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详细解析手表防水性能的测试、不同等级的实现原理以及它们存在的局限性。理解这些对于正确使用和保养手表至关重要。
核心概念:防水 ≠ 潜水深度
手表上标注的“30米防水”、“50米防水”、“100米防水”等,绝不代表该手表可以在该深度下安全使用。这些等级是基于实验室静态压力测试的结果,与实际使用环境(动态水压、温度变化、冲击等)有巨大差异。
一、 防水等级标准 (ISO 22810 / 瑞士标准)
以下是常见的防水等级及其大致适用场景(注意:非潜水深度):
30米 / 3 ATM / 3 Bar:
- 含义: 仅能防日常生活中的意外溅水,如洗手、小雨。
- 测试: 将手表浸入水下1米深处,保持30分钟。施加相当于3个大气压(3 Bar)的压力。
- 局限: 绝对不能游泳或淋浴。 水龙头冲击、快速手臂摆动都可能超过其承受能力。
50米 / 5 ATM / 5 Bar:
- 含义: 可承受短时间、浅水区活动,如游泳(非潜水)、淋浴(非热水长时间冲洗)。
- 测试: 浸入水下1米深处,保持30分钟。施加相当于5个大气压的压力。
- 局限: 不适合水肺潜水、跳水、热水浴、桑拿。水压冲击(如跳水)远超静态测试压力。
100米 / 10 ATM / 10 Bar:
- 含义: 适合游泳、浮潜、水上运动。专业潜水表的入门级别。
- 测试: 浸入水下1米深处,保持30分钟。施加相当于10个大气压的压力。通常还会进行额外的超压测试(如125%压力)。
- 局限: 通常不适合水肺潜水(尤其深潜),除非明确标注为潜水表且符合ISO 6425标准。不适合热水浴、桑拿。
200米 / 20 ATM / 20 Bar及以上:
- 含义: 专业潜水表级别。适合水肺潜水(具体深度需看表款说明和符合的标准,如ISO 6425)。
- 测试: 非常严格。包括:
- 浸入水下1米深处,保持50分钟(或更长时间)。
- 施加相当于标注深度125%的压力(如标200米,则测试250米/25Bar压力)并保持一定时间(如2小时)。
- 温度变化测试(浸入40°C水中,然后5秒内转入20°C水中,再转入40°C水中,检查是否起雾)。
- 冷凝测试(加热表头后,在表镜上滴冷水,检查内部是否起雾)。
- 外力测试(施加垂直于表冠和按钮的力)。
- 过压测试(施加超高压并检查残余变形)。
- 局限: 即使达到此等级,也需定期维护(更换密封圈)。不保证所有按钮在深水下都能操作(除非有特殊锁止或强化设计)。热水、蒸汽、化学物质(如海水、泳池消毒剂)仍可能侵蚀密封圈。
ISO 6425 潜水表标准:
- 这是对专业潜水表的额外、更严格的要求(通常要求最低100米防水,实际多为200米及以上)。除了上述200米等级的测试外,还包括:
- 可读性: 在黑暗中25厘米距离清晰可读时间(夜光)。
- 防磁性: 具有一定防磁能力。
- 防震性: 通过冲击测试。
- 表带安全性: 表带/表链需有延长装置,方便戴在潜水服外。
- 计时功能: 通常配备单向旋转计时外圈(防止误操作导致计时延长)。
- 标记: 表盘或底盖需标注“DIVER'S WATCH ... M”或“潜水表...米”。
二、 防水技术实现原理
手表防水的核心在于多重物理密封,防止水分子进入表壳内部。主要技术点:
密封圈:
- 原理: 这是防水最关键的部分!通常是柔软的弹性材料(如硅胶、氟橡胶、丁腈橡胶)制成的O形圈或异形圈。
- 位置:
- 表镜与表壳之间: 表镜通过压入或胶合固定在表壳上,中间有密封圈。
- 后盖与表壳之间: 无论后盖是旋入式、压入式还是螺丝固定式,都需要密封圈。
- 表冠/按钮与表壳之间: 这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通过:
- 旋入式表冠: 表冠本身有螺纹,旋紧时压迫内部的管状结构和密封圈,形成双重密封。这是专业潜水表的标配。
- O形圈密封: 在表冠柄轴穿过表壳的管状结构内部,安装多个O形圈。即使表冠未旋入(非旋入式表冠),也能提供基础防水。
- 计时按钮/排氦阀: 内部同样有复杂的密封圈结构。
- 作用: 利用材料的弹性变形填充缝隙,阻挡水分子通过。
表壳结构:
- 旋入式后盖: 通过精密螺纹和密封圈提供非常可靠的密封,是潜水表的标配。
- 压入式后盖: 依靠精确的金属加工公差和较大的密封圈压力实现密封,成本较低,但长期可靠性、可维护性不如旋入式。
- 螺丝固定后盖: 通过多个螺丝均匀施加压力压紧密封圈,密封性也很好。
- 一体成型表壳/Monobloc: 表壳中部和表圈一体成型,无后盖,表镜和底盖从上下两面固定。简化了密封点,可靠性高。
- 表壳厚度与材质: 足够的厚度和强度(如不锈钢、钛合金、陶瓷)才能承受水压不变形。
表镜材质与固定:
