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合肥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气象台如何预测天气?从数据收集到信息发布,全过程解析带你了解

气象台预测天气是一个融合尖端科技、海量数据、复杂算法和专家经验的系统性工程。从数据收集到最终信息发布,整个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全球数据收集(气象观测)

这是天气预报的基础。气象台本身并不直接产生所有数据,而是依赖一个覆盖全球、立体化的观测网络:

地面观测站:

  • 遍布全球陆地(城市、乡村、高山、沙漠等)和部分岛屿、海上平台。
  • 测量: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量、能见度、云量云状、日照时数、地表温度等。
  • 设备:百叶箱(温湿度计)、气压计、风向风速计(风杯/超声波)、雨量筒(翻斗式/称重式)、能见度仪、日照计等。
  • 自动气象站: 大部分站点是自动化的,定时(如每小时)或实时传输数据。

高空观测:

  • 探空气球: 每天在固定时间(世界时00Z和12Z,即北京时间8点和20点)在全球约1000个站点同时释放。携带无线电探空仪,在上升过程中测量不同高度层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数据通过无线电传回地面站。
  • 气象飞机: 部分商业飞机和科研飞机搭载气象传感器,在飞行航线上收集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湍流等数据,尤其在跨洋和偏远地区补充数据。
  • 下投式探空仪: 由飞机或特定火箭在目标区域上空投放,在下降过程中测量气象要素。

气象卫星:

  • 极轨卫星: 绕地球南北极飞行,高度较低(约800-1000公里),提供高分辨率图像,但覆盖同一区域频率较低(一天1-2次)。可观测云图、地表温度、海面温度、冰雪覆盖、大气温度垂直廓线、水汽含量等。
  • 静止卫星: 固定在地球赤道上空约36000公里处,持续观测地球约三分之一表面(如风云四号覆盖亚太地区),提供高频次(如每5-15分钟)的云图动画,监测台风、强对流等快速发展天气系统。同样可反演大气温湿廓线、水汽、风场(通过追踪云的运动)等。
  • 提供数据: 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水汽通道图像、定量反演产品(温度、湿度、臭氧、降水估计等)。

气象雷达:

  • 主要部署在陆地,探测半径约200-400公里。
  • 发射微波脉冲,接收被降水粒子(雨、雪、冰雹等)反射的回波。
  • 提供数据: 降水强度、降水类型(通过偏振雷达)、降水分布、风暴结构、移动方向和速度、风场信息(多普勒雷达)。

海洋观测:

  • 浮标: 固定浮标和漂流浮标,测量海面温度、气压、风速风向、海浪等。
  • 船舶: 自愿观测船报告气象数据。
  • 海洋卫星: 测量海面高度、海面温度、海面风场、海冰等。

