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鄢陵县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长相奇特的水滴鱼,从被发现到被关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水滴鱼(Blobfish,学名 Psychrolutes marcidus)从在深海中被偶然发现到成为全球知名的“世界最丑动物”代表,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意外爆红的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和时代特色:

偶然发现与科学记录 (约20世纪90年代 - 2000年代初):

  • 水滴鱼生活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附近600-1200米的深海区域。
  • 它们并非通过主动的深海科考被发现,而是作为深海拖网渔业的副渔获物被偶然捕捞上来的。深海拖网渔船在捕捞目标物种(如龙虾、螃蟹)时,会意外地将水滴鱼连同其他深海生物一起拖上水面。
  • 科学家们最初接触到的是这些被拖网带上来的、已经死亡的标本。由于深海环境的巨大压力变化(从高压到常压),水滴鱼的身体结构(主要由密度略低于水的凝胶状物质构成)无法维持其在水下的形态,会迅速“融化”成一滩软塌塌、不成形的胶状物,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丑”样子。
  • 科学家们基于这些标本对其进行了分类学描述和研究,了解了其深海栖息环境和生物学特性。但在这一阶段,它只是众多深海奇特生物中的一种,主要在科学文献和海洋生物爱好者的小圈子里被知晓,公众几乎无人知晓

意外“选丑”与全球爆红 (2003年 - 2013年):

  • 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 英国丑陋动物保护协会发起了一项旨在提高公众对长相奇特但濒危物种关注度的在线投票活动——“世界最丑动物”。水滴鱼的照片(主要是其被捞出水面后变形的样子)被提名并参与评选。
  • 2013年,水滴鱼“夺冠”: 经过多年的拉票和传播,在2013年,水滴鱼最终在这场非正式的投票中胜出,被冠以“世界最丑动物”的称号。这个标签极具传播力,瞬间引爆了全球媒体和社交网络。
  • 病毒式传播: “世界最丑动物”的称号,加上其独特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的外形照片,使其成为完美的网络迷因。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如Facebook, Twitter, Reddit)、论坛、博客都在疯狂转载和讨论它。它的形象被制作成表情包、恶搞图片、玩偶、T恤图案等,迅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符号

成为“丑萌”代表与环保象征:

  • “丑”的重新定义: 在爆红的过程中,公众对水滴鱼的看法逐渐从单纯的“丑”演变为一种“丑萌”或“可怜兮兮”的奇特魅力。它那副仿佛被生活压垮、生无可恋的表情,意外地引发了人们的同情和喜爱。
  • 深海生态的代言人: 丑陋动物保护协会发起投票的初衷得到了实现。水滴鱼的爆红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深海生物多样性和深海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关注。它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象征,提醒人们:
    • 深海并非一片荒芜,而是充满了奇特而脆弱的生命。
    • 深海拖网捕捞等人类活动对深海生态系统(包括水滴鱼)造成了巨大威胁(水滴鱼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主要威胁就是副渔获物)。
    •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漂亮”的明星物种,也同样关乎那些“长相奇特”甚至“丑陋”的物种。
  • 环保宣传的利器: 环保组织(尤其是关注海洋保护的)开始大量使用水滴鱼的形象进行宣传,利用其知名度和“丑萌”特质吸引公众眼球,呼吁保护深海栖息地、规范渔业活动。

总结其经历的过程:

深海隐士: 在极端高压的深海中,以凝胶状身体适应环境,默默无闻地生活。 渔网中的意外访客: 被深海拖网意外捕获,成为科学研究的标本,形态因压力剧变而“融化”。 科学记录: 被科学家分类描述,但仅限于学术和爱好者小圈子。 “选丑”契机: 被环保组织提名参与“世界最丑动物”投票,作为宣传濒危物种的“工具”。 “丑冠”加冕与网络狂欢: 赢得“世界最丑动物”称号,引发全球媒体和社交网络的病毒式传播,成为流行文化符号。 “丑萌”代言与环保象征: 公众情感从“丑”转向“丑萌/同情”,其形象被广泛用于呼吁关注深海生态保护、反对破坏性捕捞。

关键驱动因素:

  • 视觉冲击力: 其被捞出水面后的形态极具戏剧性和视觉独特性。
  • 网络迷因文化: “世界最丑动物”的标签和其形象完美契合了网络传播对猎奇、反差和话题性的需求。
  • 环保组织的巧妙运用: 丑陋动物保护协会成功地将一个冷门物种的“丑”转化为吸引公众关注环保议题的“钩子”。
  • 公众对奇特生物的好奇与同情: 满足了人类对未知世界(深海)的好奇,并激发了对其“悲惨遭遇”的同情心。

因此,水滴鱼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案例。从深海中被偶然拖上来的副渔获物,借助一场旨在提高环保意识的网络投票和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量,意外地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网红”和深海生态保护的标志性符号。它的历程深刻地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环保宣传策略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