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长兴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世界各民族特色吉他:弗拉门戈、夏威夷等变种乐器的文化溯源

世界各民族特色吉他及其变种乐器是文化交流与本土化演变的绝佳例证。它们不仅仅是乐器,更是承载着特定民族历史、情感、社会结构和审美观念的文化载体。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弗拉门戈、夏威夷滑音吉他以及其他几种代表性变种的文化溯源:

核心驱动力:文化融合与本土化

吉他(特别是其前身维乌埃拉、吉他和四弦琴)从欧洲(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出发,随着殖民、贸易和移民传播到世界各地。当它遇到新的文化土壤时,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材料适应: 使用当地木材和材料制作。 结构改造: 改变尺寸、形状、弦数、弦的材料(如金属弦替代羊肠弦)以适应不同的音乐需求和气候。 演奏技巧革新: 发展出独特的指法、拨弦方式、节奏模式、滑音技巧等。 音乐功能转变: 从宫廷沙龙音乐转向民间仪式、歌舞伴奏、叙事说唱等。 调音体系创新: 创造出大量独特的开放调弦法,以获得特定的和声色彩或方便演奏特定音阶。 代表性民族特色吉他及其文化溯源

弗拉门戈吉他 (Guitarra Flamenca -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

  • 文化根源:
    • 安达卢西亚熔炉: 弗拉门戈是吉普赛人、安达卢西亚本土摩尔人后裔、犹太人以及更广泛的安达卢西亚民间文化在数百年间深度交融的产物。15世纪西班牙驱逐摩尔人和犹太人后,这些群体在底层社会的苦难生活成为弗拉门戈情感的核心(痛苦、抗争、激情、欢乐)。
    • 吉普赛人的核心作用: 吉普赛人(罗姆人)从印度次大陆迁徙而来,带来了他们独特的音乐感、节奏感、即兴能力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将自身的音乐传统与安达卢西亚的民间音乐、摩尔人的哀歌(cante jondo)以及可能的北非、中东元素融合。
    • 早期伴奏乐器: 弗拉门戈歌唱(cante)最初可能由拍手、跺脚、响板或简单的弦乐器伴奏。古典吉他(当时是羊肠弦)在19世纪逐渐成为主要伴奏乐器,并迅速被改造以适应弗拉门戈的需求。
  • 乐器演变与特色:
    • 结构: 比古典吉他面板更薄、琴体略小(早期),使用柏木或西班牙柏木背侧板以获得更明亮、穿透力更强、更有“攻击性”的音色。现代弗拉门戈吉他借鉴了古典吉他的制作,但音色追求依然不同。
    • 技巧: 发展出标志性的技巧:
      • 戈利佩: 用手指敲击面板产生节奏性的鼓点效果,模拟弗拉门戈舞者的跺脚(zapateado)。
      • 快速轮扫: 强调节奏的驱动力和爆发力。
      • 推弦与颤音: 表达强烈的情感张力。
      • 独特的节奏模式: 精准而复杂的节奏(compás)是弗拉门戈的灵魂,吉他手必须深刻理解并与歌者、舞者紧密配合。
    • 功能: 核心是服务于歌(cante)和舞(baile),提供节奏骨架、和声支撑、旋律装饰(falsetas)和情感烘托。即兴是核心。

夏威夷滑音吉他 (Hawaiian Slack-Key Guitar & Lap Steel Guitar - 美国夏威夷)

  • 文化根源:
    • 西班牙吉他的传入: 19世纪初,墨西哥牛仔(vaqueros)被带到夏威夷群岛管理牛群,他们带来了西班牙吉他(可能类似当时的墨西哥乡村吉他)。
    • 本土化的渴望: 夏威夷人对这种新乐器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希望用它来演奏自己独特的旋律和表达夏威夷的情感(Aloha精神、自然之美、历史传说)。
    • 传统音乐的启发: 夏威夷人尝试模仿传统颂歌(mele oli)和草裙舞歌曲(mele hula)的滑音(类似人声的转折)和开放和弦的共鸣效果。
  • 乐器演变与特色:
    • 开放调弦: 这是最核心的创新!夏威夷人放松(Slacken)某些琴弦,创造出各种开放和弦调弦法(如Taro Patch, Wahine, Mauna Loa等),使得弹奏简单的指法就能获得丰富的和弦共鸣,非常适合夏威夷旋律的抒情性。
    • 滑音技巧的诞生:: 为了模仿人声滑音和传统乐器(如弓拉葫芦)的声音,夏威夷人开始用手指关节、梳子、小刀、最后是光滑的金属棒(滑棒)或玻璃管在琴弦上滑动,创造出连续、如歌般圆润的滑音效果。这彻底改变了吉他的表现力。
    • 演奏姿势的变革: 滑音技巧最终导致了将吉他平放在腿上(Lap Steel Guitar)或架在支架上演奏的方式,解放了双手专注于滑棒和拨片(或指套)。
    • 音色追求: 强调甜美、圆润、绵长、富有共鸣的音色,以及滑音带来的独特“哭泣”感。
    • 文化象征: 成为夏威夷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承载着岛屿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和文化身份。Slack Key更偏重原声、指弹、家庭传承;Lap Steel则发展出电声形式,影响力波及布鲁斯、乡村、摇滚。

俄罗斯七弦吉他 (Russian Seven-String Guitar - 俄罗斯)