其他来源: GPS信号穿过大气层时的延迟可反演大气水汽总量;闪电定位网络监测雷电活动;微波辐射计测量大气温湿廓线;风廓线雷达测量垂直风场等。

第二步:数据传输与质量控制
  • 全球通信系统: 世界气象组织建立了全球电信系统,确保所有观测数据能在极短时间内(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汇集到世界气象中心和各国国家气象中心。
  • 质量控制: 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检查数据是否在合理范围内、不同来源数据是否一致、剔除明显的错误或异常值。这一步保证了输入预报模型的数据尽可能准确可靠。
第三步:数据同化
  • 这是数值天气预报的核心预处理步骤。它不是简单地把数据堆砌起来。
  • 目标: 将来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点观测、面观测如卫星/雷达)的不规则、不均匀的观测数据,与数值模式当前的“背景场”(短期预报或分析场)融合在一起。
  • 过程: 利用复杂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如变分法、集合卡尔曼滤波),在考虑各种观测误差和模式背景场误差的前提下,找到一个最优的、物理上协调一致的大气三维状态(温度、气压、湿度、风场等)的估计值。
  • 结果: 产生一个尽可能接近真实大气当前状态的、完整的、全球覆盖的三维网格化数据集 —— “初始场”。这是数值模式启动的起点。
第四步:数值天气预报
  • 核心引擎: 超级计算机运行数值天气预报模型
  • 原理: 模型是基于描述大气运动的物理定律(流体力学方程、热力学方程、连续方程、状态方程、水汽方程等)建立的复杂数学方程组。
  • 运行:
  • 将经过数据同化得到的全球三维初始场输入模型。
  • 将全球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划分成细密的网格(水平分辨率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垂直分层几十层到上百层)。
  • 超级计算机在每一个网格点上,根据物理定律和初始条件,计算未来短时间内(如几分钟)大气状态的变化(温度、气压、风、湿度等如何变化)。
  • 将计算得到的新状态作为起点,继续计算下一个时间步长,如此循环迭代,一步步“模拟”出未来几天甚至几周的全球大气状态演变。
  • 关键点:
    • 模式多样性: 不同气象中心有不同的模式(如欧洲中心的ECMWF-IFS、美国的GFS、英国的UM、中国GRAPES等),算法、分辨率、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如云微物理、辐射传输、陆面过程)各有侧重。预报员会参考多个模式结果。
    • 集合预报: 由于初始场存在微小不确定性和模式本身的不完美,单一确定性预报可能不准确。集合预报通过有策略地扰动初始场或模式物理参数,运行几十次稍有不同的预报,生成一个预报结果的概率分布(如降水概率、温度范围),更能反映预报的不确定性,对极端天气预警尤为重要。
    • 计算需求: 这是世界上最耗计算资源的科学计算任务之一,需要强大的超级计算机。
第五步:预报员分析与订正(主观预报)
  • 人机结合: 数值模式输出的是“原始”预报产品(如气压场、风场、温度场、降水场等)。预报员(气象分析师)的工作至关重要:
  • 模式评估: 对比多个数值模式的最新预报结果,分析它们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评估模式对当前天气形势的把握程度,识别模式可能存在的系统偏差(如对某个区域降水总是预报偏多/偏少)。
  • 实况对比: 密切关注最新的实况观测(雷达、卫星、地面站),判断模式预报的初始演变是否准确。
  • 经验与知识: 运用气象学理论知识、对本地天气气候特点的深刻理解(如地形影响、海陆风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历史相似天气过程的经验。
  • 订正与解释: 基于以上分析,对数值模式的原始输出进行人工订正和精细化解释。例如:
    • 修正模式对局部地区降水强度或落区的偏差。
    • 判断模式未充分反映的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
    • 识别强对流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模式分辨率可能不够)。
    • 将模式输出的物理量场转化为公众和行业用户关心的具体天气要素(晴/雨/雪、最高/最低温度、风力等级、能见度等)。
  • 制作预报产品: 制作不同时效(短时0-12小时、短期1-3天、中期4-10天)、不同区域(全国、省、市、县)、不同用户的预报产品(文字、图表、网格预报)。
第六步:天气预警发布
  • 针对灾害性天气: 当预报员判断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达到预警标准的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道路结冰等)时。
  • 分级预警: 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发布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如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代表严重性递增)。
  • 快速响应: 预警信息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官方渠道发布。
第七步:信息发布与服务
  • 多渠道发布:
    • 官方平台: 气象局官方网站、官方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 大众媒体: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广播电台、报纸。
    • 应急体系: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接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滚动条、电子显示屏等)。
    • 行业用户: 通过专线、数据接口、服务平台为航空、航海、农业、水利、能源、交通、保险等行业提供定制化的专业气象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服务。
    • 新媒体: 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推送。
  • 产品形式: 文字预报、天气图、卫星云图、雷达图、预报视频、网格化预报产品(提供任一地理位置的具体预报)、指数预报(如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等。
总结与关键点
  • 数据是基础: 全球、立体、高频次、多类型的观测数据是预报的起点。
  • 同化是关键: 将碎片化数据融合成高质量初始场是数值预报成功的前提。
  • 模式是核心: 超级计算机运行物理数学模型进行未来推演。
  • 预报员是灵魂: 经验丰富的预报员对模式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订正和解释,将“机器语言”转化为准确、可用的预报结论,尤其在灾害性天气预报中起决定性作用。
  • 集合显概率: 集合预报提供了预报不确定性的重要信息。
  • 预警保安全: 对灾害性天气及时发布预警是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
  • 服务多样化: 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快速、精准地传递给公众、政府和行业用户。

天气预报本质上是“初值问题”和“模式物理”的结合。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同化方法的优化、模式分辨率的提高和物理过程的完善,以及计算能力的飞跃,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都在不断提升,尤其是3-7天的中期预报。然而,大气系统具有混沌性,小误差会随着时间放大,超长时效(如10天以上)的确定性预报目前仍存在较大挑战,集合预报是主要的应对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