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看似普通的皮子要“活”起来,成为灵动的皮影戏角色,需要经历一系列精妙而繁复的工序,最终在光影与唱腔中焕发生命。下面揭秘皮影戏从雕刻到表演的完整创作流程:
一、 皮影的“诞生”:选材与制皮
选材:
- 关键: 皮影的灵魂在于皮子。传统上主要选用牛皮(厚实耐用,适合大型角色和复杂雕刻)或驴皮(透明度高、韧性好、色彩鲜艳,是主流选择)。部分地区也使用羊皮、猪皮等。
- 要求: 皮张需厚薄均匀、无伤痕、毛孔细腻、色泽纯净。通常选用青壮年、健康牲畜的背部或臀部皮,这些部位皮质最佳。
制皮(泡制与刮制):
- 浸泡: 生皮浸泡在清水中数日(夏季短,冬季长),使皮张软化并初步去除污物和油脂。
- 去毛与油脂(关键步骤):
- 传统石灰法: 将泡软的皮张放入石灰水(或石灰+硫化钠溶液)中浸泡数日。石灰使毛根松动,硫化钠加速脱毛和脱脂。期间需翻动,确保均匀。
- 现代化学法: 使用专用脱毛脱脂剂,效率更高,但对环境影响需注意。
- 刮制:
- 去毛: 捞出皮张,用刮刀(月牙刀)反复刮去表皮、残毛和油脂。这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要求用力均匀,避免刮破皮子。
- 去肉里: 将皮张翻面,刮去内侧的残肉和脂肪层,使皮张变薄、均匀。
- 绷展晾晒: 将刮制干净的湿皮张绷在特制的木框上,使其自然阴干或风干(避免暴晒,否则易脆裂)。绷展过程也决定了皮张最终的平整度。
- 打磨: 皮张干透后,取下用细砂纸或砖瓦灰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平整,便于后续雕刻和上色。
二、 赋予“骨相”:设计与雕刻
设计图样(过稿):
- 艺人根据剧目角色(人物、动物、神怪、道具、场景)设计形象。
- 将设计好的图样(通常是代代相传的粉本或新创作)用钢针扎孔在厚纸或薄板上,形成轮廓线稿。
- 将扎好孔的稿纸覆盖在准备好的皮子上,用粉包(布包颜料粉或滑石粉)拍打,使粉末透过针孔漏在皮子上,形成清晰的轮廓点线。
雕刻(推皮走刀):
- 这是皮影制作的核心技艺,要求极高的耐心和技巧。
- 工具: 主要使用各种型号的刻刀(尖刀、弧口刀、平刀等)。
- 技法: 最核心的是“推皮走刀”法。艺人左手推动皮子(而非右手推动刻刀),右手持刀保持稳定角度,沿着粉线进行雕刻。这样能更精准地控制线条的流畅度和力度。
- 雕刻类型:
- 阳刻(镂空): 刻掉图案轮廓线以外的部分,保留主体形象。常用于大面积装饰或需要透光的部分。
- 阴刻(留皮): 在皮面上刻出凹下去的线条或块面,保留皮子本身。常用于表现细节、纹理(如衣纹、发丝)。
- 一个皮影通常由多个部件(头茬、上身、下身、手臂、腿、手、脚等)组合而成,需要分别雕刻。
三、 描绘“血肉”:上色与罩漆
上色:
- 传统皮影上色使用矿物颜料或植物颜料(如藤黄、花青、胭脂、石绿、朱砂等),色彩鲜艳且不易褪色。现代也使用透明水彩或丙烯颜料。
- 上色方法多为平涂,有时也运用晕染技法增加层次感。遵循“由上至下、由浅至深”的原则。
- 皮影色彩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装饰性,并非完全写实(如红脸忠勇、黑脸刚直、白脸奸诈)。
脱水发汗(现代工艺可省):
- 传统方法中,上色后需将皮影夹在吸水纸(如宣纸)中,压上重物,放在热炕上“发汗”,使颜色渗入皮内并脱去多余水分,防止日后变形或褪色。现代多采用自然阴干或低温烘干。
罩漆(定色与保护):
- 为了固定颜色、增加光泽、防潮防蛀,并使皮影更加透明,需要在正反两面均匀涂刷清漆(传统用桐油熬制的罩漆,现代多用清漆或透明树脂漆)。通常涂刷2-3遍,每遍干透后再刷下一遍。
四、 连接“关节”:缀结与装杆
缀结(组装):
- 将雕刻、上色、罩漆完成的各个部件(头、身、臂、腿、手、脚等)按照人体(或动物)结构,在关节处(如肩、肘、腕、腰、膝、踝)用细皮条或尼龙线(传统用牛皮线)打结连接。
- 关键: 连接点要灵活,松紧适度,既要保证活动自如,又要能保持特定姿势。一个复杂角色的连接点多达十几个。
