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义乌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乌桕树的栽培历史有多久?古籍中关于乌桕树的记载与现代植物学研究的呼应之处

一、 栽培历史

乌桕树在中国的栽培和利用历史非常悠久,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明确记载,其实际利用可能更早。

早期记载(南北朝 - 唐朝):

  •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约成书于533–544年):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系统记载乌桕栽培和利用的农书。书中专门设有“种乌桕”一节,详细描述了乌桕的播种方法、生长习性、利用价值(主要是取籽榨油制蜡烛)以及嫁接技术(指出嫁接可提前结果)。这证明至少在公元6世纪,乌桕已被作为重要的经济林木进行人工栽培和管理。
  • 《本草拾遗》(唐代,陈藏器著): 记载了乌桕的药用价值(根皮、叶可治蛇毒、水肿等),进一步丰富了对其利用的认识。

发展与普及(宋元明清):

  • 宋代: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开发,乌桕作为重要的油料和染料树种,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得到更广泛的种植。诗词歌赋中也开始出现对乌桕秋景的描绘。
  • 明清时期: 记载更为丰富详实。
    •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 再次收录了乌桕的栽培技术,强调了其经济价值。
    •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 对乌桕的植物形态(树、叶、花、果实)、药用部位(根皮、油)及功效进行了更系统的描述。
    • 《三农纪》(清代,张宗法著)、《植物名实图考》(清代,吴其濬著)等: 都有对乌桕形态、习性和用途的详细记录和描绘。吴其濬的绘图已相当准确地描绘了乌桕的枝叶和果序特征。
    • 地方志: 大量明清地方志记载了当地种植乌桕、利用桕油(皮油、梓油)的情况,反映了其在南方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结论: 乌桕的栽培利用历史清晰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公元6世纪),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是我国南方传统的重要经济林木之一。

二、 古籍记载与现代植物学研究的呼应之处

古籍中对乌桕的观察和描述,虽然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但许多方面与现代植物学的研究结果高度吻合,体现了古人的细致观察和智慧:

植物形态:

  • 古籍记载: 如《本草纲目》描述“树高丈余,叶似梨、杏叶…秋晚叶红…开小花黄白色…结实如胡麻子,初青后黑,分为三瓣。” 《植物名实图考》的绘图也清晰展示了其总状果序、三棱状球形蒴果、种子被白色蜡质假种皮等特征。
  • 现代研究呼应: 现代植物学确认乌桕为落叶乔木,单叶互生,菱形或近菱形(古籍常比拟为梨杏叶也属合理),秋季叶色变红(因花青素积累)。圆锥花序(古人描述为“小花黄白色”),蒴果梨状球形,成熟时三裂,露出被白色蜡层(桕脂/皮油)包裹的种子(古人描述“结实如胡麻子…分为三瓣”非常形象)。种子本身黑色(古人描述“后黑”)。

经济价值(油脂):

  • 古籍记载: 这是古籍记载最核心的部分。《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均详细记载了取乌桕籽榨油,用于制作蜡烛(“其油可造烛”)和印染(“染帛用”)。明确指出外层白色蜡质(皮油)用于制烛,内层种仁榨出的油(梓油/青油)用于点灯和印染。
  • 现代研究呼应: 现代化学分析完全证实:
    • 桕脂(皮油): 主要存在于种子的白色蜡质假种皮中。主要成分是棕榈酸甘油酯(约80%),熔点高(52-54°C),质地坚硬,是制造蜡烛、肥皂、甘油、硬脂酸、棕榈酸、高级醇类等的优质固体油脂。古籍“造烛”是其最经典用途。
    • 梓油(青油): 从剥去蜡质层后的黑色种仁中榨取。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油酸、芥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是优良的干性油,用于制造油漆、油墨、润滑油、化妆品、生物柴油等。古籍用于“点灯”和“染帛”(作为印染助剂或油料)与现代应用高度一致。

生态习性:

  • 古籍记载: 《齐民要术》等指出乌桕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水湿(常种于堤岸、溪边、田埂),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不择地而生”),生长较快。
  • 现代研究呼应: 现代植物学确认乌桕是喜光树种耐水湿(常在河岸、湿地、堤坝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微酸性、中性及微碱性土壤(轻度盐碱地)上均能生长,适应性广。生长速度中等偏快。

繁殖方法:

  • 古籍记载: 《齐民要术》明确记载了播种繁殖方法,并提到嫁接(“接博之法可早”)可以提早结果。
  • 现代研究呼应: 现代栽培中,播种仍是主要繁殖方式之一。嫁接技术(如芽接、枝接)也被广泛应用,确实能提早结果期并可能改良品种特性。扦插和组织培养也是现代常用方法。

病虫害:

  • 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提到“其木老则易蛀”。
  • 现代研究呼应: 现代种植中,乌桕确实易受天牛(如乌桕黄斑天牛)、木蠹蛾等蛀干害虫侵害,老树尤甚,这与李时珍的观察一致。

药用价值:

  • 古籍记载: 《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记载根皮、叶可入药,有杀虫、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用于治疗水肿、疔疮、毒蛇咬伤等。
  • 现代研究呼应: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乌桕的根皮、叶、种子(去油后)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香豆素、萜类、酚酸等),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利尿、泻下、杀虫等作用,部分验证了传统功效。但需注意,乌桕各部分均有毒性(尤其新鲜乳汁和种子),内服需严格遵医嘱炮制和配伍。

景观与文化:

  • 古籍记载: 宋代以来诗词中多有对乌桕秋叶的赞美(如陆游诗句“乌桕赤于枫”)。
  • 现代研究呼应: 现代园林绿化中,乌桕因其绚丽的秋色叶(红、橙、黄、紫) 而被广泛用作观赏树种。其秋叶变红的生理机制(叶绿素降解、花青素合成受光照、温度、水分等影响)也得到科学解释。
总结

乌桕树在中国的栽培利用史源远流长,至少始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并在随后的历史中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林木。古籍中对乌桕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殖方法、特别是其油脂价值(皮油制烛、梓油印染点灯) 的记载,与现代植物学、化学的研究结果高度吻合且相互印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农学和博物学观察的细致与准确性。同时,古籍中关于其药用价值、易蛀虫、秋叶变红等特性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科学不同程度的验证或解释。乌桕是连接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认知的一个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