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绍兴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鸡血藤:名字奇特的豆科藤本,其形态特征与分布区域全解析

鸡血藤这个名字确实非常奇特且引人注目,它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植物最显著的特征。下面是对鸡血藤(通常指豆科崖豆藤属的多个种,特别是密花豆)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区域的全面解析:

名字由来:“鸡血”的奥秘
  • 核心特征: 当砍断或割伤鸡血藤的木质藤茎时,断面会流出鲜红色或红棕色的汁液(树脂或汁液),颜色酷似新鲜的鸡血,干燥后变为暗红色或深褐色。这是它得名“鸡血藤”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原因。
  • 象征意义: 这种鲜红的汁液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活血”、“补血”的象征意义,这也与其在中药中的主要功效(活血补血、舒筋活络)相呼应。
分类地位
  • 科: 豆科
  • 属: 通常指崖豆藤属中的几个种,其中密花豆被认为是中药“鸡血藤”的主流正品来源之一。其他如香花崖豆藤、网络崖豆藤等也常被不同地区作为鸡血藤使用或混称。
  • 类型: 大型木质藤本植物。
形态特征详解

茎(藤):

  • 形态: 粗壮、木质化、常呈圆柱形或略扁,表面粗糙,常具有明显的纵沟或纵棱。
  • 颜色: 老茎表皮灰褐色至深褐色,幼枝常呈绿色或带褐色。
  • 核心特征(汁液): 砍断后木质部导管或韧皮部会渗出大量鲜红色或红棕色汁液,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断面可见红褐色或深褐色的环纹(树脂或汁液通道)。
  • 缠绕方式: 依靠茎本身缠绕其他树木或支撑物向上生长。

叶:

  • 类型: 奇数羽状复叶(即总叶柄顶端有1片小叶)。
  • 小叶: 通常有3-9片(常见5-7片),对生于叶轴上。
  • 小叶形状: 卵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大小不等,长可达十几厘米。
  • 小叶特征: 叶片革质或厚纸质,顶端渐尖或钝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叶面通常深绿色,有光泽或无毛;叶背颜色较浅,常被短柔毛或仅沿叶脉有毛。叶脉清晰,侧脉明显。

花:

  • 花序: 大型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花梗、花萼常被褐色短柔毛。
  • 花型: 蝶形花冠(豆科典型特征),花较小。
  • 花色: 通常是紫色、紫红色或玫瑰红色,有时偏白。花瓣5片(旗瓣、翼瓣、龙骨瓣各具特色)。
  • 花期: 多在夏季(6-8月)。

果实:

  • 类型: 荚果(豆科典型特征)。
  • 形状: 长条形、扁平,类似刀豆或扁豆的形状,但通常更长更窄。
  • 特征: 果皮木质化或革质,坚硬。表面常被褐色短绒毛或粗糙。成熟时沿腹缝线(豆荚接缝处)开裂。
  • 种子: 内含数粒种子,种子形状多为长圆形或肾形,颜色深褐色或黑色,有光泽。
  • 果期: 多在秋季(9-11月)。

根: 主根发达,深入土层,侧根相对较少。

分布区域详解

鸡血藤(主要指密花豆等崖豆藤属相关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偏爱温暖湿润的山地环境:

中国:

  • 核心分布区: 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这些省份是鸡血藤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大的地区。
  • 常见分布区: 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台湾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 具体生境: 常见于海拔300-1500米(甚至更高)的山地、山谷、溪边、山坡的疏林、灌丛中,或缠绕在阔叶林的乔木上。喜欢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的环境。

东南亚:

  • 越南、老挝、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 等国家也有分布,尤其是在山地森林中。
总结关键点
  • 名字奇特来源: 砍断藤茎后流出鲜红色汁液,状如鸡血。
  • 科属: 豆科,崖豆藤属(如密花豆)。
  • 形态核心:
    • 粗壮木质藤本,茎有纵沟,断面流红汁。
    • 奇数羽状复叶(3-9小叶),小叶革质。
    • 大型圆锥花序,蝶形花,紫色/紫红色。
    • 长条形扁平荚果,木质化,被毛。
  • 分布核心: 中国南方(滇、桂、粤、琼、闽为主)及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灌丛、溪边。

鸡血藤因其独特的“流血”现象、重要的药用价值(尤其传统中医用于活血补血、舒筋通络)以及作为大型藤本植物的观赏性(壮观的花序)而备受关注。了解其形态和分布有助于识别、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