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讲解冰雹形成的气象条件,说明不同季节冰雹出现的地域分布特征

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冰雹形成的气象条件以及不同季节冰雹出现的地域分布特征。

一、冰雹形成的气象条件

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现象,发生在发展旺盛的积雨云(特别是超级单体雷暴)中。其形成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关键的气象条件:

强烈的上升气流:

  • 核心动力: 这是冰雹形成最关键的条件。需要非常强大(通常超过10米/秒,强冰雹甚至需要15-20米/秒以上)且持续稳定的上升气流。
  • 作用:
    • 托住冰雹胚胎: 将初始形成的冰粒(雹胚)托在云中,不让它们过早下落。
    • 反复升降增长: 使雹胚在云中经历多次“上升-下落”的循环。在上升过程中,过冷水滴(温度低于0℃但仍为液态的水滴)不断碰撞并冻结在雹胚上;在下落过程中,可能融化和再次冻结,或捕获更多过冷水滴,使冰雹层层增长变大。
    • 提供充足水分: 强劲的上升气流能将底层丰富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云的中上部。

丰富的水汽供应:

  • 物质基础: 冰雹是由水凝结冻结而成,因此云中必须含有充沛的水汽,特别是大量的过冷水滴(温度低于0℃但仍保持液态的小水滴)。
  • 来源: 通常来自低层暖湿空气(如来自海洋或大型水体的气流)。大气低层的湿度要高。

不稳定的层结和合适的温度层结:

  • 大气不稳定: 这是强对流发展的基础。当低层空气暖湿、高层空气干冷时(即温度随高度下降得很快),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结构。暖空气密度小,会猛烈上升,触发强对流。
  • 合适的0℃层高度:
    • 不能太高: 0℃层高度太高(如夏季非常炎热时),冰雹在下落过程中穿过暖层的时间过长,可能在落地前完全融化,变成雨。
    • 不能太低: 0℃层高度太低(如春秋季),云中可供冰雹增长的过冷层厚度不足,冰雹难以长大。一般认为,0℃层高度在3-5公里左右比较有利于冰雹增长并保持固态落地。
    • -20℃层高度: 这个高度(通常在对流层中上部)是冰雹增长效率最高的区域,过冷水滴含量丰富且冻结速度快。这个高度需要有足够的厚度。

合适的云层结构与冰雹“生长循环”区:

  • 发展深厚的积雨云: 云顶高度通常需要达到或超过-40℃甚至-60℃的高度(即对流层顶附近),为冰雹的反复升降增长提供足够的垂直空间。
  • 存在“胚胎帘”: 在强上升气流区边缘,存在一个相对较弱的上升或下沉气流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小冰粒(霰)或冻滴,成为冰雹增长的初始胚胎。
  • “循环”机制: 在超级单体风暴中,存在倾斜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结构,使得雹胚能在上升气流区增长,在边缘相对弱气流区下落,再被主上升气流重新捕获,进行多次循环增长,最终长成大的冰雹。

触发机制:

  • 需要某种因素打破大气的平衡状态,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常见的触发机制包括:
    • 天气系统: 冷锋、暖锋、锢囚锋、高空槽、低涡切变线等。
    • 地形抬升: 山脉迎风坡强迫气流抬升。
    • 局地加热差异: 午后强烈的地面受热不均(如城市热岛、农田与水域边界)。
    • 干线: 干湿空气的交界线。

总结冰雹形成的关键: 强大的上升气流托住冰雹胚胎,在富含过冷水滴的云层中反复上下运动,经历多次撞冻增长,直到其重量超过上升气流的托举能力时,就会降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二、不同季节冰雹出现的地域分布特征

冰雹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主要受大气环流背景、水汽条件、热力不稳定能量和触发系统的季节变化影响。以下以中国为例(具有典型性),说明不同季节冰雹的地域分布特征:

春季(3-5月):

  • 主要区域: 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东部)是春季冰雹的多发区。
  • 原因:
    • 暖湿气流活跃: 随着太阳辐射增强,南方低层暖湿空气开始活跃。
    • 冷空气频繁南下: 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频繁南下。
    • 锋面活动频繁: 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尤其是准静止锋、暖锋、冷锋)是主要的触发系统,导致强对流天气频发。
    • 0℃层高度适中: 春季气温回升但尚不太高,0℃层高度相对较低且厚度合适,有利于冰雹增长和保存。
  • 特点: 冰雹尺寸可能相对较小,但发生频率较高,常伴随雷雨大风。

