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沙蚕(多毛纲环节动物)的影响,特别是海水酸化对其栖息地的改变,是一个涉及生态、生理和化学变化的复杂过程。海水酸化主要通过改变海洋化学环境、底质特性以及食物网结构,直接或间接威胁沙蚕的生存和繁殖。以下是具体影响机制:
一、海水酸化如何发生?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约30%人类排放的CO₂,导致海水pH值下降(目前比工业化前低0.1单位,预计2100年再降0.3-0.4单位)。CO₂溶于水形成碳酸(H₂CO₃),解离为氢离子(H⁺)和碳酸氢根(HCO₃⁻),降低海水pH并减少碳酸钙(CaCO₃)饱和度。
二、对沙蚕的直接生理影响钙化结构受损
部分沙蚕(如管栖种类的龙介虫科)分泌碳酸钙(方解石或文石)构建栖管或外壳。酸化环境下:
酸碱平衡与离子调节紊乱
沙蚕依赖体内酶和离子通道维持酸碱稳态。海水H⁺浓度升高会:
呼吸与氧气运输障碍
酸化会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如沙蚕科物种的血红蛋白在低pH下携氧能力下降),加剧缺氧压力。
底质化学性质变化
酸化海水渗透沉积层,导致:
微生物群落与有机物分解
酸化抑制分解有机物的细菌活性,减缓沉积物中有机质矿化速率,导致:
栖息地物理结构破坏
珊瑚礁、贝床等钙质生境是许多沙蚕的栖息地。珊瑚白化和贝类外壳溶解会直接摧毁其微生境。
食物网扰动
与其他胁迫因子的协同作用
沙蚕作为“生态工程师”和关键饵料生物,其衰退将引发级联效应:
海水酸化通过直接生理胁迫(钙化障碍、代谢紊乱)和间接生境退化(底质化学改变、食物网瓦解)威胁沙蚕种群。其影响与暖化、缺氧等因子协同放大,可能重塑潮间带和浅海生态系统。未来研究需聚焦:
长期跨代适应实验 多胁迫因子(如酸化+污染物)的交互效应 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策略(如保护海草床以缓解酸化)保护沙蚕栖息地需全球减排(实现《巴黎协定》1.5℃目标)与本地行动(减少陆源污染、恢复湿地)结合,维系这些“海洋蚯蚓”对生态系统的关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