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清远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一幅好书画如何“穿新衣”?揭秘书画装裱的传统步骤与现代工艺差异

一幅书画作品的“穿新衣”过程——装裱,是一门融合了艺术与技艺的学问。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加个框,而是通过精心的工艺,保护作品、提升观赏性、延长寿命,并赋予其最终的展示形态。下面为您揭秘传统装裱步骤与现代工艺的主要差异:

一、 传统手工装裱的核心步骤 (以立轴为例)

传统装裱讲究“慢工出细活”,每个步骤都蕴含着匠人的经验和智慧,主要流程包括:

托心 (托画心):

  • 目的: 加固脆弱的画心(原作),使其平整挺括,为后续工序打下基础。
  • 步骤:
    • 湿托法 (最常用): 将画心正面朝下铺于案台(需喷水潮润展平)。用排笔在画心背面均匀刷上稀浆糊(通常用小麦淀粉熬制)。将比画心四周大出约2-3厘米的托纸(多为单宣或棉连宣)覆盖其上,用棕刷从中间向四周排刷,使托纸与画心紧密粘合,排出气泡。最后在托纸四边刷上稀浆糊(称为“上浆口”)。
    • 飞托法/搭托法: 浆糊刷在托纸上,再将画心覆于其上排刷。适用于墨色易晕染或纸质特别脆弱的画心。
  • 关键: 浆糊浓淡适中,排刷力道均匀,避免画心移动产生褶皱或损伤。

上墙挣平:

  • 目的: 让托好的画心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完全平展,消除应力。
  • 步骤: 将托好、上了浆口的画心(连同托纸)平整地贴覆在专用的木板墙(或大漆墙)上。利用浆口的粘性固定。让其自然阴干(通常需要数天甚至更久,视天气和画心厚度而定)。
  • 关键: 环境需洁净、通风、无直晒、温湿度相对稳定。这是确保成品平整不变形的关键一步。

方心/裁切:

  • 目的: 将已挣平的画心裁切方正,为镶料做准备。
  • 步骤: 取下挣平的画心,用裁刀和尺子,根据画心内容和构图,精确裁切四边,使其成为规整的矩形或方形。要求四角均为直角。

镶料:

  • 目的: 在画心四周添加装饰性和保护性的绫、绢、锦等材料。
  • 步骤:
    • 镶边: 在画心四周先镶上窄条(通常1-2厘米宽)的绫或绢边(称为“距条”或“助条”),起间隔和衬托作用,保护画心,也避免画心墨色直接接触深色镶料。
    • 镶天地头/左右边: 在距条外,上方镶“天头”,下方镶“地头”(地头通常比天头略短),左右两侧镶“边”。天地头和边通常使用与距条不同的绫、绢或锦缎,颜色、花纹需与画心协调。
    • 回边/包边: 将镶料的外缘向内折回一小边粘牢,使边缘光洁美观。

覆背:

  • 目的: 在镶料好的作品背面,再粘合多层宣纸(通常2-3层),增加整体厚度、强度和挺括度。
  • 步骤: 在镶料背面刷浆糊,将大幅的覆背纸(通常由几层单宣托好挣平)覆盖其上,用棕刷仔细排实,确保无气泡、无褶皱。覆背纸需比镶料好的作品四周大出一些(形成“废边”)。

再次上墙挣平:

  • 目的: 让覆背后的作品整体在巨大张力下自然干燥定型,达到最终的平整效果。
  • 步骤: 同“上墙挣平”,但此时作品面积更大、层数更多,需要更长时间(通常一周以上)才能完全干透定型。这是确保成品不翘不曲的核心环节。

下墙、砑光:

  • 目的: 取下挣平的作品,进行最后的表面处理。
  • 步骤:
    • 下墙: 用竹启子小心地从墙上启下作品。
    • 砑光: 在作品背面(覆背纸面),用光滑的砑石(玛瑙石或鹅卵石)反复推磨,使背面光滑紧密,增加耐磨性,便于卷收,也有助于卷紧后减少空气残留。同时修整废边。

装杆:

  • 目的: 安装天杆和地杆,完成立轴形态。
  • 步骤:
    • 装天杆: 在天头上端粘裹细木条(天杆),两端装“轴头”(装饰性小木块)。
    • 装地杆: 在地头下端卷裹较粗的圆木杆(地杆),两端也装轴头。地杆需卷实,使收卷后紧实。
    • 穿绳/系带: 在天杆上安装挂绳(绦绳)和用于捆扎的扎带(惊燕带有时也在此步骤安装)。

二、 现代工艺的主要差异与特点

现代装裱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引入了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理念,主要差异体现在:

材料:

