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属于节肢动物门下的多足亚门,与昆虫、蜘蛛、螃蟹等是“亲戚”。要区分蜈蚣和其他常见的、容易被混淆的“多足生物”,关键在于观察它们的身体结构(特别是体节和附肢)。下面我们通过形态特征来详细区分:
核心区别点:身体分节与附肢数量
蜈蚣:
- 纲: 唇足纲
- 身体结构: 身体扁平,呈长条形,由明显的头和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
- 头部特征:
- 1对细长的触角。
- 1对特化的毒颚:位于头部下方第一体节,呈钩状,内有毒腺开口,用于捕食和防御。
- 体节与附肢:
- 除头部和最后2节(生殖节和肛节)外,每个体节只着生1对足。
- 第一对足就是毒颚(颚足),后面体节的足都是步足。
- 步足通常细长,末端有爪。
- 足的数量随种类变化很大(15对到191对不等),但通常奇数体节对应奇数对足(如21对、23对)。
- 行为习性: 肉食性,行动敏捷,夜行性,有毒,利用毒颚捕食昆虫等小动物。
- 常见种类: 石蜈蚣(体型较小)、大型蜈蚣(如少棘蜈蚣、红头蜈蚣)。
马陆:
- 纲: 倍足纲
- 身体结构: 身体通常呈圆柱形或略扁的圆筒形,也由头和许多体节组成。
- 头部特征:
- 1对相对较短的触角(通常比蜈蚣的短)。
- 没有毒颚。
- 体节与附肢:
- 绝大多数体节由2个体节愈合而成,因此每个“可见”的体节上着生有2对足。
- 这是与蜈蚣最核心的区别!马陆看起来“足多一倍”。
- 足通常较短小,数量非常多(从几十对到几百对)。
- 行为习性: 植食性或腐食性,行动缓慢。受到惊扰时,会将身体蜷曲成螺旋状或圆环形,并释放出难闻或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如苯醌类)进行防御(无毒颚,但有化学防御)。
- 常见种类: 球马陆(受惊时蜷成球)、山蛩虫(常见于落叶层)。
蚰蜒:
- 纲: 唇足纲
- 身体结构: 身体扁平,长条形,结构与蜈蚣相似,但通常更短小纤细。
- 头部特征:
- 体节与附肢:
- 每个体节只着生1对足(同蜈蚣)。
- 足特别长而细,尤其是越靠近尾部的足越长。这使得它们在奔跑时步态非常特别,像在“滑行”。
- 体节通常15节,对应15对足。
- 行为习性: 肉食性,行动极其敏捷,常见于室内潮湿角落(如浴室、厨房、地下室)。虽然有毒颚,但毒性较弱,对人威胁很小,主要捕食蟑螂、蛾子、蜘蛛等家居害虫。
- 常见种类: 花蚰蜒(体色常带黄褐色条纹)。
其他容易被混淆的“多足生物”(但不属于多足亚门)
潮虫/鼠妇:
- 纲: 软甲纲(与虾蟹同纲)
- 身体结构: 身体背腹扁平,呈长椭圆形或半圆形(像小西瓜籽或小盔甲),分节明显。
- 足的数量: 胸部有7对足(共14条腿)。
- 关键特征:
- 身体不分头胸腹,但可分为头、胸、腹。
- 有2对触角,但第二对很小。
- 遇到危险时会卷曲成球状(很多种类能卷成完美的球)。
- 生活在潮湿环境(石头下、花盆底),以腐烂植物为食。
- 区别: 足只有7对(14条),身体形状独特(扁平椭圆或能卷球),不属于“长条多足虫”。
蠼螋:
- 纲: 昆虫纲
- 身体结构: 身体狭长扁平,分头、胸、腹三部分。
- 足的数量: 3对足(6条腿),典型的昆虫特征。
- 关键特征:
- 尾部有1对特化的尾铗(钳子状),用于防御和捕食。
- 有1对触角。
- 通常有2对翅,前翅短小革质,后翅膜质折叠于前翅下(很多种类翅退化)。
- 区别: 只有3对足(6条腿),有尾铗,是昆虫。
总结区分要点表格
特征
蜈蚣 (唇足纲)
马陆 (倍足纲)
蚰蜒 (唇足纲)
潮虫/鼠妇 (软甲纲)
蠼螋 (昆虫纲)
身体形状
扁平,长条形
圆柱/圆筒形
扁平,长条形
背腹扁平,椭圆形/半圆
扁平,狭长
头部触角
1对,
细长
1对,
相对较短
1对,
非常长
2对 (第二对很小)
1对
毒颚
有 (第一对足)
无
有 (第一对足)
无
无
体节与足
每节1对足
每节2对足
每节1对足
胸部
7对足
胸部
3对足
足部特征
步足细长
步足短小
步足极细长
步足
步足
尾部特征
无特殊结构
无特殊结构
无特殊结构
无特殊结构
1对尾铗
防御行为
用毒颚攻击
蜷曲成球/环,
释放化学物质
快速逃跑
卷曲成球
举起尾铗防御
食性
肉食性
植食/腐食性
肉食性
腐食性
杂食/肉食性
行动速度
敏捷
缓慢
极敏捷
中等
中等
常见环境
阴暗潮湿 (土石下)
潮湿 (落叶、腐木)
室内潮湿角落
潮湿 (石头、花盆下)
潮湿 (缝隙、落叶)
一句话快速区分
- 蜈蚣: 扁平长条虫,每节一足,头部有毒钩,跑得快。
- 马陆: 圆筒长条虫,每节两足,遇危险卷成球/环,放臭气。
- 蚰蜒: 扁平小长条,触角足都特长,室内“滑行”快,捕虫小帮手。
- 潮虫: 扁圆小盔甲,七对足,受惊卷成球。
- 蠼螋: 六条腿,屁股带钳子,典型昆虫样。
记住“每节足数”(蜈蚣、蚰蜒1对 vs 马陆2对)和“身体形状”(扁平 vs 圆柱)是区分蜈蚣、马陆、蚰蜒这三大类多足生物最核心的要点。下次再看到这些“多足怪”,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身体结构和步足数量,就能轻松分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