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平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从古代文献记载看大白菜的演变,它如何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常见蔬菜

从古代文献记载看,大白菜(学名:Brassica rapa pekinensis)的演变与普及过程,是一部从野生植物到宫廷贡品,最终成为平民餐桌主角的农业文明史。其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常见蔬菜”的关键节点,可梳理如下:

一、早期起源:从“葑”到“菘”的演变

先秦时期(“葑”的模糊记载)
《诗经·邶风·谷风》中的“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提及“葑”字。学者考证,“葑”是古代对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如芜菁、芥菜、白菜祖先)的统称,尚未特指现代大白菜。

汉代至南北朝(“菘”的定名与驯化)

  • 名称确立:东汉《方言》记载“蘴、荛,芜菁也……其紫华者谓之芦菔”,此时白菜仍与芜菁混称。
  • 关键突破: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首次区分“菘”与芜菁,称:“菜中有菘,最为常食。” 同时期农书《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菘菜”的种植技术,表明长江流域已广泛栽培不结球的散叶型白菜(类似现代小白菜)。
二、唐宋时期:从南方“菘”到北方“白菜”的推广

唐代:南北融合的契机

  • 唐《新修本草》明确菘菜“不生北土”,因北方寒冷限制其生长。
  • 唐末《北户录》记载南方将菘菜腌制为“咸菘”,成为早期保存手段。

宋代:耐寒品种突破与普及加速

  • 耐寒驯化成功: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载:“今南北皆有之”,说明菘菜已适应北方气候。沈括《梦溪笔谈》盛赞:“菘菜……凌冬不凋,有松之操”,故称“菘”,印证其耐寒性被强化
  • 成为平民蔬菜: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安(杭州)市场“卖菜蔬”中有“矮黄”(小白菜品种)、“大白头”(可能为半结球种),显示白菜已成为市井常蔬。
  • 文学印证:陆游诗云“白盐赤米已过足,早韭晚菘犹恐奢”,以“晚菘”喻清贫生活,可见其普及程度。
三、明清时期:结球大白菜诞生与“当家菜”地位确立

明代:结球技术的突破

  • 李时珍《本草纲目》首次记载“菘”的变种:“又有白菘,即白菜也……燕京圃人又以马粪入窖壅培,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脆美无滓,谓之黄芽菜。” 此“黄芽菜”即为人工软化栽培的结球白菜,标志现代大白菜形态诞生。
  • 嘉靖《德州志》载“黄芽菜”为贡品,说明其初期珍贵性。

清代:全面普及与“百菜之王”

  • 种植技术成熟:《顺天府志》载“黄芽菜,冬月取大白菜去茎,覆以粪,培植成黄芽”,北方利用地窖储存越冬的“窖菜”技术普及。
  • 全国性推广:清代《授时通考》将白菜列为重要菜种,华北、东北广泛种植。因耐储运,成为北方冬季主要蔬菜。
  • 平民化完成:清《帝京岁时纪胜》载“当秋末时,白菜大量入市,堆积如山,居人窖藏之”,北京民谚“冬日白菜美如笋”流传。乾隆年间朝鲜使臣记载北京“白菜论车卖”,足见其廉价充足。
四、成为“百姓家常菜”的核心原因

强大的环境适应性
经长期选育,形成耐寒(-8℃存活)、耐储(窖藏数月)特性,完美适应东亚季风气候区的冬春淡季需求。

高产与低成本
单株可达数公斤,亩产万斤以上,远高于多数叶菜,且对土壤要求低,种植成本低廉。

营养与烹饪兼容性
富含维生素C、钙质,可鲜食、腌渍(酸菜)、干制(菜干),适应煎炒炖煮等多种烹饪方式,成为饮食文化载体(如北方饺子、韩国泡菜)。

社会经济推动力

  • 人口压力:明清人口爆炸,亟需高产作物,白菜与马铃薯、玉米同期崛起。
  • 漕运与市场网络:京杭大运河促进山东、河北白菜南运,形成跨区域流通。
  • 灾荒备荒:政府推广储菜备荒,如乾隆下诏“广种白菜以济民食”。
五、文献中的文化象征
  • 士大夫审美:苏轼赞“白菘类羔豚”,朱熹称“蔓菁菘菜有真味”,赋予其清雅品格。
  • 平民记忆:鲁迅《朝花夕拾》回忆“冬天的白菜担子”,老舍《正红旗下》描述北京冬储白菜场景,印证其深入市井生活。
结语

大白菜从《诗经》中模糊的“葑”,演变为唐宋文人笔下的“晚菘”,再到明清“黄芽菜”的技术飞跃,最终凭借耐寒高产、易储价廉的特性,成为支撑东亚农耕文明冬季饮食的基石。它的普及史,既是农业科技驯化自然的胜利,也是古代中国应对气候挑战与人口压力的智慧缩影。一株平凡白菜的背后,承载着土地与人民之间千年的共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