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震:一种与采矿活动相关的特殊诱发地震类型详解
矿震,也称为矿山地震或采矿诱发地震,是一种直接由地下采矿活动(如煤炭、金属矿、盐矿开采等)引起的地震事件。它与天然构造地震有本质区别,是人类工程活动改变地下应力环境导致的特殊地震类型。
一、矿震的核心特征
诱发根源明确: 直接由采矿活动(爆破、掘进、采空区形成、顶板垮落、卸压等)引发。
震源深度浅: 通常发生在采矿工作面附近或采空区上方几米至几百米深度,远浅于天然地震(通常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震级相对较小: 大部分矿震震级较小(ML < 3.0),但破坏性强的矿震可达ML 4.0-5.0甚至更高(如南非深部金矿)。
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常发生在断层带、褶皱轴部、坚硬厚层顶板、高应力集中区等地质构造薄弱或应力易集中区域。
时空分布集中: 集中在矿区范围内,与采矿活动的时间、空间高度相关(如工作面推进、大面积顶板垮落前后)。
破坏形式特殊: 除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外,更主要的是在井下造成岩体突然猛烈破坏(如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巷道底鼓、片帮冒顶等),对人员和设备构成直接威胁。
二、矿震的主要成因机制
矿震的发生是采矿活动扰动了原始地应力场,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和集中,最终超过岩体强度极限而发生突然破裂释放能量的结果。具体机制包括:
采空区应力重分布与集中:
- 矿石被采出后,形成采空区,上覆岩层的重量转移到周围煤/岩柱和工作面前方煤/岩体上。
- 导致采空区边缘(煤柱、工作面煤壁前方、上下顺槽)、断层附近、向斜轴部等区域产生极高的应力集中。
- 当集中应力超过煤/岩体的极限强度时,岩体发生突然、猛烈的失稳破坏,释放大量弹性能,产生震动。
坚硬顶板大面积断裂/垮落:
- 当采空区上方存在坚硬、巨厚、完整的岩层(如砂岩、砾岩)作为顶板时,其不易随采随垮。
- 随着采空区面积增大,悬露的坚硬顶板承受的弯矩和拉应力不断增加。
- 达到临界状态时,顶板发生突然、大面积的断裂或整体切落(“见方垮落”),产生强烈的冲击震动。
断层活化:
- 采矿活动改变了断层周围的应力状态,降低了断层面上的正应力(法向压力)。
- 当断层面上的剪应力克服了降低后的摩擦力时,断层会发生突然滑动(粘滑),引发地震。这是诱发较强矿震(ML > 3.0)的重要机制。
高能爆破诱发:
- 大规模、大药量的深孔爆破本身会产生强烈震动。
- 更重要的是,爆破冲击波可能扰动附近的地质构造(如断层)或高应力区,使其提前或触发失稳,产生更大的震动事件。
煤(岩)柱失稳:
- 设计不合理或长期受载的煤柱,在集中应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突然的压剪破坏或劈裂破坏,引发震动。
瓦斯压力作用(在煤矿中):
- 高压瓦斯气体在煤体中积聚,一方面降低了煤体的有效应力,另一方面气体膨胀能参与破坏过程。在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往往伴随强烈的震动。
三、矿震的主要危害
井下直接灾害:
- 冲击地压: 矿震最剧烈的表现形式之一,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导致巷道严重破坏、设备损毁、人员伤亡。
- 煤与瓦斯突出: 强烈的震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突出。
- 顶板大面积垮落/切落: 造成强烈的空气冲击波(飓风),摧毁巷道、设备,造成人员伤亡。
- 巷道破坏: 剧烈震动导致巷道片帮、冒顶、底鼓、支架变形破坏。
- 诱发透水: 震动可能破坏隔水层或导通老空水、断层水、含水层水,导致矿井突水。
地面影响:
- 地面震动: 较强的矿震(通常ML > 3.0)可被地面居民感知,引起恐慌,可能造成老旧房屋轻微损坏。
- 地表沉陷/变形: 矿震往往是大规模岩层移动的前兆或伴随现象,加速地表沉陷和变形过程。
四、矿震的监测与预警
微震监测系统:
- 在井下和地表布设高灵敏度地震检波器(传感器),实时捕捉岩体中产生的微小破裂(微震)信号。
- 通过分析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能量(震级)、震源机制等参数,圈定应力异常区和高风险区域,评估岩体稳定性状态,是预测冲击地压/强矿震的核心手段。
地音监测:
- 监测岩体破裂产生的声发射(AE)信号,原理类似微震,但频率更高,监测范围较小,常用于工作面或局部区域的实时监测。
应力/应变监测:
- 在煤岩体内部钻孔安装应力计、应变计,直接测量应力变化和变形,评估应力集中程度。
钻屑法:
- 在潜在危险区域打钻,测量钻孔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判断煤体应力状态和冲击危险性(主要针对冲击地压)。
地球物理方法:
- 电磁辐射法、震动波CT(层析成像)等,用于探测地质构造、应力场分布和破坏区。
综合预警:
- 基于多源监测数据(微震、应力、钻屑量、瓦斯涌出量等),结合地质采矿条件,利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综合预警模型,发布不同级别的风险预警。
五、矿震的防治措施
源头防控(优化设计):
- 合理布局: 避免在强构造区(大断层、向斜轴部)布置工作面;采用合理的开采顺序(如避免形成孤岛工作面、刀把工作面)。
- 优化采煤方法与参数: 选择能有效卸压的开采方法(如长壁垮落法优于房柱式);合理确定工作面长度、推进速度、采高。
- 保护层开采: 先开采邻近的、无冲击危险的薄煤层(或岩层),使下方(或上方)有冲击危险的主采煤层得到充分卸压。
区域卸压:
- 大直径钻孔卸压: 在高应力区施工大直径钻孔(Ø 100-300mm),破坏煤体完整性,释放弹性能,降低应力集中。
- 深孔爆破卸压: 在高应力区进行深孔爆破,人为制造裂隙区,转移和释放集中应力。
- 高压注水软化: 向煤体高压注水,降低煤体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加塑性,削弱其积聚弹性能和突然破坏的能力。
局部解危:
- 在工作面煤壁前方、巷道两帮、煤柱等局部高应力区,采用煤体钻孔卸压、爆破卸压、煤层注水软化等措施。
- 加强巷道支护强度与韧性,采用强力锚杆(索)支护、可缩性U型钢支架、液压支架等,提高抗冲击能力。
加强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
- 建立完善的微震等监测系统,实时分析数据,及时发布预警。
- 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在预警后或发生强矿震后,迅速组织危险区域人员撤离,采取紧急卸压措施。
法规与规范:
- 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等相关法规标准,对冲击地压(强矿震)矿井进行鉴定、设计、开采、监测、防护等全过程管理。
总结
矿震是采矿活动深刻改变地下应力环境所诱发的一种特殊地震类型,其浅源特性使其对井下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引发冲击地压等灾害。理解其成因机制(应力集中、顶板断裂、断层活化等)是防治的基础。通过优化开采设计、实施卸压措施、建立完善的微震监测预警系统以及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可以显著降低矿震的发生频率和灾害程度,保障矿山安全生产。随着深部开采和复杂条件开采的增加,矿震的预测和防治仍然是矿山安全领域的重要挑战和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