好调度、限速或临时封闭准备。驾驶人员遇冰雹应立即减速,就近寻找安全地带停车(如高速服务区、避车港湾),保持车距,开启双闪灯,切勿急刹
  • 户外活动: 暂停露天大型活动、体育赛事、工地高空作业等。
(三) 高原/牧区防御措施 预警信息传递: 利用应急广播、卫星电话、微信群、协理员通知等多种方式,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偏远牧区和牧民。 人员与牲畜防护:
  • 提前转移: 收到预警后,牧民应尽快将牲畜赶回坚固的圈舍内躲避。人员也应进入房屋或坚固帐篷。
  • 寻找自然遮蔽: 若无圈舍,应尽快将牲畜赶往山坳、崖壁下等能提供一定遮蔽的地形处(需注意山洪、滑坡风险)。
  • 简易防护: 在紧急情况下,可尝试用厚毛毡、帆布等覆盖在牲畜(尤其是幼畜、病畜)的关键部位提供临时保护。
基础设施: 加强牧区棚圈、通信基站、电力设施的建设和加固,提高抗灾能力。 保险与救助: 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牲畜、牧草),建立灾后快速查勘理赔和救助机制。 (四) 特殊场景防御
  • 山区旅游/徒步:
    • 提前查询目的地天气和预警,避免在雷暴高发时段进山。
    • 在山区遇到突发冰雹,立即远离山顶、山脊、空旷地、大树、水域。寻找坚固的岩石凹陷处或山洞躲避(注意防雷、防塌方)。不要躲在孤立的小树下。用背包保护头部和颈部。如组队,应聚集蹲下,缩小目标。
  • 水上活动: 立即靠岸躲避。若在船上,迅速进入船舱,穿好救生衣。
关键要点总结 预警是防御的核心: 充分利用雷达、卫星、数值预报等科技手段发布的预警信息,争取宝贵的准备时间(“黄金30分钟”)。 因地制宜: 农业区侧重防雹网、人工防雹和结构调整;城市区侧重车辆、房屋防护和人员避险;牧区侧重人员牲畜转移和棚圈加固。 物理防护最直接: 对于高价值目标(果园、车辆、关键设施),物理防护(网、罩、加固)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工防雹是补充: 在条件具备的雹灾重灾区,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是减轻灾害的重要补充手段。 公众意识与行动: 提高公众对冰雹灾害的认识和避险能力至关重要。收到预警后,果断采取防护措施,保护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冰雹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气象部门的精准预警、政府部门的有效组织、相关行业的针对性防护以及公众的积极响应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