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扬中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除了锄头镰刀,这些古代农具你认识几个?从播种到收割的工具演变史科普

核心环节: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脱粒、加工

一、整地工具 (开垦、翻土、碎土)

耒耜 (lěi sì):

  • 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
  • 形态与功能: 这是的始祖。由木制的柄(耒)和下方起土的部分(耜)组成。耜头早期是木、石、骨或蚌壳制成,后来出现青铜耜。操作方式是脚踏(耒上横木)手推,进行点翻沟翻土壤。效率较低,主要用于开沟、点播或小面积翻土。《诗经》中“耒耜之勤”指的就是它。
  • 演变意义: 从完全依赖人力的挖掘(如石铲)向利用杠杆原理和脚踏省力的方向迈进。

犁 (lí):

  • 时代: 商周出现雏形(石犁、青铜犁),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主流。
  • 形态与功能:犁铧(破土)、犁壁/犁镜(汉代出现,翻土碎土)、犁床(稳定)、犁箭(调节深浅)、犁辕(连接动力)和犁梢(扶手)等部件组成。最大的革命是畜力(主要是牛)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和深度。
  • 演变:
    • 直辕犁 (汉代): 笨重,转弯不便。
    • 曲辕犁 (江东犁,唐代定型): 中国古代农具史上的巅峰之作。结构轻巧,装有可以调节深浅的犁评和犁箭,转弯灵活,特别适合南方水田耕作。效率远高于直辕犁,一直沿用到近代。
  • 演变意义: 畜力代替人力是农业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飞跃。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犁具的高度成熟。

耙 (bà / pá):

  • 时代: 汉代以后广泛应用。
  • 形态与功能: 主要用于犁耕后碎土、平整土地、清除杂草根茬
    • 钉齿耙: 木框或铁框,下有铁齿或木齿,人站耙上或用畜力牵引,将大土块破碎、耙平。
    • 耖 (chào): 水田专用耙。形如“而”字,下有长钉齿,用于耙碎水田泥块、搅混泥水使之均匀、平整田面。是精耕细作水田的重要工具。
  • 演变意义: 配合犁耕,实现精耕细作,改善土壤结构,为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耱 (mò) / 耢 (lào):

  • 时代: 汉代以后广泛应用(北方旱地为主)。
  • 形态与功能: 通常是用荆条、树枝或木板编成的长方形农具。畜力牵引,人站其上或压重物。主要作用是平整土地、碎土保墒(保水)。在犁耕耙地后使用,使土壤更细碎紧实,减少水分蒸发。
  • 演变意义: 北方旱作农业保墒抗旱的关键工具。
二、播种工具

点播棒/尖头木棒:

  • 时代: 原始农业时期
  • 形态与功能: 最原始的播种方式。用削尖的木棒在地上戳洞,放入种子。
  • 演变意义: 最基础的播种工具。

耧车 (lóu chē):

  • 时代: 西汉赵过发明(一说东汉),世界最早的条播机
  • 形态与功能:耧架、耧斗(盛种)、耧腿(中空导管)、耧铲(开沟器)组成。畜力牵引,一人扶耧。种子从耧斗经调节装置(耧舌)均匀流入耧腿,随着耧铲开出浅沟,种子便播入土中,后面常挂有挞(tà)(一根树枝或木板)拖平覆土。
  • 优点: 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三道工序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效率极高。可播单行或多行(二脚耧、三脚耧)。
  • 演变意义: 播种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精准度,是精耕细作的重要体现。领先欧洲一千多年。
三、中耕管理工具 (除草、松土、间苗、培土)

锄 (chú):

  • 时代: 新石器时代(石锄、蚌锄)至青铜、铁器时代(铁锄)。
  • 形态与功能: 中耕的核心工具。用于除草、松土、间苗、培土。种类繁多:
    • 板锄: 宽刃,适合大行距作物除草培土。
    • 条锄/镐锄: 窄长刃,适合小行距或硬地除草松土。
    • 耘锄: 畜力牵引的较大型中耕器,效率更高。
  • 演变意义: 持续不断的除草松土是保证作物产量的关键,锄的广泛应用是精耕细作的直接体现。

耧锄:

  • 时代: 宋元时期
  • 形态与功能: 在耧车基础上改进,去掉耧斗,装上锄铲。畜力牵引,一次可完成多行作物的中耕除草作业,效率比人工高很多。

耘荡 / 耘爪:

  • 时代: 宋元以后(南方水田)
  • 形态与功能: 用于水田中耕除草。
    • 耘荡: 木板下钉有短钉或装上铁齿,人扶着在水稻行间推拉,搅动泥水,清除杂草。
    • 耘爪: 套在手指上的竹制或铁制小工具,用于手工拔除稻根附近的杂草(薅草)。
四、灌溉工具

桔槔 (jié gāo):

  • 时代: 春秋战国
  • 形态与功能: 利用杠杆原理的提水工具。在井边或河边立一支架,横杆一端系水桶,另一端系重物(石头)。人向下拉空桶端,使装满水的桶端升起,省力。
  • 演变意义: 比单纯用绳子提水省力高效。

辘轳 (lù lu):

  • 时代: 汉代以后广泛应用
  • 形态与功能: 井上安装支架和带摇把的转轴,绳索缠绕在轴上,两端或一端系桶。摇动摇把提水。比桔槔能提取更深的水。
  • 演变意义: 深井提水的重要工具。

翻车 (龙骨水车):

  • 时代: 东汉毕岚(一说三国马钧)发明/改进。
  • 形态与功能: 古代最伟大的提水机械之一。由木槽、刮板(龙骨)、大轮轴(车头)、小轮轴(车尾)组成。架在水边,人力(脚踏或手摇)或畜力、水力驱动大轮轴,带动循环的刮板链条在木槽中转动,将水从低处刮到高处。可连续提水,效率高,尤其适用于大面积水田灌溉和低洼排水。
  • 演变意义: 实现了连续提水,灌溉效率质的飞跃,对水稻种植区意义重大。流传千年,直到近代水泵出现。

筒车:

  • 时代: 隋唐时期
  • 形态与功能: 利用水流动力的自动提水工具。在河边架设一个大木轮,轮缘倾斜绑有竹筒或木筒。水流冲击轮叶使轮转动,浸入水中的筒装满水,随轮转到高处时,水自动倾入水槽,流入农田。
  • 演变意义: 利用自然力,实现自动化灌溉,节省人力畜力,是古代水利机械的杰作。
五、收获工具 (收割、摘取)

石刀 / 蚌镰:

  • 时代: 新石器时代
  • 形态与功能: 最早的收获工具,用于割取谷穗。效率低。
  • 演变意义: 收割工具的雏形。

镰 (lián):

  • 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镰、蚌镰)至青铜、铁器时代(铜镰、铁镰)。
  • 形态与功能: 最主要的收割工具。用于割取禾穗或连秆收割。铁镰出现后,刃部更锋利耐用,效率大大提高。有直刃、弯月刃等多种形制。
  • 演变意义: 从石、蚌到金属,材料进步带来效率飞跃。镰刀至今仍是重要的收获工具。

铚 (zhì):

  • 时代: 商周至汉代
  • 形态与功能: 一种短柄的小镰刀,专门用于掐断禾穗(只取穗,不割秆)。《诗经·周颂》中“奄观铚艾”即指此。
  • 演变意义: 特定收割方式(只取穗)的工具。

艾:

  • 时代: 古代
  • 形态与功能: 大型镰刀,用于割取牧草或禾秆(如麻类、芦苇等),有时也用于收割谷物。比普通镰刀大。
  • 演变意义: 收割粗壮茎秆的工具。

推镰 (宋代):

  • 时代: 宋代
  • 形态与功能: 一种带有长柄和集穗装置的收割工具。形似大梳子或带刃的簸箕,装有轮子。人推着前行,刃口切断麦秆,麦穗落入后面的容器中。效率较高,是古代收割工具的重要创新,原理类似现代收割机的“割台”。
  • 演变意义: 尝试向半自动化、省力化收割方向迈进。
六、脱粒工具 (使籽粒与秸秆分离)

连枷 (lián jiā):

  • 时代: 春秋战国
  • 形态与功能: 最常用的手工脱粒工具。由长柄和一组并排的竹条或木条(枷板)用皮条或绳索活络连接而成。操作者挥动长柄,使枷板绕轴转动,拍打铺在地上的作物(麦、豆、稻等),使籽粒脱落。
  • 演变意义: 利用旋转拍打原理脱粒,效率高于直接摔打或碾压。