  • 粘合剂: 广泛使用化学合成胶水(如PVAc白乳胶)、热熔胶膜(预涂在材料背面,通过加热激活)代替传统浆糊。优点是操作快、不易霉变、初粘力强。缺点是可能老化变脆、不可逆性强(修复困难)、环保性存疑。
  • 覆背/支撑材料: 大量使用机制卡纸(尤其是无酸卡纸用于保护画心)、瓦楞板、密度板、各种合成板材(如铝塑板)代替多层宣纸覆背。方便快捷,平整度高,适合镜框装裱。
  • 镶料: 机制化纤仿绫、仿绢、装帧布大量应用,花色繁多,成本低廉,但质感和透气性不如真丝绫绢。无酸卡纸做“距条”也很常见。
  • 覆膜: 对画心或整个裱件进行冷裱(压敏胶膜)或热裱(加热覆膜),提供防水防污保护,但严重影响作品的“呼吸”和质感,且难以去除,多用于低价值印刷品或海报。

设备与工艺:

  • 干燥方式: 普遍使用电热板、烘干机、吹风机等加速干燥,大大缩短了“上墙挣平”的时间(从几天到几小时甚至更短)。但快速干燥可能导致应力释放不充分,增加日后变形风险。
  • 裁切工具: 电动裁刀、精密裁切机(如直刀裁切机、液压裁切机)取代手工裁刀,效率高、精度好,尤其适合裁切厚卡纸和板材。
  • 覆背/压合: 使用冷裱机、热压覆膜机、真空裱画机等设备进行覆背和压合。这些设备能提供均匀强大的压力,快速粘合,效率极高。真空裱画机尤其适合大幅面作品,能有效排出气泡。
  • 简化流程: 现代装裱(尤其是镜框装裱)常大幅简化流程。“托心”可能被直接使用卡纸衬板或干裱(用胶点、胶带局部固定)代替;“上墙挣平”常被设备压平取代甚至省略;“镶料”步骤可能简化为直接卡纸挖镶或使用预制的卡纸衬板。

装裱形式:

  • 镜框装裱 (框式装裱) 普及: 成为现代主流形式。画心被固定在无酸卡纸衬板上(挖镶或浮贴),再装入玻璃(或亚克力)镜框内。强调展示和保护(防尘、防光、防潮),便于悬挂,适合现代家居环境。
  • 传统立轴/手卷/册页: 仍有需求,但多用于高档艺术品或特定场合。现代制作时也可能部分采用现代材料和设备(如使用胶膜、电动裁切),但核心步骤(如托心、挣平)仍遵循传统或改良工艺以保证效果。

理念与效率:

  • 效率优先: 现代工艺的核心优势在于高效率标准化,满足大批量、快速交付的需求(如展览、商业装饰、普通家庭装饰画)。
  • 成本控制: 使用合成材料和设备,降低了人工和时间成本。
  • 功能性增强: 在防潮、防紫外线(使用UV过滤玻璃/亚克力)、方便展示(框式)等方面有进步。
  • 可逆性与修复: 传统浆糊装裱的可逆性(易修复)是其巨大优势。现代使用的许多化学粘合剂和热熔胶膜,其可逆性差,给未来修复带来困难。无酸材料的应用是现代装裱在保护性上的重要进步。

三、 总结:传统与现代的核心差异

特征 传统手工装裱 现代工艺装裱 核心粘合剂 天然浆糊 (小麦淀粉) 化学胶水 (PVAc)、热熔胶膜 核心支撑/覆背 多层宣纸 机制卡纸 (尤其无酸)、瓦楞板、合成板材 干燥方式 自然阴干上墙挣平 (数天至数周) 设备加热/吹风/压合干燥 (数小时至1-2天) 平整度控制 依赖上墙挣平的长时间自然应力释放 依赖设备压合 (热压机、真空裱画机) 主要工具 棕刷、排笔、裁刀、尺、砑石、浆糊盆、墙 电动裁刀、覆膜机、冷/热裱机、真空裱画机、烘干设备 效率 低 (周期长,依赖经验) 高 (速度快,标准化程度高) 成本 高 (人工贵、材料贵、时间长) 相对低 (材料成本低、效率高) 可逆性/修复性 极高 (浆糊易溶于水) (化学胶难溶解,热熔胶需加热去除) 透气性 (宣纸、绫绢透气) (卡纸、板材、覆膜、胶膜透气性差) 质感/韵味 (天然材料,手工痕迹,温润感) 一般 (机制材料,工业感强) 保护侧重点 长期保存、可修复、透气防霉 快速展示、防尘、防潮(部分)、防紫外线(部分) 主流形式 立轴、手卷、册页、镜片(需配框) 镜框装裱 (绝对主流) 适用对象 高档书画原作、文物修复、追求传统韵味的作品 普通装饰画、印刷品、照片、商业展示、现代家居装饰

结论:

书画装裱的“穿新衣”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桥梁。传统工艺是根基,以其可逆性、透气性、对作品最小干预和独特韵味,成为保护珍贵书画和追求艺术本真的首选。现代工艺则以其高效率、标准化、成本优势和功能性保护(如防紫外线),满足了大众化和快节奏时代的需求。

选择哪种方式“穿衣”,取决于作品的价值、材质、用途、预算以及个人对艺术呈现的偏好。对于传世珍品或重要创作,遵循古法的传统装裱仍是金标准;而对于普通装饰或时效性强的展示,现代工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理解两者的差异,有助于为心爱的书画作品选择最合适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