夏季(6-8月):

  • 主要区域: 北方地区(华北、东北、西北东部、青藏高原东部)成为冰雹最集中的区域。南方冰雹显著减少,但高海拔山区(如云贵高原)仍有发生。
  • 原因:
    • 季风推进与北方对流活跃: 夏季风推进到北方,带来水汽。北方地区地表受热强烈,热力不稳定能量巨大。
    • 冷空气活动: 虽然冷空气势力减弱,但仍有高空冷槽或弱冷空气渗透,提供抬升触发机制和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
    • 地形作用显著: 山区(如太行山、燕山、阴山、祁连山、青藏高原东缘)的抬升作用对触发强对流和冰雹非常关键,形成“雹暴带”。
    • 南方0℃层过高: 南方地区夏季低层异常湿热,0℃层高度很高(常在4-5公里以上),冰雹在下落过程中极易融化,即使形成也大多在落地前化为雨滴。只有在地形抬升特别剧烈或局地强风暴中,才可能产生较大冰雹。
  • 特点: 冰雹尺寸往往较大,破坏力强。常发生在午后到傍晚。北方平原和山区盆地都是高发区。

秋季(9-11月):

  • 主要区域: 冰雹活动显著减弱,范围缩小。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又会出现一个相对小高峰。华北、西北东部仍有零星发生。
  • 原因:
    • 冷空气势力增强南下: 秋季冷空气活动开始频繁加强并南下。
    • 南方暖湿空气尚存: 南方低层仍有暖湿空气,与南下冷空气交汇形成锋面,可触发强对流。
    • 北方热力减弱: 北方地表接收太阳辐射减少,热力不稳定能量减弱。
    • 0℃层高度降低: 随着气温下降,0℃层高度降低,有利于冰雹保存。
  • 特点: 发生频率低于春夏,冰雹尺寸通常较小。

冬季(12-2月):

  • 主要区域: 冰雹最少的季节,极少发生。偶尔强寒潮南下时的南方地区(如西南、华南沿海)或高海拔地区可能出现小冰雹(霰更常见)。
  • 原因:
    • 热力不稳定能量极弱: 地表寒冷,低层空气温度低,难以形成强烈的上暖下冷不稳定层结。
    • 水汽条件差: 冬季大陆普遍干燥,水汽供应不足。
    • 0℃层高度很低: 大部分地区0℃层高度接近地面,即使有固态降水,也多为雪或霰,难以形成典型的冰雹。即使形成冰雹,在近地面很薄的暖层中就会融化或变成霰。
  • 特点: 罕见,即使发生也多为小冰雹或霰。
中国冰雹分布的总体格局(三大雹带) 青藏高原雹带: 中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区域。主要发生在高原主体及其东侧边缘(川西高原、青海东部、甘肃南部、西藏中东部)。高海拔、强太阳辐射导致的热力不稳定、以及复杂地形抬升是关键原因。雹日多集中在5-9月午后。 北方雹带: 从青藏高原东北部延伸出来,经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北部直至东北地区。这是中国人口密集区冰雹灾害最严重的区域。夏季(6-8月)高发,与夏季风水汽输送和北方强烈热力不稳定结合有关,地形(燕山、太行山、阴山等)抬升作用显著。 南方雹带: 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山区。春季(3-5月)和秋季(9-10月)相对多发,与锋面活动(如华南准静止锋)和地形抬升密切相关。夏季因0℃层过高,冰雹较少。 总结
  • 冰雹形成需要强烈的上升气流、丰富的过冷水滴、不稳定的层结、合适的0℃层高度以及深厚的对流云
  • 冰雹的发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 春多南: 春季南方多(锋面活动)。
    • 夏多北: 夏季北方盛(热力不稳定+季风水汽+地形抬升)。
    • 秋回南: 秋季南方又有一小高峰(冷空气南下+残留暖湿)。
    • 冬罕见: 冬季全国极少见(热力、水汽条件差)。
  • 中国存在青藏高原、北方、南方三大相对集中的雹带,其活跃期和主导机制各不相同。

理解这些条件和分布特征,对于冰雹的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