碌碡 (liù zhou):

  • 时代: 汉代以后广泛应用
  • 形态与功能: 畜力碾压脱粒工具。石制圆柱体(有光面或带棱),两端有轴心。用牲畜牵引在铺开的作物上反复碾压,使籽粒脱落。也用于平整场地。
  • 演变意义: 利用畜力和滚动碾压原理,提高了脱粒效率,减轻了人力负担。

掼桶 / 拌桶:

  • 时代: 古代(南方稻作区)
  • 形态与功能: 方形或圆形大木桶。双手握紧割下的稻把(带穗),用力在桶内壁摔打(掼),使谷粒脱落入桶。是水稻脱粒的主要方式之一。
  • 演变意义: 集中脱粒,减少抛洒损失。
七、清选加工工具 (去除杂质、加工粮食)

木锨 / 扬杴:

  • 形态与功能: 木制大铲。用于扬场——将混有颖壳、碎秸的籽粒逆风抛向空中,利用风力吹走轻的杂质,重的籽粒落下,实现清选。

风车 / 扇车:

  • 时代: 西汉发明(考古发现汉代陶扇车模型),宋代以后成熟。
  • 形态与功能: 利用风力清选籽粒的机械。手摇(或脚踏)风扇产生气流,将从上方的漏斗中均匀流下的谷物混合物中的轻杂质(瘪粒、颖壳、尘土)吹走,饱满的籽粒落入正前方的出口。效率远高于扬场。
  • 演变意义: 高效清选技术的重大发明,利用流体力学原理,领先世界。

杵臼 (chǔ jiù):

  • 时代: 新石器时代至今
  • 形态与功能: 最原始的粮食加工工具。是石制或木制的容器,是木棒或石棒。通过反复舂捣,去除谷物(稻、粟)的外壳(脱壳)或将其捣碎成粉(舂米)。费力费时。
  • 演变意义: 粮食加工的基础。

碓 (duì):

  • 时代: 汉代以后
  • 形态与功能: 杵臼的改进和机械化。利用杠杆原理,脚踏(或水力驱动)碓杆一端,使另一端的杵头抬起落下,自动舂捣臼中的谷物。比手舂省力高效。
  • 演变意义: 向省力化、半自动化粮食加工迈进。

石磨:

  • 时代: 战国出现,汉代成熟
  • 形态与功能: 将谷物磨成粉末的主要工具。由上下两扇圆形石盘(磨扇)组成。下扇固定,中心有短轴;上扇绕轴旋转,两扇接触面有齿(磨膛)。谷物从上方孔道流入磨膛,在旋转中被磨齿碾碎成粉。人力、畜力或水力驱动。
  • 演变意义: 面粉加工技术的革命,使面食成为可能,极大丰富了饮食。

碾 (niǎn):

  • 时代: 魏晋南北朝以后
  • 形态与功能: 用于谷物脱壳(如稻谷碾米)或粉碎。由巨大的石制圆柱(碾砣)和石制圆盘(碾盘)组成。碾砣在碾盘上围绕中心轴旋转,碾压铺在碾盘上的谷物。通常由畜力或水力驱动。
  • 演变意义: 大规模、高效率的谷物脱壳和粉碎工具,尤其适合稻米加工。
总结:古代农具的演变规律 材料革命: 从木、石、骨、蚌 → 青铜 → 铁。铁的普及(春秋战国)是农具性能(强度、锋利度、耐用性)飞跃的关键。 动力革命: 从人力 → 畜力(牛、马)→ 水力/风力。畜力犁耕、畜力耙耱、畜力碾磨、水力翻车/筒车/水碓/水碾、风力风车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结构优化与专业化: 工具结构越来越精巧,功能越来越专一高效(如耧车、曲辕犁、扇车)。复合工具增多(如犁壁、耧车的发明)。 适应精耕细作: 工具的多样化和精细化,如针对水田的耖、耘荡,针对旱作的耙耱,各种中耕锄具等,都是为了满足日益精细的田间管理要求。 效率与省力化: 几乎所有重要演变都指向提高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如耧车播种、翻车提水、扇车清选、碓磨加工)。

这些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农具,不仅支撑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繁荣发展,其中许多发明(如耧车、翻车、扇车、曲辕犁)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农业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不仅是实用的生产工具,更是中华科技文明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