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琼中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邮票收藏中容易忽略的知识点,这些科普内容能帮你懂邮票

邮票收藏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学问非常深奥。很多容易被忽略的知识点恰恰是区分新手和老手、影响邮票价值判断的关键。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科普内容,能帮你真正“懂”邮票:

齿孔度数 (Perforation Gauge):

  • 忽略点: 很多人只看图案,不数齿孔。
  • 科普: 齿孔是邮票边缘的孔洞,用于方便撕开。齿孔度数是指在2厘米长度内有多少个齿孔(或齿孔形成的齿尖)。例如,P11表示2厘米内有11个齿孔。
  • 重要性: 同一图案的邮票,可能因不同印刷批次、不同厂家或不同年代而有不同的齿孔度数。这是区分邮票版别、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齿孔度数不完整(缺齿)或齿孔状态(如毛齿、光齿)也影响品相和价值。

纸张类型与特征:

  • 忽略点: 认为所有邮票纸张都一样。
  • 科普: 邮票用纸种类繁多,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印刷厂使用的纸张差异很大。常见类型有:
    • 水印纸: 纸张在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半透明图案或文字(迎光可见)。水印图案、位置、方向是重要鉴定特征。有些邮票有多个水印版本。
    • 无纹纸/条纹纸: 纸张表面有平行细纹或无纹路。
    • 荧光纸/磷光纸: 在紫外灯下会发出特定颜色的光(用于自动分拣或防伪)。
    • 厚纸/薄纸: 纸张的厚度差异。
  • 重要性: 纸张是鉴别邮票真伪、区分版次(再版与原版)、判断年代的关键证据。了解纸张特性有助于保存(如避免强光导致纸张老化)。

背胶 (Gum):

  • 忽略点: 只关注邮票正面,不注意背胶状态;不了解背胶类型和重要性。
  • 科普: 背胶是邮票背面涂刷的胶水。
    • 类型: 有糊精胶(早期,发黄、易裂)、化学胶(现代,较白、有光泽)、PVA胶(环保型)等。
    • 状态: “原胶”(OG - Original Gum)指邮票出厂时的原始背胶,未受损。“重新上胶”(Regummed)是后补的胶,价值远低于原胶。“无胶”(NG - No Gum)指背胶已完全脱落。
  • 重要性: 对于新票(未使用票),原胶的完整性和状态是决定品相和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背胶类型也是判断邮票年代和来源的依据。处理邮票时,要极其小心避免触碰或损坏背胶。

刷色与印刷工艺:

  • 忽略点: 只关注图案颜色是否鲜艳,不深究印刷方式和细微色差。
  • 科普:
    • 印刷工艺: 主要有雕刻凹版(线条清晰、有立体感、墨层厚)、影写版(网点细腻、色彩丰富)、胶版(平版印刷,成本低)、凸版(早期常用,线条较粗)等。不同工艺效果迥异,防伪性也不同。
    • 刷色差异: 同一邮票在不同印刷批次、使用不同油墨或纸张时,颜色可能出现细微或明显的差异(称为“色标”或“刷色变异”)。有些是正常现象,有些则形成特殊品种(如著名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错色票)。
  • 重要性: 印刷工艺是邮票艺术价值和防伪性的核心。刷色差异是区分版别、识别变体票(如漏色)的重要线索。

邮戳与盖销票的价值:

  • 忽略点: 认为只有新票(未使用)值钱,盖销票(已使用)不值钱或价值低。
  • 科普: 对于某些特殊邮票或历史时期,盖销票的价值可能远超新票:
    • 早期珍邮: 很多存世量极少的老邮票,能找到一枚清晰的盖销票已属不易。
    • 特殊邮戳: 首日封、首航封上的特殊邮戳;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邮戳(如战争时期、极地科考站);清晰、完整、位置得当的邮戳本身就有研究价值。
    • “信销票”: 指实际经过邮政寄递使用的邮票,其邮戳承载了真实的邮政历史信息,是邮政史集邮的重要素材。
  • 重要性: 邮戳是邮票“生命”的证明,记录了其使用的时间、地点和邮政服务。研究邮戳是集邮的一大分支(邮政史集邮)。一枚邮戳清晰、位置得宜的盖销票,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可能非常高。

版式研究与版铭/边纸信息:

  • 忽略点: 只收集单枚邮票,不关注整版邮票或边纸上的信息。
  • 科普: 邮票是整版印刷后裁切而成的。
    • 版铭: 印在全张邮票边纸上的标记,通常包括印刷厂名、版号、色标、日期、设计者名等信息。
    • 色标: 印刷时用于检查和控制颜色的标记块,常排列在边纸上。
    • 对色线/十字线: 用于套色对准的标记。
    • 版号: 标识印刷版次的编号。
  • 重要性: 版铭等信息是研究邮票印刷过程、区分不同印刷批次(版次)、鉴定真伪的宝贵资料。带有完整版铭、色标等的邮票(尤其是方连、带边纸的票)比单枚票价值更高,研究价值也更大。