装杆(操纵杆):
- 在主要活动部位(通常是颈部、双手、有时腰部或主要道具)安装操纵杆。
- 主杆(命棍): 装在颈部或背部中心,用于控制整个影人的方向和基本姿态。
- 手杆(手签): 装在双手(或武器)上,通常两根,用于控制手臂的动作、手势和持物。
- 杆子材料: 多用细竹签或细木棍,一端削尖,插入部件预留的小孔中,用线或胶固定。
五、 光影中的“生命”:表演(皮影“活”起来的关键)
搭台(亮子):
- 表演需要一个透光的幕布(亮子),传统用白纱布或细白布,现代多用白绸或磨砂玻璃纸。幕布大小根据场地和需要而定。
- 幕布后方架设光源。传统用油灯(如清油灯),后来用汽灯、电灯(普通灯泡、日光灯),现代多用高亮度的LED灯。光源要求光线均匀、稳定、热度低。
- 演员(签手)在幕布和光源之间操作影人。
操纵(签手):
- 核心技艺: “签手”是皮影戏的灵魂。他们双手各持操纵杆(有时口中还会叼一根),通过手指、手腕、手臂的精细配合,控制影人的一举一动。
- 动作要求: 动作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剧情需要,做到“动必有因,静必有态”。如武将的威武、文官的儒雅、旦角的婀娜、丑角的滑稽等。行走、坐卧、打斗、骑马、划船等动作都要模仿得惟妙惟肖。
- 技巧: 包括影人上下场、转身、翻跟头、打斗对打、腾云驾雾等特技动作,需要长期刻苦训练。
配乐与唱念:
- 乐队: 通常由鼓板(指挥)、梆子、板胡、二胡、唢呐、锣、镲等乐器组成。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乐队配置和音乐风格各异(如陕西的碗碗腔、华阴老腔,河北的滦州影调等)。
- 唱腔与念白: 由演员(或专门的唱者)根据角色行当(生、旦、净、丑)演唱特定的腔调(如影调、梆子腔等)和念白(韵白或方言)。唱词和念白推动剧情发展,表达人物情感。
- 口技: 部分表演中,签手或乐师会运用口技模仿风声、雨声、马蹄声、动物叫声等环境音效。
光影叙事:
- 所有元素(精雕细刻的影人、灵活传神的操纵、或激昂或婉转的唱腔、或铿锵或悠扬的伴奏、恰到好处的灯光)在签手的统筹下融为一体。
- 灯光将影人投射在幕布上,形成清晰生动的剪影。签手通过操纵赋予影人生命,配合音乐唱腔,在方寸幕布之间演绎悲欢离合、忠奸善恶、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 “活起来”的瞬间: 当影人随着音乐节奏行走、打斗、哭泣、欢笑,当它的影子在幕布上流畅地演绎着角色的情感和命运时,这张原本无生命的皮子就真正地“活”了起来,成为观众眼中鲜活的戏剧人物。
总结
一张皮子的“活化”之旅,是匠艺、表演艺术与光影魔法的完美结合:
匠艺筑基: 从选皮、制皮、设计、雕刻(推皮走刀)、上色(矿物植物颜料)、罩漆到缀结组装,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赋予皮影精美的造型和坚固的“躯体”。
操纵赋魂: 签手通过操纵杆(命棍、手签)将力量与情感注入影人,使其能做出各种符合角色和剧情的复杂动作,这是皮影获得“生命”和“性格”的关键。
光影叙事: 在灯光(亮子)的投射下,影人的轮廓在幕布上清晰呈现。配合着地方特色的唱腔、念白、音乐(锣鼓管弦)和音效,签手操纵影人演绎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正是这
声、光、影、动的完美融合,最终让一张皮子幻化成幕布上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角色,完成了从“皮”到“影”,再到“戏”的神奇蜕变。
皮影戏的魅力,就在于它用最朴素的材料(皮、光、布),通过最复杂的手工技艺和表演技巧,创造出最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世界,让一张张皮子真正地在光影摇曳中“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