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芜湖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想知道荚状云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气象要素缺一不可值得关注

荚状云(通常指荚状高积云荚状层积云,学名:Lenticularis)是自然界最引人注目的云之一,以其光滑、透镜状或飞碟般的外形而闻名。它们的形成确实需要一系列非常特定且协同作用的气象条件,缺一不可。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显著的地形障碍:

  • 核心要素: 这是荚状云形成的关键起点。需要一座足够高、足够陡峭的山脉或山峰。当气流遇到山脉时,会被迫抬升、越过或绕过山体。
  • 作用: 地形强迫气流抬升是产生后续大气波动的初始动力。

稳定的大气层结:

  • 核心要素: 山脉上方的大气层必须是稳定的。这意味着空气的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方式使得空气团在受到垂直扰动后,倾向于回到原来的位置,而不是继续上升或下降(低对流抑制能CAPE)。
  • 作用: 稳定性至关重要,因为它允许气流在越过山顶后,在背风坡(下风方向)产生大振幅、有规律的驻波(背风波)。这些波可以延伸到山脉下游很远的地方。在不稳定的大气中,湍流会迅速破坏这种有规律的波动结构。

充足的水汽:

  • 核心要素: 大气中需要存在足够的水汽,并且水汽层需要位于波动发生的高度附近。
  • 作用: 当气流在驻波的上升支被抬升时,空气会绝热冷却。如果冷却到足以使水汽凝结(达到或低于露点温度),云就会在波的上升支顶部形成。在波的下沉支,空气被压缩增温,云又会蒸发消散。
  • 关键位置: 云只在波峰(上升支的最高点)形成并持续存在,因为那里冷却最剧烈。下沉支的增温导致云消散,因此云呈现出清晰的、被“切割”过的透镜状边缘。

适宜的风向:

  • 核心要素: 风向必须大致垂直于山脉的走向
  • 作用: 风向垂直山脉时,气流被迫抬升的效率最高,能够最有效地激发和维持背风波。如果风向与山脉平行,气流会绕行,不会产生有效的垂直抬升和驻波。

适宜的风速:

  • 核心要素: 在波动发生的层次,风速需要足够强(通常在15-40节或更高)且随高度变化不大
  • 作用:
    • 足够强: 提供足够的动能来克服稳定性,维持波动。风速太弱,波动无法形成或维持。
    • 垂直切变小: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垂直风切变)要小。过大的风切变会扭曲或破坏驻波的结构,使其难以形成或维持稳定的、垂直排列的波动。

抬升凝结高度(LCL)位于波动范围内:

  • 核心要素: 空气被抬升到开始凝结的高度(抬升凝结高度LCL)必须低于或处于波动上升支所能达到的最高点
  • 作用: 如果LCL太高,超过了波动上升支能达到的高度,那么即使有波动,空气也不会冷却到露点以下,云就不会形成。如果LCL太低,云可能在山坡上就形成(如地形云),而不是在背风坡的特定波峰位置形成典型的荚状云。

总结与强调“缺一不可”:

荚状云是上述所有条件完美协同的产物:

  • 地形提供了初始的抬升力。
  • 稳定层结是产生和维持有规律驻波的基础。
  • 水汽是形成云的物质。
  • 垂直风向确保抬升最有效。
  • 足够强且切变小的风速提供维持波动的能量和结构稳定性。
  • LCL位于波动范围内确保水汽能在波峰处凝结成云。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关键要素,典型的、光滑的、透镜状的荚状云就无法形成:

  • 没有山?→ 没有背风波。
  • 大气不稳定?→ 波动会被湍流打散,无法维持。
  • 没有水汽?→ 有波动也没云。
  • 风向平行山?→ 气流绕行,抬升弱,波动弱或不规则。
  • 风速太弱?→ 波动无法形成或维持。
  • 风速切变太大?→ 波动扭曲破坏。
  • LCL太高?→ 波峰处空气达不到露点,无云。

值得关注的点:

  • 高空急流: 有时荚状云的形成与高空急流有关,急流核心下方或附近强烈的风速及其产生的垂直运动可以激发或增强背风波。
  • 多层荚状云: 如果大气中存在多个稳定层和适宜的风速层,可能会形成多层、叠在一起的荚状云,像一摞盘子,非常壮观。
  • 无地形荚状云: 在极少数情况下,强烈的对流单体(如雷暴)产生的重力波,或者锋面系统产生的波动,也可能在远离山脉的地方形成类似荚状云的云,但这相对少见,且核心机制(稳定层结+波动+水汽)是类似的。

因此,当你看到荚状云时,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云,更是大气中地形、稳定性、风场和水汽分布之间精妙平衡与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每一个要素都不可或缺。它们常被视为天气系统稳定、风力强劲(尤其是高空风)和特定地形存在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