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从“土肉”到“无目无口”
- 最早的记载与“土肉”之名: 三国时期吴国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中,将海参称为“土肉”,描述其“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这个名称非常形象地抓住了海参的外形特征(像一块肉)和其栖息环境(常埋于海底泥沙中)。其中“无口目”的观察虽不准确(海参有口和触手,但不易察觉),却反映了初次观察的粗浅印象。
- “无骨无甲”的异类: 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明确提到“海参,辽东海滨有之,一名海男子……其状如男子势然,淡菜之对也”。这里不仅点出了其产地(辽东),还将其与淡菜(贻贝)相对比。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海参与众不同的特性:“足在腹下,无目无口,无骨无甲”。在古人眼中,海中生物大多有壳(贝类、甲壳类)或有骨(鱼类),而海参这种“无骨无甲”的软体生物显得非常奇特,甚至被归为“虫豸”一类(如郝懿行《记海错》)。
- “无口无目,有皮无肉”: 清代郝懿行在《记海错》中专设“海参”条,描述更细致但也更显困惑:“海参,无口无目,有皮无肉,形类球,大者如小儿臂,小者如指。皮外多刺,如猬毛。” 他注意到海参体表的疣足(刺),但“无口无目”的误解依然存在,“有皮无肉”则反映了对其内部结构的不解(海参体壁厚实,内有肌肉束)。
神奇特性与误解:
- “应月而肥瘦”与“化人”传说: 古人观察到海参在夏季会进入夏眠(潜沙),身体收缩变硬,难以发现。这种习性被附会为神奇的能力。明代《五杂俎》记载:“相传能(与)人梦,(或云)能化人形。” 更普遍流传的是“海参应月而生,月望则肥,月晦则瘠”的说法(见于清代多部笔记)。这显然是将海参的生理周期(如夏眠、繁殖)与月相变化进行了浪漫而错误的联想。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也提到“海参得名亦以能温补故也,或曰能化人形”,可见“化人”的传说流传甚广。
- “性温补”的认知: 虽然对形态有误解,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海参的滋补价值。《五杂俎》明确指出:“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这是关于海参名称由来的最普遍记载之一,认为其滋补功效堪比人参,故得名。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更是详细收录了海参的药用价值,认为其能“补肾益精,壮阳疗痿”。
药用价值的推崇与神秘化:
- “海中人参”的地位确立: 随着认识加深,海参的滋补价值被广泛认可,并被冠以“海人参”、“土肉(此时已非单纯指形态)”等美称,正式跻身高档滋补品行列。清代饮食著作和医书中,海参常被列为补品。
- “解蛊毒”的传说: 一些古籍(如《闽小记》)记载了海参能“解蛊毒”的说法。这可能源于其粘滑的体表或某些成分带来的联想,也可能与闽粤地区对海产解毒功效的普遍认知有关,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珍馐美味与“海八珍”地位:
- 从“贱物”到珍品: 在明代以前,海参并未受到广泛重视。明代《五杂俎》提到“昔人以(淡菜)为海错之最下者,然亦可饱贫民。” 海参最初可能也类似。但随着对其滋补价值的认知和烹饪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干制技术的成熟和发制方法的掌握),海参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地位急剧上升。
- “海八珍”之首: 清代宫廷和上层社会对海参推崇备至,将其列为“海八珍”(通常指海参、鱼翅、鲍鱼、鱼肚、干贝、鱼唇、鱼子、燕窝)之首,成为高级宴席上不可或缺的食材。乾隆皇帝就非常喜爱海参,进一步推高了其地位和需求。
总结古人的有趣认知:
- 外形奇特: 被描述为“土肉”、“海男子”,无骨无甲、无口无目(误解),有皮多刺。
- 习性神秘: 附会出“应月而肥瘦”、“能化人形”、“与人梦”等充满想象力的传说。
- 价值珍贵: 认识到其卓越的滋补功效,尊为“海中人参”,并赋予其“解蛊毒”等神秘力量。
- 地位跃升: 从最初的“贱物”或普通海产,凭借其独特的滋补价值和烹饪潜力,在明清时期跃升为顶级海味“海八珍”之首。
这些记载生动地反映了古人在探索自然过程中的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食物药用价值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认知的局限性和时代特色。现代科学早已解开了海参的生物学奥秘,但古人对海参的这些充满趣味和神秘色彩的描述,依然是饮食文化史和海洋认知史上宝贵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