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梧州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茼蒿背后的历史:古代文人笔下的茼蒿,承载着怎样的生活情怀?

茼蒿(又称蓬蒿、蒿菜)这种看似普通的蔬菜,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确实承载着丰富的生活情怀与文化意蕴。它不仅是餐桌上的清蔬,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折射出文人雅士的隐逸之趣、清贫之志、自然之思以及对生活本真的珍视。其背后的历史情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一、山野之味,隐逸之思

茼蒿常生于山野田埂,自带一股清苦野香。这种天然去雕琢的气质,与文人追求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隐逸理想高度契合。

  • 陆游的“人间迹可逃”: 南宋诗人陆游在《初归杂咏》中写道:“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 园中亲手剪下的茼蒿,成为他构筑精神家园的象征。剪茼蒿这一寻常农事,被他赋予了逃离俗世纷扰、寻求心灵宁静的深刻意义。茼蒿在这里,是田园生活的具体化身,是精神自由的载体。
  • “咬得菜根”的象征: 古人常言“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常被归于《菜根谭》精神)。茼蒿作为“菜根”的一种,其清苦之味,象征着甘于清贫、耐得寂寞、磨砺心志的生活态度。能安于享用茼蒿这样简单朴素的滋味,意味着具备了在困境中坚守、在淡泊中奋进的品格。
二、清贫之友,简朴之志

在物资匮乏或生活困顿之时,茼蒿因其易生、易得,成为维系生计的重要蔬菜。文人在书写清贫生活时,茼蒿常作为主角出现。

  • 苏轼的“风霜甑中”: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生活清苦。他在海南时,物质极度匮乏,曾写下“渐喜风霜近甑中”的诗句(《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虽然此句并非特指茼蒿,但“甑”(古代蒸饭的瓦器)中蒸煮的,正是包括茼蒿在内的各种野菜蔬食。风霜侵袭下的茼蒿等野菜,成了他直面困境、安贫乐道的物质依托和精神慰藉。茼蒿代表了在最艰难时刻依然能维持生命尊严的简朴食物。
  • 陆游的“瓦盆麦饭”: 陆游在《野饭》中描绘:“瓦盆麦饭伴邻翁,黄菌青蔬放箸空。” 虽然“青蔬”泛指,但茼蒿作为春季常见的时令蔬菜,极有可能是其中一员。与邻翁共享瓦盆麦饭、清蔬野菌的场景,充满了乡野情趣和安于清贫的自足感。茼蒿是这种简朴、真挚、充满人情味生活的见证者。
三、春盘之珍,时令之韵

茼蒿是典型的春季蔬菜,其鲜嫩翠绿与勃勃生机,使其成为古人感知春天、享受时令的重要载体。

  • “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延伸: 辛弃疾名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代人赋》),虽写荠菜,但同样适用于茼蒿。它们都是溪头田畔报春的使者。文人欣赏茼蒿,不仅在于其味,更在于它承载的春天气息和自然节律。品尝鲜嫩的茼蒿,就是在品味春天本身。
  • “春盘”的点缀: 古代立春有食“春盘”的习俗,将时令蔬菜、果品、饼饵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虽然“生菜”可能泛指,但鲜嫩的茼蒿以其独特的清香和翠色,极有可能成为“春盘”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四、本草之识,养生之悟

茼蒿在古代也被视为有药用价值的蔬菜。

  • 《本草纲目》的记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茼蒿:“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 这种对茼蒿药用价值的认识,也影响了文人对它的态度。食用茼蒿,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顺应自然、调理身心的养生之道。这体现了古人“医食同源”的生活智慧。
  • 《救荒本草》的救急: 明代朱橚的《救荒本草》将茼蒿(蒿菜)列入其中,详细描述其形态、食用方法。这凸显了茼蒿在困难时期作为“救命菜”的重要角色。这种历史背景,也为文人笔下的茼蒿增添了一份坚韧、实用和与民生疾苦相连的底色。
五、烟火之趣,生活本真

文人并非总是不食人间烟火。书写日常饮食,包括烹饪茼蒿,本身就是对真实生活的热爱和对平凡之美的发现。

  • 烹饪之乐: 陆游在《蔬食戏书》中写道:“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贵珍讵敢杂常馔,桂炊薏米圆比珠。还吴此味那复有,日饭脱粟焚枯鱼。” 虽然此诗未直接写茼蒿,但其对普通食材(韭黄、猪肉、薏米、粟米、鱼)的细致描绘和由衷赞美,体现了他对日常饮食的浓厚兴趣和品味能力。将茼蒿这样普通的蔬菜做出美味,同样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乐趣。
  •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的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道出了文人雅士对生活真味的领悟。一碗清淡的茼蒿汤羹,其滋味或许不如山珍海味浓烈,但它所代表的简单、纯净、平和的生活状态,正是“清欢”的绝佳诠释。茼蒿之味,即是“清欢”之味。
结语:平凡蔬菜中的诗意栖居

茼蒿在古代文人笔下,绝非仅仅是盘中餐。它承载着:

  • 隐逸山林的向往(陆游的“人间迹可逃”)
  • 安贫乐道的坚守(苏轼的风霜甑中、陆游的瓦盆麦饭)
  • 感知自然的敏锐(春盘时令、溪头春意)
  • 养生惜命的智慧(本草记载、救荒之用)
  • 品味生活的本真(烹饪之趣、清欢之味)

它从一种普通的田间蔬菜,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文人对简朴、自然、真实、有尊严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在咀嚼茼蒿的清香微苦时,文人们品味的不仅是时令的馈赠,更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理解与珍视。茼蒿的历史,就是一部融入中国文人生活美学和处世哲学的微观史,在平凡中见深远,在烟火气中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