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长兴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了解鳕鱼的生长周期:从鱼卵到成鱼,它们经历了哪些关键阶段

鳕鱼(尤其是大西洋鳕 Gadus morhua)的生长周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微小的鱼卵到庞大的成鱼,它们经历了多个形态和生态位显著变化的关键阶段。这个周期受水温、食物供应、捕食压力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以下是鳕鱼从鱼卵到成鱼的关键生长阶段:

鱼卵阶段

  • 形态: 受精卵非常小,直径约1.0-1.8毫米,呈球形,透明或略带黄色,内含一个油球帮助浮力。
  • 环境: 通常在春季(2月-4月,取决于纬度)产卵于开放海域的中上层水域(离岸较远,水深50-200米或更深)。卵具有浮性,随洋流漂散。产卵场水温通常在4-6°C左右。
  • 关键过程: 胚胎在卵内发育。这个阶段死亡率极高,是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时期之一。卵会被浮游生物、小鱼和其他滤食性动物大量捕食。水温直接影响发育速度。
  • 时长: 孵化时间取决于水温。在典型的产卵水温(4-6°C)下,大约需要14-21天孵化。水温越高,孵化越快(如在8°C下约10-12天)。

仔鱼阶段

  • 形态: 刚孵化时称为“前仔鱼期”,非常小(约3-4毫米长),身体透明,缺乏色素,眼睛很大但无功能,嘴巴未完全形成,卵黄囊是其主要的营养来源。随着卵黄囊吸收,进入“后仔鱼期”,开始形成嘴巴、肠道和鳍褶,并出现色素点。
  • 环境: 仍在浮游生物群落中随波逐流,主要生活在表层水域(透光层)。
  • 关键过程:
    • 卵黄囊吸收: 这是最初的营养来源,持续几天到一周左右。
    • 开口摄食: 卵黄囊耗尽后,仔鱼必须成功地从被动摄食卵黄转变为主动捕食浮游生物(主要是桡足类幼体和卵)。这是第二个关键死亡率高峰。如果仔鱼未能及时找到足够大小和数量的合适猎物,就会饿死。这个阶段被称为“临界期”。
    • 浮游生活: 完全依赖浮游生物作为食物来源,自身也是其他浮游动物和小鱼的主要猎物。
  • 时长: 仔鱼期持续约1-2个月(直到体长达到约15-25毫米)。

稚鱼阶段

  • 形态: 身体开始变得不那么透明,出现更多色素沉着(背部常有斑点),鳍开始分化(背鳍、臀鳍、尾鳍等逐渐成形),鳞片开始发育。身体比例逐渐变得更像小鱼。鳔(帮助控制浮力)发育。
  • 环境: 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垂直迁移行为(昼夜活动),但总体上仍主要属于浮游生物群落。随着生长,它们可能开始向近岸水域移动。
  • 关键过程:
    • 食性转变: 仍然是浮游动物食性,但捕食能力增强,可以吃更大的桡足类和其他浮游动物。
    • 生长加速: 如果食物充足,生长速度会加快。
    • 持续的高死亡率: 虽然比仔鱼期稍低,但被捕食和饥饿的风险仍然很高。
  • 时长: 稚鱼期持续约1-3个月(体长达到约25-50毫米)。

幼鱼阶段

  • 形态: 外形已非常接近成鱼,具有所有成鱼的鳍(背鳍3个,臀鳍2个),鳞片覆盖全身,特征性的“鳕鱼”外形(下巴触须明显,身体延长,侧线清晰)。体型显著增大。
  • 环境: 发生重要的生态位转变
    • 从浮游到底栖: 幼鱼(通常在体长达到5-10厘米左右时)开始从开放水域的浮游生活向海底迁移。它们会寻找结构复杂的栖息地,如岩石、海藻(特别是海带林)、海绵、沉船或贝类养殖场等,这些地方提供庇护所躲避捕食者。
    • 从近海到近岸: 许多种群会迁移到更浅的沿海水域(如峡湾、海湾、大陆架浅水区)作为“托儿所”栖息地。
  • 关键过程:
    • 食性转变: 从主要吃浮游动物转变为底栖食性。食物包括小型底栖甲壳类(片脚类、等足类、虾、蟹幼体)、蠕虫、软体动物、小鱼(包括其他鳕鱼幼鱼)等。成为活跃的捕食者。
    • 建立领地/庇护所: 学习利用海底环境躲避捕食者(如大型鱼类、海鸟、海豹)。
    • 生长: 在食物丰富的栖息地,生长速度可以很快。
    • 死亡率: 虽然比早期阶段低,但捕食(尤其是来自大型鱼类和海豹)仍然是主要威胁。人类捕捞(如底拖网)也可能开始影响较大幼鱼。
  • 时长: 幼鱼期较长,通常指从结束浮游生活(约3-6月龄)到性成熟前的阶段,可能持续1-4年(体长可达20-50厘米或更大,具体取决于种群和生长速度)。

