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鄢陵县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寒潮来袭,居家、出行及户外作业的防护攻略请查收

核心原则:保暖、防滑、防风、防冻、防意外

一、居家防护篇:打造温暖安全港湾

保暖是首要:

  • 检查供暖设备: 确保暖气、空调、电暖器、壁炉等能正常工作。提前进行检修和维护。
  • 合理使用取暖器: 使用电暖器、小太阳等设备时,务必远离易燃物(窗帘、沙发、被褥等),人离开或睡觉时务必关闭电源。避免长时间使用,谨防火灾和低温烫伤。
  • 封堵门窗缝隙: 使用密封条、厚窗帘等封堵门窗缝隙,减少冷风灌入。尤其注意老房子的门窗。
  • 穿着保暖衣物: 即使在室内,也要穿着保暖舒适的衣物,特别是老人、小孩和体弱者,建议戴上帽子、穿上厚袜子。
  • 关注水管防冻:
    • 对暴露在外的水管、水龙头、水表等,用保温材料(如泡沫保温管、旧衣物、毛巾)包裹严实。
    • 夜晚或长时间外出时,可稍微拧开水龙头保持滴水状态,让水流动防止冻结。
    • 了解家中水管总阀位置,一旦水管冻裂,立即关闭阀门止损。
  • 地暖/暖气片排气: 确保供暖系统内无气阻,保证循环畅通。

安全用电用气:

  • 电器安全: 避免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防止线路过载。不私拉乱接电线,使用合格电器产品。
  • 燃气安全: 使用燃气热水器、燃气灶具时务必保持通风。定期检查燃气管道和连接软管是否老化漏气。睡前或外出时检查燃气阀门是否关闭。
  • 一氧化碳中毒预防: 绝对禁止在密闭空间内使用煤炉、炭盆、燃气热水器(非强排式)取暖!务必保持室内良好通风。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并确保其有效。

储备应急物资:

  • 食物饮水: 储备至少够3天的易储存食物(如方便面、罐头、饼干、米面)和瓶装饮用水。
  • 应急用品: 备好手电筒、备用电池、蜡烛、火柴/打火机、收音机(获取信息)、急救包、常用药品(特别是慢性病药物)。
  • 保暖物资: 备好足够的保暖毯、睡袋、暖宝宝等。

关注特殊人群:

  • 老人: 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容易受凉,要重点关照其保暖,提醒减少外出,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 婴幼儿: 体温调节能力弱,需穿着适当(避免过热或过冷),注意室内湿度,防止皮肤干燥。
  • 慢性病患者: 寒冷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务必按时服药,注意保暖,减少外出,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二、出行防护篇:谨慎慢行,安全第一

出行前准备:

  • 关注天气预报和路况: 出发前务必查看最新天气预警和交通信息(广播、手机APP),了解道路结冰、积雪、封闭等情况。非必要不出行!
  • 穿着保暖防滑:
    • 穿戴足够保暖的衣物,采用“洋葱式”穿法(多层叠穿),外层最好防风防水。
    • 务必穿防滑性能好的鞋子! 选择鞋底纹路深、材质软的鞋子,避免穿硬底鞋、高跟鞋、平底鞋。
    • 戴好帽子、围巾、手套(最好防水),保护头部、颈部和手部,防止热量散失。
  • 车辆检查:
    • 轮胎: 检查胎压是否正常,磨损是否严重。强烈建议更换冬季轮胎! 至少确保轮胎花纹深度足够。
    • 油液: 检查机油、防冻液(冰点需低于当地最低气温)、玻璃水(使用防冻型)是否充足。
    • 灯光: 确保所有车灯(大灯、刹车灯、转向灯、雾灯)工作正常。
    • 电瓶: 寒冷天气电瓶效能下降,确保电量充足。
    • 除雪除冰工具: 备好雪铲、硬纸板/除冰铲、旧毛巾/刮雪刷。
  • 携带应急物品: 在车内备好:保暖毯、手套帽子、高热量食物(巧克力、能量棒)、饮用水、手电筒、急救包、手机充电宝、拖车绳、搭电线、警示三角牌。长途出行建议带防滑链。

出行中注意事项:

  • 步行:
    • 选择有除雪或撒盐的路面行走,避开结冰、积水区域。
    • 小步慢走,身体微前倾, 像企鹅一样行走(重心放在前脚,小步幅,慢速)。
    • 双手不要插兜,保持平衡,必要时可扶墙或栏杆。
    • 过马路时格外小心,注意观察车辆,因为车辆在冰雪路面制动距离会大大延长。
  • 骑车(自行车/电动车):
    • 非必要不骑! 冰雪路面极易滑倒,非常危险。
    • 如必须骑行,务必佩戴头盔,降低车速,避免急刹急转。尽量选择轮胎花纹较深、胎压稍低的车辆。
    • 注意保暖防风,佩戴护膝、护肘等防护装备。
  • 驾车:
    • 清除车窗积雪冰霜: 出发前务必彻底清除前后挡风玻璃、侧窗、后视镜、车灯上的所有积雪冰霜,保证视线清晰。不要只清理一小块!
    • 慢!慢!慢! 这是冰雪路面驾驶的核心法则。降低车速,保持比平时更长的安全车距(至少是干燥路面的3倍以上)。
    • 轻柔操作: 起步缓踩油门,转弯、变道提前减速,避免猛打方向、急加速、急刹车。刹车要点刹,防止抱死侧滑(有ABS的车辆踩住即可,系统会点刹)。
    • 善用灯光: 开启近光灯,必要时开启雾灯(但雨雪停止或能见度好时要关闭)。不要滥用远光灯。
    • 注意“黑冰”: 看似湿润发黑的路面可能是更危险的透明薄冰,要高度警惕。
    • 上下坡: 上坡用低挡位稳住油门,避免中途停车;下坡用低挡位(如L挡、手动模式低挡)配合点刹控制车速,严禁空挡滑行!
    • 保持专注: 集中精力,提前预判路况和其他车辆行为。
    • 被困雪中: 如果车辆被困,不要猛踩油门试图脱困,可能导致越陷越深。尝试在驱动轮下垫碎石、树枝、防滑垫等增加摩擦力。若无法脱困,待在车内保暖,拨打救援电话,确保排气管不被雪堵住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三、户外作业防护篇:专业保暖,安全至上

(适用于环卫、电力、通信、建筑、物流、安保等户外工作者)

个人防护装备(PPE)是基础:

  • 专业防寒服: 穿戴符合标准的保暖、防风、防水工作服(如带内胆的冲锋衣、羽绒工作服)。
  • 分层穿着: 内层速干排汗,中层保暖抓绒/羽绒,外层防风防水。
  • 头部防护: 必须佩戴保暖安全帽(符合安全标准)或保暖帽+安全帽(需兼容)。 保护头部安全和保暖同样重要。
  • 手部防护: 佩戴保暖、防滑、灵活且符合操作要求的防寒手套(如加绒加厚劳保手套、触屏手套)。必要时内层可戴薄手套吸汗。
  • 足部防护: 穿防滑、保暖、高帮的安全鞋/靴,鞋内可加保暖鞋垫,穿吸湿排汗的厚袜子(羊毛袜最佳)。保持脚部干燥至关重要。
  • 面部防护: 在极寒或大风天气,使用保暖面罩、围脖、护目镜(防风防雪)保护面部和眼睛,防止冻伤和雪盲。
  • 反光标识: 确保工作服上有明显的反光标识,保障在光线不足环境下的可视性。

作业安全与健康管理:

  • 岗前培训与交底: 接受针对严寒天气作业的专项安全培训,了解冻伤、失温、滑跌、机械操作风险等。
  •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尽量避开一天中最冷的时段(如清晨、深夜)。采用轮班制,缩短单次连续户外作业时间(建议不超过30-60分钟),增加回室内取暖休息的频率。
  • 保持沟通与监护: 作业时保持与同事或监控中心的联系,实行“伙伴制度”,互相监护身体状况。
  • 识别冻伤与失温:
    • 冻伤: 皮肤苍白、冰冷、麻木、刺痛感,严重时发硬、发黑。发现冻伤立即脱离寒冷环境,用体温(如腋下)或温水(不超过40°C)缓慢复温,切忌揉搓或用火烤!及时就医。
    • 失温: 剧烈颤抖、言语不清、动作笨拙、嗜睡、意识模糊。发现失温立即停止作业,转移到温暖避风处,脱掉湿衣,用干燥衣物/毛毯包裹全身(包括头颈),给予温热糖水(如意识清醒),尽快送医!
  • 补充能量与水分: 携带保温杯装热饮(水、汤、茶),定时饮用补充水分(寒冷时身体脱水不易察觉)。准备高热量、易携带的食物(如巧克力、能量棒、坚果)随时补充能量。
  • 警惕滑倒与坠落: 冰雪湿滑,上下楼梯、攀爬、高处作业时务必加倍小心,使用防滑鞋套或冰爪,系好安全带,确保作业平台无积雪积冰。
  • 设备安全: 低温可能影响设备性能(如金属变脆、液压油粘稠、电池效能下降)。作业前充分检查设备状态,严格按照低温操作规程使用。

应急预案:

  • 作业现场应配备应急取暖点(如带暖风的工程车、临时避风棚)。
  • 备有冻伤急救包、保温毯等应急物资。
  • 明确紧急情况下的撤离路线和联系方式。
四、健康防护通用提醒
  • 增强免疫力: 注意饮食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充足,保证充足睡眠。
  • 预防呼吸道疾病: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勤洗手,戴口罩(尤其在人群密集或室内公共场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冷风直吹。有基础呼吸道疾病者遵医嘱用药。
  • 心脑血管防护: 寒冷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诱因。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务必按时服药,注意保暖,避免清晨寒冷时段剧烈活动,保持情绪稳定,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等不适立即就医。
  • 皮肤护理: 寒冷干燥易导致皮肤干裂、冻伤。注意涂抹保湿霜,特别是脸部和手部。避免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

总结:

寒潮无情,防范先行。无论是居家、出行还是户外作业,核心在于提前准备、加强保暖、注重安全、保持警惕、关注健康。请务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多一份准备,少一分风险,愿大家都能平安、温暖地度过寒冬!

请将此攻略转发给您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共同做好寒潮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