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背后有着深厚的科学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影响气象预测准确率的关键因素
初始条件的准确性(观测数据质量与密度):
- 依据: 天气预报的核心是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它基于物理定律(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对大气状态进行数学模拟。模拟的起点(初始状态)必须尽可能精确地反映当前全球大气的真实状态。
- 影响因素:
- 观测网络密度: 地面气象站、探空气球、气象雷达、气象卫星、飞机报、船舶报、浮标等的数量和分布。海洋、高山、极地等人烟稀少地区数据稀疏,是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 观测精度: 各种观测仪器本身的误差。
- 观测频率: 数据更新的时间间隔(如卫星每15分钟扫描一次,探空每天2次)。
- 数据同化技术: 如何将来自不同平台、不同时间、不同精度的海量观测数据融合成一个物理上自洽、能代表当前大气状态的“最佳估计”作为模型的初始场。这是非常关键且技术性极强的步骤。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本身的局限性:
- 依据: 大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混沌系统,其运动方程无法求得精确解析解,只能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离散化的数值求解。
- 影响因素:
- 分辨率: 模型将地球大气划分成三维网格。网格越小(分辨率越高),能模拟的天气系统细节越多(如小尺度对流、地形影响),但计算量呈指数级增长。受计算资源限制,全球模式分辨率通常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区域模式可更高。分辨率不足会导致小尺度天气现象被“平滑”掉或参数化不准确。
- 物理参数化方案: 模型网格尺度无法直接解析的物理过程(如云的形成与降水、辐射传输、湍流交换、陆面过程等),必须用简化的数学公式(参数化方案)来近似描述。这些方案是模型误差的重要来源,尤其在对流性降水等复杂过程中。
- 模式物理框架: 不同机构开发的模型(如ECMWF的IFS, 美国的GFS, 中国的GRAPES)在核心方程、数值解法、参数化方案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导致预报结果不同。
- 模式系统误差: 模型本身由于简化或参数化不完善,长期存在系统性偏差(如某个区域总是预报偏湿或偏干)。
大气本身的混沌特性(蝴蝶效应):
- 依据: 洛伦兹发现的混沌理论是气象学的基石之一。它表明,在非线性系统中(如大气),初始条件的微小误差(远小于观测误差)会随着时间呈指数级放大,最终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 影响因素:
- 预报时效: 这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短期预报(1-3天)通常较准确,因为初始误差尚未显著放大。中期预报(3-10天)准确性开始下降,可预报性主要集中在大尺度环流形势。长期预报(10天以上)对具体天气细节的预测能力非常有限,更多关注气候平均态的异常。
- 天气类型: 大尺度、稳定、缓慢移动的天气系统(如高压脊、温带气旋)比小尺度、快速生消、剧烈变化的系统(如雷暴、龙卷风、局地强对流)更容易预测。后者受初始场微小扰动影响极大,且模型物理过程复杂,预报难度大。
计算资源限制:
- 依据: 运行高分辨率、包含复杂物理过程的全球模型需要极其庞大的计算能力。集合预报(运行多个略有差异的初始场或模型,以评估不确定性)更是成倍增加计算需求。
- 影响因素: 计算能力限制了模型的分辨率、物理过程的复杂程度以及集合预报成员的数量,从而影响了预报的精度和不确定性评估的可靠性。
预报员的经验与主观订正:
- 依据: 数值模式输出的是“指导产品”,是客观预报的基础。但预报员需要结合本地气候特征、地形影响、模式系统误差、多种模式对比、集合预报的概率信息以及自身的经验,对模式结果进行解读和主观订正。
- 影响因素: 预报员的专业素养和经验对最终发布的预报质量,特别是对局地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不同机构对同一地区的预报有时会有差异。
地形和下垫面影响:
- 依据: 山脉、水体(海洋、湖泊)、城市、植被等地表特征会显著影响局地的风、温度、湿度分布和降水过程。
- 影响因素: 如果模型分辨率不足以精细刻画地形,或者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不能准确模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能量和水汽交换,就会导致局地天气预报的误差。
二、 背后的科学依据
流体力学与热力学: 天气预报的核心是求解描述大气运动(Navier-Stokes方程)和能量转换(热力学方程)的偏微分方程组。这是预测的物理基础。
数值分析: 如何将连续的偏微分方程离散化到计算网格上,并设计稳定、高效、精确的数值求解方法。
物理参数化理论: 如何用可计算的数学公式来近似描述那些尺度小于网格、无法直接解析但对天气至关重要的物理过程(云微物理、辐射、湍流等)。
数据同化理论: 结合观测数据与模型背景场,利用最优估计理论(如变分法、集合卡尔曼滤波等)生成最接近真实大气状态的初始场。
混沌理论与可预报性: 洛伦兹的工作从根本上揭示了大气运动的内在随机性和可预报性的极限,为理解预报误差增长和时效限制提供了理论框架。
统计学: 用于评估预报技巧(如准确率、偏差、TS评分等)、进行模式后处理订正(MOS)、解读集合预报的概率信息、进行气候预测等。
地球系统科学: 现代预报越来越认识到大气与海洋、海冰、陆面(包括植被、土壤湿度、冰雪)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天气和气候预测的重要性,趋向于发展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
总结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是初始条件误差、模型误差、混沌效应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概率性的科学预测,而非确定性预言。现代气象台通过:
- 建设更密集、更先进的观测网(特别是卫星和雷达)提高初始场质量。
- 发展更高分辨率、更完善的数值模型和物理参数化方案。
- 利用超级计算机提升运算能力。
- 广泛应用集合预报技术,量化预报的不确定性并提供概率预报。
- 加强预报员培训,提高模式产品的解读和订正能力。
- 持续进行检验评估,改进模型和预报流程。
这些努力使得现代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特别是短期和中期的大尺度预报)相比几十年前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受制于大气混沌本质和计算资源的极限,对小尺度、局地性、突发性、极端性天气事件的精确预报,尤其是中长期具体天气细节的预测,仍然是巨大的挑战,也是气象科学持续攻关的前沿领域。用户理解天气预报的概率性和不确定性本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