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郑州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早市晚市价格差翻倍?买菜时的时间选择藏着经济学供需关系小原理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经济学现象!早市和晚市(尤其是临近收摊时)的价格差异,完美地诠释了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变化以及商品易腐性对价格的影响。

以下是背后的经济学小原理:

供给端的动态变化:

  • 新鲜度驱动的高供给(早市): 早市时,商贩刚刚进货,蔬菜、水果、海鲜等生鲜商品处于最新鲜的状态。他们希望尽快以相对高的价格卖出,回收成本并获取利润。此时供给充足且质量高。
  • 时间压力下的“清仓”供给(晚市):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临近收市时:
    • 商品价值衰减: 生鲜商品极易腐烂变质(高易腐性)。隔夜后,其品质和卖相会大幅下降,甚至完全失去价值。对商贩来说,卖不出去的成本(损耗)非常高。
    • 降低机会成本: 与其让商品烂在手里变成零收益,不如降价出售,哪怕低于成本价,也能收回部分现金(沉没成本虽然已经发生,但减少损失是理性的)。此时,商贩的供给意愿变得非常强,且对价格变得极其敏感(供给弹性变大),只要能卖掉,价格低点也愿意接受。这相当于在特定时间点(收市前),供给量突然大幅增加(相对于剩余需求而言),因为商贩急于清空库存。

需求端的动态变化:

  • 追求品质和选择的高需求(早市): 早市顾客通常更注重食材的新鲜度和多样性。他们愿意为最新鲜、品相最好的商品支付溢价。此时需求旺盛,且对新鲜度的支付意愿高。
  • 价格敏感型需求(晚市): 晚市,尤其是临近收摊时的顾客,通常是:
    • 价格敏感者: 对价格非常敏感,更看重性价比,愿意牺牲一点新鲜度来换取大幅的价格优惠。
    • “捡漏”心态: 知道晚市可能打折,专门挑这个时间来购买。
    • 需求相对减少: 很多家庭主厨已经在早市或白天完成了采购,晚市的总客流量通常低于早市。此时,需求量相对较低

供需博弈下的价格形成:

  • 早市(均衡点较高): 供给充足但新鲜(价值高),需求旺盛且支付意愿强。 供需在相对较高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 晚市(临近收摊 - 均衡点急剧下降): 供给端: 商贩持有的是价值正在快速衰减(甚至即将归零)的商品,清仓意愿极其强烈,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在任一价格下,愿意供给的数量都大大增加)。 需求端: 顾客数量减少,且主要是价格敏感者,需求曲线相对平缓(对价格更敏感)。 结果: 为了在有限的剩余时间内将极易腐烂的库存卖给数量较少且价格敏感的顾客,价格必须大幅下降才能刺激出足够的需求来消化掉供给。 此时,供给远大于需求,价格暴跌,形成所谓的“腰斩”甚至更低的价格。

其他因素:

  • 信息不对称的减少: 经过一天的销售,商贩对当天的整体供需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定价策略更趋近于“清货止损”。
  • 时间成本: 商贩也想早点收摊回家,降价可以加速销售过程。
  • 价格歧视(非严格意义): 某种程度上,商贩通过时间区分了不同支付意愿的顾客群体:愿意为新鲜付高价的人早上来,追求低价的人晚上来。

总结一下核心原理:

  • 商品特性是基础: 易腐性是造成这种巨大价格差的关键。对于耐储存的商品,这种价格波动会小得多。
  • 供给的时间压力: 随着时间推移,生鲜商品对卖方的价值急剧下降(机会成本/损耗风险剧增),导致其供给意愿和供给弹性在特定时间点(收市前)发生剧变
  • 需求的转变: 需求方从追求品质转向追求低价,且总体需求减少。
  • 供需力量对比逆转: 早市供不应求或均衡于较高价,晚市(尤其收摊前)供远大于求,价格必然大跌。

所以,“早市晚市价格差翻倍”的现象,本质上是由于生鲜商品极高的易腐性,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内,供给方承受的“时间压力”和“价值衰减风险”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需求方的构成和支付意愿也发生了转变,最终导致供需力量对比在收市前发生逆转,迫使价格大幅下降以出清极易腐烂的库存。 这几乎是微观经济学供需模型在现实中最直观、最生动的案例之一。买菜时挑时间,就是在利用这个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