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的市场供应情况在不同季节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得益于现代种植技术的调整和应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草莓在不同季节的市场供应情况
冬春季(11月 - 次年5月):市场供应旺季,价格相对较高
- 特点: 这是中国乃至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草莓上市最集中、供应量最大的时期。特别是春节前后至五一节期间,是消费高峰。
- 原因:
- 设施栽培主导: 绝大部分草莓产自温室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和塑料大棚。这些设施提供了可控的生长环境,有效抵御了低温、霜冻等不利自然条件,使草莓能在寒冷的冬季正常生长和结果。
- 市场需求旺盛: 冬季水果种类相对较少,草莓作为色泽鲜艳、口感酸甜多汁的浆果,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逢年过节需求激增。
- 反季节优势: 冬季自然条件下无法露天生产草莓,设施种植填补了这一空白,具有明显的反季节优势,因此价格通常较高。
夏秋季(6月 - 10月):市场供应淡季,价格波动大,本地露地草莓为主
- 特点: 供应量显著减少,市场上草莓少见且价格通常较高(尤其是前期),或者品质相对较差。后期(9-10月)部分高海拔或冷凉地区露地草莓开始上市。
- 原因:
- 高温高湿限制: 夏季高温、强光、暴雨、高湿环境极不利于草莓生长。草莓喜冷凉,高温会抑制花芽分化、导致植株休眠或生长不良,果实易畸形、着色差、风味淡、腐烂快,病虫害(尤其是炭疽病、白粉病、红蜘蛛)爆发严重。
- 露地栽培为主: 此阶段供应的草莓主要来自:
- 高海拔/冷凉地区露地种植: 利用山区或北方冷凉地区(如河北张家口、承德坝上,内蒙古,东北部分地区,云贵高原)的自然气候优势,在夏季生产草莓。但总量有限,运输成本高。
- 设施避雨/遮阳栽培: 部分南方地区(如江浙沪)采用避雨大棚+遮阳网的方式,尝试越夏栽培,但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成本高、产量低且不稳定。
- 品质与成本: 夏季生产的草莓,无论从外观、口感还是耐储运性上,通常不如冬春季的设施草莓,且种植成本(降温、防病、遮荫等投入)高,导致市场售价高但消费量有限。
二、背后的种植技术调整
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需求,特别是实现冬春反季节高产优质供应,草莓种植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创新:
栽培模式的多样化:
- 促成栽培: 这是冬春供应主力。核心是提前花芽分化、提早结果。
- 技术调整: 选用休眠浅的早熟品种(如红颜、章姬、圣诞红等);采用冷藏/高山育苗:将草莓苗在特定时期(如8-9月)置于低温(如0-5℃)环境中冷藏处理一段时间,或者在高海拔冷凉地区育苗,人为打破或满足其低温需求,促进花芽提前分化。定植后,通过温室/大棚加温、保温(覆盖草苫、保温被、多层膜等),维持适宜的生长温度(白天20-25℃,夜间8-10℃),阻止植株进入休眠,使其在冬季持续开花结果。
- 半促成栽培: 比促成栽培稍晚(通常在早春2-3月上市)。
- 技术调整: 选用休眠中等或稍深的品种;前期让植株在自然低温下满足部分休眠需求(或进行短时间冷藏处理),然后在预定上市期前通过扣棚升温,解除休眠,促进生长和开花。主要依赖大棚保温,加温需求相对较少。
- 露地栽培: 主要在春末夏初(5-6月)和秋季(9-10月)供应。
- 技术调整: 完全依赖自然气候。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根据当地气候确定最佳定植期(通常在秋季);做好常规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夏季高温期基本无法生产。
- 越夏/秋延后栽培(探索中): 主要在南方或冷凉地区尝试。
- 技术调整: 选用耐热、抗病品种;采用高架栽培(利于通风降温);避雨大棚(防暴雨冲刷和病害传播);遮阳网覆盖(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水帘风机降温(成本高);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尤其炭疽病、根腐病);精细的水肥管理(滴灌/微喷,薄肥勤施)。
环境调控技术的精细化:
- 温度管理: 冬春季设施内核心是保温加温(地热线、热风炉、暖气、补光灯增温等),防止低温冻害和满足生长需求。夏秋季设施内核心是降温(遮阳网、通风、水帘、喷雾等),避免高温胁迫。
- 光照管理: 冬春季光照弱、时间短,影响光合作用和果实着色。采用清洁棚膜、悬挂反光膜、人工补光(LED植物生长灯) 等技术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长。夏秋季则需遮阳防止强光灼伤。
- 湿度管理: 高湿易诱发病害(灰霉病、白粉病)。通过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合理通风排湿(尤其在清晨和傍晚)、使用除湿机或加热除湿等方式降低棚内湿度。夏季高温时,适度喷雾可降温增湿(但需注意通风防病)。
- CO2施肥: 在密闭的温室中,尤其在光照好的冬季上午,CO2浓度常不足。通过燃烧法或施用CO2气肥增加棚内CO2浓度,显著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产量。
品种选育与更新:
- 冬春促成/半促成: 重点选育休眠浅、早熟、花芽分化容易、耐低温弱光、果实大、色泽艳、风味佳、硬度适中、抗病(尤其灰霉病、白粉病) 的品种。
- 夏秋越夏/露地: 重点选育耐高温、抗炭疽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果实硬度高、风味稳定的品种。
- 持续引进和培育: 国内外育种机构不断推出新品种,种植者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条件选择最适宜的品种。
育苗技术的革新:
- 专业化育苗: 由专业育苗场采用标准化、无土化(穴盘苗、基质苗)方式生产高质量、无病毒的脱毒苗。
- 冷藏/高山育苗: 如前所述,是促成栽培的关键技术。
- 高架/悬空育苗: 减少土传病害感染,提高苗质量。
水肥管理精准化:
- 滴灌/微喷系统普及: 实现精准灌溉,节约用水,降低湿度,结合水肥一体化(Fertigation)。
- 配方施肥: 根据草莓不同生育期(苗期、花芽分化期、开花结果期)的需肥特点,精准配比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尤其钙、硼),采用有机无机肥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品质。
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
-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无病壮苗、轮作倒茬、土壤消毒(太阳能消毒、药剂熏蒸)、高垄栽培、地膜覆盖、清洁田园、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
- 物理防治: 悬挂黄/蓝板诱杀害虫、防虫网阻隔、诱捕器、银灰膜驱蚜、夏季高温闷棚。
- 生物防治: 释放天敌昆虫(捕食螨防治红蜘蛛、丽蚜小蜂防治粉虱)、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等)。
- 科学用药: 在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优先采用烟雾剂、粉尘剂等减少喷雾湿度。
辅助授粉:
- 熊蜂授粉: 在设施内(尤其是冬季)自然昆虫少时,释放熊蜂进行授粉,提高坐果率,减少畸形果,是生产优质草莓的重要技术。
- 人工辅助授粉: 在无蜂或蜂量不足时,采用毛笔点授、电动授粉器等辅助。
总结
草莓市场供应的季节差异(冬春旺季、夏秋淡季)是现代种植技术主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促成栽培、半促成栽培等模式结合精准的环境调控(温、光、湿、气)、品种选育、育苗技术革新(冷藏/高山育苗)、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和熊蜂授粉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是保障冬春季节草莓反季节、高产、优质、稳定供应的核心。而夏秋季节供应的短缺,则反映了克服高温高湿逆境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限制。未来,随着耐热抗病新品种的选育、低成本高效降温技术的突破以及高海拔/冷凉地区种植模式的优化,夏秋草莓的供应量和品质有望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