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basis chinensis, 又称华艳蟌、华艳色蟌)作为豆娘家族(束翅亚目)中非常美丽且具有代表性的成员,其日常作息确实体现了典型的豆娘活动规律,深深受到环境温度和光照的支配。我们可以将其“时间规律”总结如下:
核心规律:晨型活动者,午间休息,傍晚归巢
清晨 (日出后几小时 - 上午):活跃高峰期
- 体温调节: 作为变温动物,清晨气温较低。华艳色蟌需要阳光来提高体温以达到活跃状态。它们会飞到阳光充足的区域(如溪流边的岩石、树叶、开阔地)晒太阳。
- 翅膀干燥: 晨露或夜间潮湿可能使翅膀沉重。晒太阳有助于快速干燥翅膀,恢复飞行能力。
- 捕食活动: 体温升高后,它们开始积极觅食。主要以小型飞行昆虫(蚊、蚋、蠓等)为食。清晨也是许多猎物活跃的时间。
- 求偶与交配: 这是华艳色蟌一天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雄性在体温适宜后,会飞到特定的领地(通常是溪流上方阳光充足、视野开阔的突出枝条或岩石附近)。它们进行标志性的求偶展示:雄虫会缓慢地、有节奏地上下扇动翅膀,充分展示其前翅闪耀的金属绿/蓝光泽(这是该物种最显著的特征),以此吸引雌虫注意并宣示领地。雌虫若被吸引,会靠近并接受交配。这个过程在晨光下尤为壮观。
- 产卵: 交配后,雌虫通常会寻找合适的产卵地点(通常是溪流中浸没或半浸没的植物茎、叶、木头)。产卵行为也可能在早晨进行,尤其是在水温适宜的时候。雌虫会将卵产在水下的植物组织内。
中午 (高温时段):休息与避暑
- 躲避高温: 当正午阳光强烈、气温飙升时,华艳色蟌(和其他大多数豆娘一样)会停止大部分活动。高温会导致它们脱水、过热,能量消耗过大。
- 寻找荫蔽: 它们会飞到溪流边的密林、灌木丛、高大的草丛或岩石背阴处等阴凉、湿润的地方栖息。它们通常停栖在叶背或枝条下,身体姿态可能变得比较“放松”或紧贴支撑物,减少暴露面积。
- 减少活动: 此时捕食、求偶等行为显著减少,主要以休息和保存能量为主。
下午至傍晚 (气温回落):次活跃期
- 恢复活动: 随着太阳西斜,气温开始下降,华艳色蟌可能会从荫蔽处出来,再次进行一些活动。
- 补充觅食: 可能会进行一些捕食,补充能量。
- 寻找栖息点: 傍晚时分是它们为过夜做准备的关键时间。 它们会开始寻找安全的夜栖场所。
夜间:完全休息
- 固定栖息: 天黑后,华艳色蟌会完全停止飞行活动。它们选择特定的地点(通常是溪流附近植被中相对牢固、隐蔽的位置,如草茎、细枝、灌木叶背)停栖过夜。
- “睡眠”状态: 它们会保持静止不动,翅膀通常合拢在背上,触角可能前伸或下垂,进入一种类似休息或“睡眠”的状态,以最低能耗度过夜晚。此时它们对惊扰反应迟钝。
总结华艳色蟌的“豆娘世界时间规律”:
- “闻鸡起舞”: 依赖晨光启动,体温调节是清晨活动的首要驱动力。
- “晨光舞者”: 求偶展示这一最精彩的行为几乎只在晨间上演,是雄性争夺配偶的核心策略。
- “午间隐士”: 对高温敏感,主动避暑是生存智慧。
- “暮归者”: 傍晚的核心任务是寻找安全的夜宿地,而非高强度活动。
- “夜伏昼出”: 完全遵循日行性节律,夜间是绝对的休息时间。
为什么是这种规律?
这种作息是豆娘(包括华艳色蟌)对环境(尤其是温度和光照)长期适应的结果:
变温生理限制: 体温依赖环境,决定了它们只能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高效活动。
能量效率: 在温度适宜、猎物活跃的晨间活动效率最高。
视觉依赖: 豆娘主要依靠视觉捕食、求偶和导航,充足的光照是必要条件。
躲避天敌: 晨昏活动可能避开了一些主要在白天或夜间活跃的捕食者。
繁殖优化: 晨间是求偶和产卵的黄金时间,光线好,温度适宜,成功率可能更高。
因此,观察华艳色蟌的最佳时间就是在晴朗的早晨,尤其是日出后1-3小时,到它们栖息地(清澈的溪流边)寻找那些在阳光下展示着炫目金属翅膀的雄性,以及忙碌的雌性。中午和夜晚,它们则巧妙地“消失”在环境背景中,遵循着豆娘世界里的时间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