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明港镇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刷牙时牙膏用量越多越好?从科学角度分析正确的牙膏使用量和刷牙时长

从科学角度来看,刷牙时牙膏用量并非越多越好。过量的牙膏不仅浪费,还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不利影响。让我们从科学角度分析一下正确的牙膏用量和刷牙时长:

一、 牙膏的正确用量

推荐用量:

  • 成人: 豌豆大小(直径约5毫米)的量就足够了。这是全球主要牙科机构(如美国牙科协会ADA、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等)普遍推荐的标准用量。
  • 儿童(3-6岁): 米粒大小的量。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吞咽反射尚未完全成熟,使用更少的牙膏可以显著降低吞咽过量氟化物的风险
  • 3岁以下儿童: 通常建议使用极少量(薄薄一层覆盖刷毛尖端即可)或根据牙医建议使用不含氟牙膏(如果蛀牙风险非常低),同样是为了防止氟摄入过量。

为什么不是越多越好?科学依据:

  • 氟化物浓度是关键: 牙膏的核心有效成分是氟化物(通常是氟化钠、单氟磷酸钠等),它通过在牙齿表面形成更坚固的氟磷灰石层、抑制细菌产酸、促进早期龋损再矿化来预防蛀牙。牙膏中的氟化物浓度(ppm)是固定的。足量的氟化物(豌豆大小)已能提供最佳防龋效果。过量使用并不会显著增加氟化物的局部作用,反而造成浪费。
  • 过度发泡干扰清洁: 牙膏含有发泡剂(如月桂醇硫酸酯钠)。用量过大时会产生大量泡沫。过多的泡沫会:
    • 给人“刷得很干净”的错觉,可能导致实际刷牙时间不足
    • 泡沫过多可能阻碍牙刷毛与牙齿表面的有效接触和物理摩擦,反而影响清除牙菌斑的效率。
    • 刺激口腔黏膜,引起不适。
  • 吞咽风险(尤其儿童): 儿童在使用过量含氟牙膏时,更容易在刷牙过程中吞咽下去。长期吞咽过量氟化物可能导致氟牙症(牙齿发育期氟过量引起的釉质矿化不良,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棕色斑纹或凹陷),虽然通常只影响美观,但也需避免。
  • 浪费与经济性: 显而易见,过量使用牙膏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浪费。
  • 潜在刺激: 对于口腔黏膜敏感或有口腔溃疡的人,过量牙膏中的某些成分(如发泡剂、香料、防腐剂)可能增加刺激风险。
二、 刷牙的正确时长

推荐时长:

  • 每次刷牙至少2分钟。 这是另一个被广泛认可和推荐的关键指标。

为什么需要2分钟?科学依据:

  • 全面覆盖的需要: 口腔内有28-32颗牙齿(成人),每颗牙齿有多个面(外面、里面、咬合面)。要确保每颗牙齿的每个面都被有效清洁到,需要足够的时间。研究表明,少于2分钟很难保证全面覆盖。
  • 有效清除牙菌斑: 牙菌斑是一种粘附在牙齿表面的生物膜,主要由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构成。它是蛀牙和牙周病的主要元凶。机械摩擦(刷牙)是清除牙菌斑最有效的方法。充分的刷牙时间(2分钟)能确保牙刷毛有足够的机会通过物理摩擦和牙膏的辅助作用,破坏并清除牙菌斑。研究显示,刷牙时间从45秒增加到2分钟,牙菌斑清除率显著提高。
  • 氟化物作用时间: 刷牙过程也是氟化物局部作用于牙齿表面的时间。2分钟的时长有助于氟化物在口腔环境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促进再矿化。
  • 避免仓促遗漏区域: 人们通常有习惯性刷牙模式,容易遗漏某些区域(如后牙内侧、牙齿与牙龈交界处)。2分钟的时间要求有助于提醒人们放慢速度,更仔细地清洁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区域。
三、 正确刷牙方法同样至关重要

即使使用了正确的牙膏量和刷够2分钟,刷牙方法不正确(如用力过猛、横刷、遗漏某些区域)也会大大降低清洁效果,甚至损伤牙齿和牙龈。

  • 推荐方法: 巴氏刷牙法是目前最被推崇的方法:
    • 牙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刷毛尖端指向牙龈沟(牙齿与牙龈交界处)。
    • 小幅水平震颤(幅度约1-2mm),不要大幅度横拉。
    • 每次覆盖2-3颗牙,按一定顺序(如从右上外侧开始,到左上外侧,再到左上内侧,右上内侧,然后右下、左下,最后咬合面)确保不遗漏。
    • 刷咬合面时,可以前后短距离刷动。
    • 轻柔施力,避免损伤牙龈和牙釉质。
  • 辅助工具: 牙线或牙缝刷对于清除牙齿邻面(牙缝)的菌斑是必不可少的,刷牙无法替代。
总结与建议 牙膏用量: 成人豌豆大小,儿童米粒大小(3-6岁)或更少(<3岁)。 追求“越多越好”是误区,浪费且无益,对儿童有风险。 刷牙时长: 每次至少2分钟。 这是确保全面、有效清除牙菌斑的基本要求。 刷牙方法: 采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轻柔、全面、细致。 频率: 每天刷牙两次(早晚各一次),晚上睡前刷牙尤为重要。 牙线/牙缝刷: 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 定期检查: 每6个月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

记住:有效刷牙的关键在于“质”(正确的方法、足够的时间)而非“量”(过多的牙膏)。遵循科学建议,才能最有效地维护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