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转轴倾斜 和 围绕太阳的公转 共同作用造成的,核心在于 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状(近日点、远日点)对季节的冷暖影响很小,不是主要原因。
以下是详细解释:
黄赤交角:地球自转轴的倾斜
- 地球的自转轴(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并不是垂直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面)。
- 这个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了大约 23.5度。这个角度被称为 黄赤交角。
- 这个倾斜是全年保持不变的(指向北极星方向),不会随着地球公转而改变方向。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地球在一年中围绕太阳公转一周。
- 由于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当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地球表面的点(直射点) 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 夏至(北半球): 地球位置使得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北端——北回归线(约23.5°N)。此时北半球倾向太阳。
- 冬至(北半球): 地球位置使得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南端——南回归线(约23.5°S)。此时北半球背向太阳。
- 春分/秋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直射点移动如何导致昼夜长短变化:
- 昼夜分界线(晨昏线): 这条线将地球分为被太阳照亮的白天半球和未被照亮的黑夜半球。这条线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扫过地表。
- 倾斜与昼夜弧长: 由于地轴倾斜,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夏季),北极点附近区域(北极圈内)会持续处于晨昏线的白昼一侧,产生极昼;同时,南极圈内则处于极夜。反之亦然。
- 对中纬度地区(如我们生活的温带)的影响:
- 夏至(直射点最北): 北半球倾向太阳,晨昏线更偏向南极。这使得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白昼弧长(白天) 远大于黑夜弧长(夜晚),所以白天长,夜晚短。
- 冬至(直射点最南): 北半球背向太阳,晨昏线更偏向北极。这使得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黑夜弧长(夜晚) 远大于白昼弧长(白天),所以夜晚长,白天短。
- 春分/秋分(直射点赤道): 晨昏线恰好通过南北两极,全球各地昼夜几乎等长(各12小时)。
为什么寒冬(冬至前后)夜晚长、白天短?
- 在冬至时(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来说:
- 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非常低(太阳高度角小)。
-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在天空中停留的时间非常短。
- 与此同时,夜晚的时间则非常长。
- 这种昼短夜长的现象,加上太阳高度角低(阳光斜射,单位面积接收到的热量少),共同导致了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大幅减少,从而形成了寒冷的冬季。
总结关键点:
- 根本原因: 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倾斜(黄赤交角约23.5°),且倾斜方向在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
- 直接原因: 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 寒冬昼短夜长: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冬至时),北半球背向太阳,晨昏线位置使得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白昼弧长最短,黑夜弧长最长。
- 公转轨道椭圆的影响: 地球在1月初到达近日点(离太阳最近),此时北半球是冬季;在7月初到达远日点(离太阳最远),此时北半球是夏季。这证明距离太阳远近对季节冷暖影响很小,主导因素是阳光照射角度(太阳高度角)和照射时间(昼夜长短),而这都是由黄赤交角和公转共同决定的。
因此,寒冬时节白天短、夜晚长,是地球带着它倾斜的自转轴围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导致北半球接收到的阳光照射角度低且时间短的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