  • 文化根源:
    • 引入与本土化: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可能通过波兰或捷克传入俄罗斯(当时是沙皇俄国)。俄国音乐家很快对其进行了改造,以适应俄罗斯民间音乐和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需求。
    • 独特的和声需求: 俄罗斯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调式(如多利亚、混合利第亚)和和声进行(如G-C-D的和声根音进行很常见)。七弦琴的调弦(通常是开放G和弦:DGBDGBD)完美契合了这些特征。
  • 乐器演变与特色:
    • 七弦设计: 核心特征。通常比六弦古典吉他琴颈更宽,琴体形状多样(有类似古典的,也有更民间的)。
    • 开放G调弦: 标准调弦法(DGBDGBD)本身就是一个G大三和弦,非常便于演奏俄罗斯民间音乐中常见的根音-下属-属(G-C-D)进行。低音的D弦提供了丰富的低音基础。
    • 演奏风格: 常用于伴奏浪漫曲(Romance)和城市民谣(Gorodskoy Romans),风格抒情、忧郁、富有诗意。右手拇指负责低音弦,形成持续的根音线条(类似持续低音),其他手指弹奏旋律与和弦。也用于吉普赛音乐(在俄国很流行)。
    • 文化地位: 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非常流行,是俄罗斯城市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俄罗斯式的浪漫与忧郁。

葡萄牙吉他法 (Portuguese Guitarra - 葡萄牙)

  • 文化根源:
    • 英国公民琴的传入: 其直接祖先是18世纪流行于英国的Cittern(一种梨形、金属弦、带弦品的弹拨乐器)。通过贸易和皇室联姻(如1662年凯瑟琳公主嫁到英国带去乐器)传入葡萄牙。
    • 与法朵音乐的深度绑定: 在葡萄牙,它被彻底本土化,并成为葡萄牙国宝级音乐艺术形式——法朵的核心伴奏乐器。法朵音乐本身是里斯本港口区工人阶级(尤其是水手及其家人)表达乡愁、命运、爱情、失落等情感的载体。
  • 乐器演变与特色:
    • 独特外形: 梨形琴体,背部鼓起明显,通常有华丽装饰(贝壳镶嵌等)。
    • 双弦组: 6组(12根)金属弦(里斯本式)或6组(12根)钢丝弦(科英布拉式),调音不同(里斯本式:C#-F#-B-E-A-D 或类似;科英布拉式:D-G-B-B-E-A 或类似)。双弦产生独特的、富有共鸣和穿透力的音色。
    • 轮指技巧: 演奏法朵时,吉他手使用一种独特的轮指(dedilho)技巧,快速、连续地拨动同一组弦,创造出华丽、如泣如诉、连绵不绝的背景音流,为法朵歌者(fadista)提供情感支撑。
    • 文化象征: 葡萄牙吉他法是法朵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葡萄牙民族音乐和文化身份最鲜明的象征之一。其声音直接唤起人们对法朵深沉情感和里斯本老城区的联想。

墨西哥韦拉克鲁斯Requinto Jarocho (墨西哥)

  • 文化根源:
    • 西班牙吉他的传入: 西班牙殖民时期传入墨西哥。
    • 本土音乐Son Jarocho的伴奏需求: 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发展出充满活力的音乐舞蹈形式Son Jarocho。它融合了西班牙、印第安(主要是纳瓦特尔)和西非(通过奴隶贸易)的音乐元素。Requinto Jarocho是为这种音乐专门发展的主导旋律乐器。
  • 乐器演变与特色:
    • 小型化与高音: 比标准吉他小得多,琴体更浅,琴颈更窄。
    • 四弦设计: 通常只有4根尼龙弦(偶尔5弦),调音较高(如A-D-F#-B)。
    • 快速流畅的旋律: 演奏者使用拨片(púa)快速弹奏,在Son Jarocho合奏中担任旋律领奏的角色,演奏复杂、华丽、富有装饰性的即兴旋律(falsetas),穿梭于其他节奏乐器(如Jarana - 中型节奏吉他、打击乐)之上。
    • 文化功能: 是Son Jarocho音乐的灵魂乐器,常在社区聚会、节日庆典(如塔马莱节)上演奏,是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地区文化认同的核心。
其他值得注意的变种/相关乐器
  • 巴拉圭竖琴: 虽然本身是竖琴,但其在巴拉圭音乐中的地位和演奏技巧(快速拨奏、华丽装饰音)深受西班牙吉他音乐影响,常与吉他合奏,是巴拉圭民族文化象征。
  • 拉丁美洲的四弦吉他变种(如Cuatro, Tiple, Charango等): 这些小型、高音域的弦乐器在加勒比海地区和南美洲广泛使用(如波多黎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等),是当地民间音乐(如Joropo, Vallenato, Andean music)的核心,其起源都可追溯到西班牙的早期吉他或四弦琴(如Vihuela, Guitarra de cuatro órdenes),并在当地被简化、改造以适应本土节奏和旋律。
  • 非洲的Kora: 西非曼丁卡文化的21弦竖琴-琉特琴。虽然不属于吉他家族,但其丰富的旋律、复杂的节奏和吟游诗人的传统功能,与吉他在世界其他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弦乐器在不同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总结: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这些民族特色吉他及其变种乐器生动地展示了:

文化传播与适应: 乐器作为文化载体,随着人群流动传播到新环境。 本土化创造力: 新环境中的文化主体主动改造乐器,使其服务于自身独特的音乐表达、情感诉求和社会功能。 融合与创新: 本土音乐传统、审美习惯与传入的乐器技术、形式发生碰撞,催生出全新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身份象征: 这些乐器最终成为特定民族或地区文化身份最鲜明、最动人的声音符号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情感。

研究这些乐器,就是研究一部生动的、听得见的民族文化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