- 材质: 蓝宝石玻璃(硬度高、耐刮)、矿物玻璃(韧性较好)、亚克力(易刮花但不易碎)。材质本身不透水,关键是固定方式。
- 固定: 通常压入表壳前圈的凹槽中,中间有密封圈,有时辅以粘合剂。
表冠保护装置:
- 护肩: 表壳两侧凸起,保护表冠免受侧面撞击。
- 锁扣系统: 一些专业表款有额外的机械装置锁定表冠,防止意外旋出。
三、 防水测试方法
干式测试:
- 原理: 将手表放入密封测试舱,抽真空或加压(空气),用精密传感器检测舱内气压的微小变化。
- 优点: 快速、无损、不接触水,适合生产线快速检测。能检测非常微小的泄漏。
- 缺点: 只能检测漏气,不能模拟水分子渗透和温度变化的影响。无法检测因水引起的密封圈膨胀/收缩导致的潜在问题。
湿式测试:
- 原理:
- 加压浸水法: 将手表浸入水中,在测试舱内加压(超过标注等级的压力),观察是否有气泡持续逸出(表示泄漏)。
- 冷凝测试: 加热手表,然后在表镜上滴冷水,观察表镜内部是否起雾(表示水汽进入)。
- 温度/压力循环测试: 结合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进行测试,模拟更严酷的环境。
- 优点: 更接近实际水环境,能检测水分子渗透。冷凝测试能有效发现微量水汽进入。
- 缺点: 测试后需要彻底干燥手表,否则残留水分可能造成内部腐蚀。比干式测试慢。
四、 防水性能的局限性 (非常重要!)
老化与磨损:
- 密封圈老化: 橡胶/硅胶密封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硬化、失去弹性、开裂、变形(尤其在高温、紫外线、化学物质如汗液、香水、溶剂、海水、泳池氯气作用下),导致密封失效。这是防水失效的最主要原因。需要定期更换(一般建议1-3年,视使用环境和表款而定)。
- 螺纹磨损: 旋入式表冠和后盖的螺纹在反复开合中会磨损,影响密封。
- 表冠/按钮柄轴磨损: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密封圈沟槽或柄轴磨损。
温度变化:
- 热胀冷缩: 表壳、表镜、密封圈等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突然的温度剧烈变化(如从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热水澡、桑拿)会导致部件收缩/膨胀不一致,产生微小缝隙,水汽(甚至水)可能乘虚而入。
- 蒸汽: 水蒸气分子比液态水分子更小,更容易通过微小的缝隙。高温高湿环境(桑拿、热水淋浴)对防水是巨大挑战,任何防水等级的手表都不建议接触蒸汽。
动态水压 vs 静态测试:
- 实验室测试是静态的、缓慢加压的。实际使用中,手臂快速摆动、跳水、水流的冲击力产生的瞬间动态水压可能远超静态测试压力,尤其是在表冠、按钮等薄弱点。
化学腐蚀:
- 海水盐分、泳池消毒剂(氯、溴)、清洁剂、化妆品(香水、乳液)、溶剂等会加速密封圈材料的老化和腐蚀,破坏其密封性。
冲击与振动:
- 剧烈撞击或持续振动可能使表壳变形、表镜松动、密封圈移位,破坏密封。
操作不当:
- 水下操作表冠/按钮: 除非表款明确说明支持水下操作(且通常有特殊锁止结构),否则在水下按压按钮或拉出/旋转表冠是绝对禁止的,这会直接破坏密封。
- 未旋紧表冠/后盖: 旋入式表冠和后盖必须完全旋紧到位才能保证防水。日常佩戴后很容易忘记检查。
- 使用损坏的手表: 表镜有裂痕、表壳有明显磕碰凹痕,都可能破坏密封结构。
防水等级标签的“误导”:
- 如前所述,30米/50米防水绝不意味着能下潜到那个深度。该标签仅代表通过实验室静态测试。
总结与使用建议
正确理解等级: 30/50米仅防溅水;100米可游泳浮潜;200米及以上才是真正潜水表(需符合ISO 6425)。
避免热水和蒸汽: 绝对不要戴着手表洗热水澡、泡温泉、蒸桑拿。
避免化学接触: 远离化妆品、溶剂、清洁剂、海水(及时用淡水冲洗)。
水下不操作: 除非明确说明支持,否则水下不要按按钮、拉表冠。
定期维护: 最关键! 每1-3年到品牌授权服务中心进行防水测试和保养,更换老化的密封圈(即使手表走时正常)。这是维持防水性能的唯一可靠方法。
检查表冠/后盖: 每次接触水前,确保旋入式表冠和后盖已完全旋紧。
避免冲击: 保护手表免受剧烈撞击。
进水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表镜内有雾气或水珠,
立即送修,拖延会导致机芯严重腐蚀。
记住:防水性能不是永久不变的,它是一项需要定期维护的功能。过度依赖标注的防水深度而忽视使用环境和维护,是手表进水损坏的最常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