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历史记载的考证,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误解或混淆。 鹅在古代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主要不是作为传递信息的“信使”,而是作为警戒者、报警者或守卫者。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鹅的著名历史角色:警戒者(而非信使)
- 最著名的例子:古罗马的“圣鹅” (Sacred Geese of Juno)
- 事件背景: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围攻罗马城。罗马守军退守到卡皮托尔山。高卢人试图在夜间攀爬陡峭的悬崖进行偷袭。
- 鹅的作用: 卡皮托尔山上朱诺神庙里饲养的鹅,以其极其敏锐的听觉和领地意识,在高卢人攀爬时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叫声和扑打翅膀的声音。
- 结果: 鹅的警报声惊醒了罗马守军(据说当时狗都没叫)。罗马人成功击退了高卢人的夜袭,保住了最后的堡垒。
- 历史意义: 这个事件被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等人详细记载,成为罗马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传说。鹅因此被罗马人视为拯救城市的功臣和神圣的动物(朱诺的圣物)。
- 核心功能: 在这个经典案例中,鹅的作用是通过叫声和骚动来发出入侵警报,而不是携带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它是在原地履行警戒职责。
为何鹅不适合做信使?
- 飞行能力有限: 家鹅(由灰雁驯化而来)虽然保留了一定的飞行能力,但远不如鸽子(尤其是信鸽)那样擅长长途、定向、快速的飞行。它们体型较大,飞行距离和高度都受限。
- 缺乏归巢本能: 信鸽最核心的能力是强烈的“归巢本能”,能将信息从A地带回它认为是“家”的B地。鹅没有经过专门培育出这种用于通信的、可靠且强烈的归巢本能。
- 不易训练和携带: 鹅体型大、食量大、叫声响亮,训练和携带它们进行信息传递非常不便且效率低下,远不如小巧、安静、归巢能力强的鸽子。
- 目标明显: 一只携带信息的鹅在空中或地面都非常显眼,容易被拦截或射杀,保密性和成功率低。
可能产生混淆的原因:
- “警戒”与“传递”的模糊: 鹅的叫声确实“传递”了“有危险”这个信息给人类,但这是一种就地、实时的、被动的警报,与主动将具体内容(如信件、口信)从A点送到B点的“信使”功能有本质区别。人们可能将这种“传递警报”的功能笼统地理解为“信使”。
- 文学或民间故事的演绎: 在一些非历史的文学、寓言或民间故事中,可能会出现动物(包括鹅)被赋予拟人化能力传递信息的桥段。但这不能作为历史事实的依据。
- 与其他动物的混淆: 鸽子(信鸽)作为信使的历史悠久且证据确凿。可能有人将鸟类信使的概念泛化,错误地包含了鹅。
- “鹅毛笔”的联想: 鹅毛(翎)在中世纪至近代是重要的书写工具(鹅毛笔)。人们可能将“书写工具”与“信息传递者”产生联想,但这完全是两回事。
古代真正的信使:
- 信鸽: 这是最古老、最可靠、应用最广泛的动物信使,其历史可追溯至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并在战争、商业、外交中广泛使用,直到近代通讯技术出现。
- 人: 驿卒、信使、跑腿、传令兵是古代信息传递的主力。
- 马/驿站系统: 用于快速传递人员和重要文件(如中国、波斯、罗马的驿站系统)。
- 其他(较少见或特定情况): 如狗(短距离)、船(跨水域)、烽火/旗语/鼓声(视觉/听觉信号,非携带具体内容)等。
结论:
历史记载清晰地表明,鹅在古代(尤其是古罗马)因其警觉性高、叫声响亮而被广泛用作警戒动物和“活警报器”,在保卫家园、军营、粮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发出噪音来警告人类有入侵者或异常情况,这是一种就地报警功能。
然而,将鹅视为“常被当作信使”的说法,缺乏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并且与鹅的生理特性(飞行能力弱、无可靠归巢本能)和实际用途(警戒而非传递)相悖。 这很可能源于对“警报传递”功能的误解,或者与真正作为信使的鸽子混淆了。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鹅在古代是重要的警戒者和报警者,而非信使。 古代最著名、最高效的动物信使是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