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忘忧草”的金针菜,这个名字的由来确实与其植物特性、文化寓意以及历史典故紧密相关:
1. 植物学基础:金针菜就是萱草
- 金针菜是我们对萱草属中黄花菜这种可食用品种的俗称。它的学名通常是Hemerocallis citrina,主要食用其未开放的花蕾(干制后呈金黄色针状,故称“金针菜”)。
- 萱草是萱草属植物的统称。萱草属植物种类繁多,花色丰富(黄、橙、红等),但并非所有萱草的花蕾都适合食用(有些品种有微毒或口感差)。金针菜(黄花菜)是其中被广泛栽培食用的品种。
- 因此,“忘忧草”所指的,本质上就是这种萱草属的可食用品种——黄花菜(金针菜)。
2. “忘忧草”名字的由来与文化寓意
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
花期短暂与“忘忧”的联想:
- 萱草花(包括金针菜的花)有一个显著特点:单朵花通常朝开暮谢,花期非常短暂,只有一天(英文名“Daylily”即源于此)。
- 古人观察到这种特性,产生了浪漫的联想:如此美丽的花朵,生命却如此短暂,仿佛看透了世间的忧愁,在短暂的生命里尽情绽放后就潇洒离去,将忧愁也一并带走了。这种“朝生暮死”的特性被赋予了“忘却短暂人生烦恼”的哲学意味。
-
药用价值与精神慰藉:
- 传统中医认为萱草(主要指其根和花蕾,即金针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安神等。
- 其“安神”的功效,尤其容易被古人引申为具有舒缓情绪、安定心神的作用,这自然与“忘忧”的概念联系了起来。食用金针菜后可能带来的舒适感,也被认为是“忘忧”效果的体现。
-
最重要的文化典故与象征:
- 《诗经·卫风·伯兮》: 这是“忘忧草”文化寓意最重要的源头。诗中写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里的“谖草”就是萱草。“谖”字本身就有“忘记”的意思。
- 诗的大意是:哪里能找到忘忧草(谖草)呢?我要把它种在屋子的北面(背阴处)。我一心想着我的丈夫(伯),使我忧思成疾。
- 这首诗明确地将萱草(谖草)与“忘记忧愁” 的功能直接联系起来,成为了后世“忘忧草”称谓的经典依据。
- 嵇康《养生论》: “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嵇康直接将萱草与合欢并提,指出合欢可以消除忿怒,萱草可以让人忘记忧愁,这是无论愚笨还是聪明的人都共知的常识。这进一步强化和普及了萱草“忘忧”的文化符号。
- 象征母亲与游子忘忧:
- 受《伯兮》影响,萱草(常种植于母亲居住的北堂)逐渐成为母亲的象征。游子远行前,会在母亲居所(北堂)种植萱草,希望母亲看到萱草花开能减轻对游子的思念与担忧,得以“忘忧”。
- 因此,萱草花(忘忧草)又被称为“母亲花”。古时常用“萱堂”、“萱亲”来尊称或借指母亲。孟郊《游子诗》有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这层寓意使得“忘忧”不仅指向个人烦恼,更指向了化解骨肉分离之愁的深厚亲情。
-
视觉美感带来的愉悦:
- 萱草(金针菜)在夏季开花,花朵色彩鲜艳(尤其是常见的橙黄色),姿态优美,成片开放时非常具有观赏性。看到如此美丽的花朵,本身就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暂时忘却烦恼。这种视觉上的享受也被纳入“忘忧”的涵义之中。
3. 金针菜(黄花菜)作为“忘忧草”的具体体现
- 作为萱草属中最重要的食用品种,金针菜(黄花菜)自然承袭了“萱草”所有的文化寓意,包括“忘忧”。
- 人们食用金针菜时,不仅享受其美味和营养(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其传统认知中的安神功效,也让人在心理上将其与“舒缓情绪”联系起来。
- 在民间文化中,提到“忘忧草”,指的就是餐桌上常见的金针菜(黄花菜),它既是实用的食材,也是承载着深厚文化情感和美好愿望的象征物。
总结
金针菜被称为“忘忧草”,是植物特性(花期短暂引发联想)、传统药用价值(安神)、经典文学典故(《诗经》、嵇康)、以及深厚的文化象征(母亲花,化解离愁) 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别称,它凝结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生活智慧的感悟、以及对亲情伦理的珍视,是中华文化中“物我相通”、“托物寄情”的生动体现。所以,当你品尝金针菜时,不仅是在吃一道菜,也是在品味一份穿越千年的文化韵味和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