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青花瓷需要综合观察多个方面,对于新手来说,掌握一些基础且关键的点位就能排除掉很多低级仿品。以下是从胎质、釉色、青花发色到款识的基础鉴别小技巧,通俗易懂:
一、 看胎质:感受“骨子”里的时代感
老瓷胎的“老熟感”:- 视觉: 老瓷(尤其明清官窑、精品民窑)的胎质经过长时间氧化和物理变化,整体感觉更“熟”、更致密、温润。不像新瓷胎那么“生”、刺眼或过于洁白。
- 触感(谨慎操作): 如果允许且安全(如底足露胎处),老瓷胎摸起来更细腻、光滑、有分量感(密度高)。新仿胎可能感觉疏松、粗糙、轻飘或过于滑腻(人为做旧)。
- 露胎处(重点看底足、口沿、冲线处):
- 火石红: 明清瓷器(尤其是明早期、清三代)底足露胎处常有一种自然的、深浅不一的黄褐色或橙红色晕染,称为“火石红”或“窑红”。这是胎土中铁元素在烧制过程中自然析出氧化形成的。注意: 真火石红自然、有过渡、深入胎骨;仿品常是浮在表面的、生硬的颜料涂抹,颜色呆板。
- 糯米胎感: 一些精品瓷(如康熙瓷)的胎质极其细腻洁白,有类似糯米粉的质感,俗称“糯米胎”。
- 杂质与气孔: 老瓷胎或多或少会有微小杂质或气孔(尤其民窑),但分布自然。新仿胎要么过于纯净无瑕(现代工艺),要么人为做脏做孔,显得刻意。
二、 看釉面:捕捉岁月的“光泽”
光泽:- 老瓷釉光: 温润内敛,柔和自然,像玉石或油脂的光泽(“宝光”)。即使非常光亮(如某些清三代官窑),也感觉是由内而外发出的,不刺眼。
- 新仿釉光: 常显得“贼亮”、“浮光”、“玻璃光”,刺眼生硬,感觉浮在表面。或者为了做旧而显得过于晦暗、哑光,缺乏生气。
开片(冰裂纹):- 老瓷开片: 自然形成,纹路有深浅、有方向性(如哥窑的“金丝铁线”),缝隙中可能有自然的沁色(土沁、水沁等)。开片是釉面老化收缩与胎体膨胀系数差异的结果,需要时间。
- 新仿开片: 人为制造(如急速冷却、化学腐蚀),纹路往往均匀、呆板、生硬,缝隙干净或人为染色做旧,痕迹明显。
釉面状态:- 橘皮纹: 清三代(尤其雍正、乾隆)官窑青花瓷釉面放大看常有细小的凹凸不平,类似橘子皮,是烧制时釉料熔融产生的自然现象,自然且均匀。
- 棕眼(针孔): 釉面微小气泡破裂形成的小孔,老瓷上的棕眼分布自然,孔内可能有沁色或包浆。新仿棕眼可能过于密集、均匀或人为制造。
- 使用痕迹: 传世老瓷釉面常有自然的、分布不规则的细小划痕(软道划痕)、磨损(如口沿、凸起部分)。做旧的划痕往往生硬、规律、集中在特定部位。
三、 看青花发色:颜色的“密码”
时代特征(关键!):- 元代: 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深沉,蓝中带紫,有晕散(边缘模糊)、下凹的“铁锈斑”(青料中高铁低锰导致)。
- 明早期(永乐、宣德): 延续苏麻离青特征,发色浓翠,铁锈斑明显,晕散感强。
- 明中期(成化、弘治): 改用国产平等青,发色淡雅、清丽、稳定,呈蓝灰色或灰蓝色,几乎无晕散和铁锈斑。
- 明晚期(嘉靖、万历): 使用回青料(常与石子青调和),发色浓艳泛紫(嘉靖“茄皮紫”),或蓝中带灰(万历)。
- 清早期(康熙): 使用上等浙料,发色青翠明艳、层次分明,有“墨分五色”效果(浓淡变化丰富),呈宝石蓝色。
- 清中期(雍正、乾隆): 发色稳定、明快、纯正,呈正蓝色或略偏翠,但层次感不如康熙。雍正青花尤其淡雅清秀。
- 清晚期(嘉道以后): 发色逐渐变得灰暗、漂浮、不够沉稳。
晕散与铁锈斑:- 真品: 晕散自然,与胎釉结合好。铁锈斑深入胎骨,呈黑褐色或锡光,是自然形成的矿物结晶。
- 仿品: 晕散生硬或刻意模仿。铁锈斑常是浮在表面的黑色油墨或化学点染,无立体感和锡光。
发色的“活”与“死”:- 老青花发色感觉是“活”的,有层次、有厚度、有精神。
- 新仿青花发色常感觉“死板”、“漂浮”、“单薄”或过于浓艳刺目。
四、 看款识:字里的“玄机”
字体与风格:- 牢记时代特征: 不同朝代、不同皇帝时期的官窑款识在字体(楷书、篆书)、书写风格、布局上有严格规范。例如:
- 永乐:首创官窑年款,多为篆书四字款(较少见)。
- 宣德:楷书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为主,字体浑厚有力,布局相对随意(有“宣德款满器身”之说)。
- 成化:楷书六字款,字体娟秀挺拔,似“婴儿体”,外围双圈或双方框。
- 康熙:早期无款或寄托款,中期后楷书六字款为主,字体挺拔清秀,有“康”字下半部“水”字写法特殊等特点。
- 雍正:楷书、篆书并用,字体工整清秀,布局严谨。
- 乾隆:篆书为主,字体规整,但略显绵软。
- 新手策略: 找权威书籍或博物馆图录,重点记忆目标朝代标准款的写法、结构、笔画特征。仿品在字形、笔锋、间架结构上常露马脚。
书写功力:- 官窑款识多为宫廷御用工匠或书法家书写,笔力遒劲,流畅自然,神韵十足。
- 仿品款识常显得笔力软弱、呆板、犹豫、做作,笔画粗细不均,结构松散或过于拘谨。
釉下青花款:- 老瓷款识是釉下青花,颜色与器物青花发色一致,深入釉下,与釉面融为一体。
- 新仿款识有时是釉上彩后写(颜色浮在釉面),或青花颜色与器物主体不一致,显得生硬。
款识的“包浆”:- 款识处的釉面也应具有老瓷的特征(温润光泽、可能有自然磨损或划痕)。
- 新仿款识周围釉面常做旧过度,显得不协调。
给新手的综合建议
多看真品: 这是最重要的!多去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仔细观察真品的胎、釉、青花、款识特征,感受整体的“气韵”。看高清图录也是好方法。
从标准器入手: 先学习公认的、有明确纪年的标准器特征,建立正确的“标杆”。
综合判断,勿执一点: 鉴别是综合所有因素(胎、釉、青花、款识、器型、画工、重量、手感等)的过程。
不能单凭一点(比如一个款识像)就断定真伪。新仿往往只能模仿一两点,整体感觉会“不对”。
警惕“完美无缺”和“故事”: 过于完美、崭新如初的“老瓷”要高度警惕。卖家编造的离奇故事(如祖传、盗墓、海外回流等)更要理性对待。
从民窑普品开始练眼: 官窑精品门槛高、仿品多。从明清民窑青花普品入手,价格相对低,真品率稍高,更易积累经验。
利用工具: 强光手电(看胎质、釉层气泡、透光性)、放大镜(看釉面细节、青花发色、款识笔触)是必备工具。
记住,鉴别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学科。保持谨慎、虚心学习、多比较、少冲动购买,是新手成长的关键。祝你学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