变体票 (Errors and Varieties):

  • 忽略点: 不了解变体票的存在或对其价值认识不足;容易将印刷瑕疵当作变体。
  • 科普: 变体票是指在印刷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与正常邮票有明显差异的邮票。主要分两类:
    • 错体票 (Errors): 重大错误,如中心图案倒印(“倒”)、漏印某种颜色(“漏色”)、齿孔打错(“漏齿”)、纸张用错、文字错误等。通常极罕见,价值极高。
    • 变异票 (Varieties): 相对较小的差异,如颜色深浅变化、套色移位(偏移较小)、齿孔度数微小差异、版模修饰(修版)造成的细微不同等。数量相对较多,价值差异大。
  • 重要性: 变体票是集邮研究中的“珍品猎人”目标。真正的、被公认的变体票往往价值不菲。但要注意区分变体与普通印刷瑕疵(如蹭脏、墨点),警惕伪造变体。需要深厚的知识和经验。

发行量与存世量:

  • 忽略点: 只关注邮票的“名气”或题材,不了解其实际发行数量和现存数量。
  • 科普:
    • 发行量: 官方公布的印刷发行数量。
    • 存世量: 实际保存下来的邮票数量。这受到发行量、实际邮政消耗量(大量使用导致损毁)、保存条件、历史事件(如战争、灾害)等因素影响。
  • 重要性: 物以稀为贵是邮票收藏的核心法则之一。 发行量小并不绝对等于存世量小(如果未被使用消耗)。存世量才是决定市场价值的根本。一些发行量看似不小的老邮票,由于消耗巨大,存世珍罕,反而价值连城(如中国解放区邮票、早期民国邮票)。

品相 (Condition) 的严苛标准:

  • 忽略点: 对品相要求不严格,认为“差不多就行”;不了解专业评级标准。
  • 科普: 邮票品相是决定其价值的首要因素(尤其对中高档邮票)。细微差别可能导致价格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关键要素包括:
    • 齿孔: 完整无损,无短齿、平齿、毛齿。
    • 纸张: 挺括无折痕、无薄纸、无揭薄、无黄斑、无霉点。
    • 背胶: 原胶、完整、光泽均匀、无胶痕、无干裂。
    • 图案: 居中、刷色鲜艳饱满、无褪色、无印刷瑕疵。
    • 邮戳(盖销票): 清晰、完整、位置适中不遮挡主图。
  • 重要性: 专业评级机构(如PMG, PSE)对品相有极其严格的量化标准(如70分制)。追求“极佳品相”是高端收藏的常态。即使是珍贵邮票,品相差也会大幅贬值。

收藏方向与专题:

  • 忽略点: 盲目贪多求全,没有明确方向和主题。
  • 科普: 邮票浩如烟海,按国别、年代收集几乎不可能完成。现代集邮的主流是专题集邮: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如动物、植物、体育、艺术、交通工具、某段历史等),收集世界各国与该主题相关的邮票、邮品(封、片、简、戳等)。
  • 重要性: 专题集邮目标明确,趣味性强,易于深入研究,也更容易出成果(编组邮集参展)。它让收藏更有意义和系统性,避免了盲目性。

总结与建议:

  • 深入观察: 不要只看邮票图案,要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齿孔、纸张、背胶、刷色、版铭、邮戳等细节。
  • 善用工具: 配备齿孔尺、放大镜(10-20倍)、紫外灯(验荧光)、护邮袋、定位册等专业工具。
  • 学习资料: 购买权威的邮票目录(如《斯科特目录》、《吉本斯目录》、《中华世界邮票目录》)、专业集邮书籍、订阅集邮报刊,关注可靠集邮网站和论坛。
  • 注重品相: 对品相要求要近乎苛刻,尤其是中高档邮票。
  • 明确方向: 尽早确定自己的收藏兴趣和专题方向。
  • 研究精神: 集邮不仅是收藏,更是研究。了解邮票背后的历史、文化、印刷知识。
  • 保存得当: 避光、防潮、防尘、防虫,使用专业护邮用品。
  • 谨慎交易: 购买价值较高的邮票,尤其是变体票,务必寻求可靠渠道或专家意见,警惕赝品和修补票。
  • 享受过程: 集邮是终身爱好,享受发现、研究和欣赏的乐趣。

掌握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知识点,能让你在邮票收藏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专业,更能体会到方寸之间蕴含的无穷魅力。祝你集邮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