亚成鱼阶段

  • 形态: 体型继续增大,外观与成鱼几乎无异,但尚未达到性成熟。
  • 环境: 可能继续在近岸幼鱼栖息地生活,也可能开始向更深的近海或离岸成鱼栖息地迁移。活动范围扩大。
  • 关键过程:
    • 持续生长: 为达到性成熟积累能量和体型。
    • 食性: 完全底栖食性,食物范围更广,包括更大的鱼类(鲱鱼、毛鳞鱼、玉筋鱼、其他鳕鱼)、大型甲壳类、头足类等。
    • 为繁殖做准备: 生殖腺开始发育。
  • 时长: 从幼鱼末期到初次性成熟,通常持续1-3年(整个幼鱼+亚成鱼期总时长约2-7年达到初次成熟)。

成鱼阶段

  • 形态: 达到性成熟,具备繁殖能力。体型可变得非常大(大西洋鳕最大记录可达2米长,100公斤以上,但常见商业捕捞个体在50-100厘米)。
  • 环境: 主要在底栖环境生活,但也会进行大范围的洄游:
    • 摄食洄游: 在夏季迁移到更浅、食物丰富的海域(如大陆架浅滩)摄食育肥。
    • 产卵洄游: 在冬季或早春,迁移到特定的离岸深水产卵场(通常是它们出生的地方或附近)。
  • 关键过程:
    • 繁殖: 成鱼每年在产卵场聚集产卵。雌鱼产卵量巨大(数百万颗),雄鱼同时释放精子。受精过程在开放水域进行。产卵后亲鱼通常存活下来(多次繁殖)。
    • 顶级捕食者: 在生态系统中占据较高营养级,是重要的捕食者。
    • 持续生长: 即使达到性成熟后,鳕鱼仍会继续生长(虽然速度可能放缓)。
  • 时长: 鳕鱼是长寿鱼类。大西洋鳕寿命可达20年以上(有些种群如北极鳕可能超过25年)。它们一生中可以多次繁殖。人类捕捞是成鱼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总结关键点:

  • 高死亡率起点: 卵和仔鱼期是死亡率最高的阶段(>99%),是种群数量波动的关键。
  • 两次关键转变:
  • 仔鱼开口摄食: 从内源性营养(卵黄)到外源性营养(浮游生物)的转变,是早期存活的瓶颈。
  • 幼鱼底栖转变: 从浮游生活到底栖生活的转变,涉及栖息地、行为和食性的根本改变,对后续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
  • 漫长的幼年期: 从卵到性成熟需要数年时间(通常2-8年,因种群和环境而异),这使得鳕鱼种群对过度捕捞特别脆弱(恢复缓慢)。
  • 长寿与多次繁殖: 成鱼寿命长且可多次产卵,有利于种群延续。
  • 环境依赖性: 水温、浮游生物丰度(影响仔鱼存活)、幼鱼栖息地质量(影响幼鱼存活和生长)、捕食压力以及最重要的渔业捕捞压力,都深刻影响着整个生长周期和种群动态。

了解这些阶段对于鳕鱼的资源管理和保护至关重要,特别是保护产卵场、关键育幼场和控制捕捞强度。

鳕鱼生长周期关键阶段简表

阶段 形态特征 生活环境 关键过程/转变 时长 主要威胁/死亡率因素 鱼卵 微小(1-1.8mm),球形,透明带油球,浮性 离岸深水(50-200m+),中上层,随流漂浮 胚胎发育14-21天 (4-6°C) 极高死亡率:浮游生物滤食、捕食 仔鱼 极小(3-4mm),透明,大眼(初无功能),卵黄囊 -> 后吸收,开口,鳍褶,色素点 表层水域,浮游生物群落 1. 卵黄囊吸收
2. 开口摄食(临界期):主动捕食浮游动物(桡足类) 约 1-2个月 极高死亡率:捕食、饥饿(临界期) 稚鱼 色素沉着增加,鳍开始分化,鳞片发育,鳔发育,比例更像鱼 浮游生物群落,可能开始向近岸移动 浮游动物食性(捕食能力增强),生长加速 约 1-3个月 高死亡率:捕食、饥饿 幼鱼 外形似成鱼,鳍完整,鳞片覆盖,触须明显,体型增大(5-10cm+) 重要转变:
从浮游到底栖
从近海到近岸
迁移至有结构的“托儿所”栖息地(海藻林、岩石、沉船等) 1. 生态位转变:底栖生活
2. 食性转变:底栖动物食性(小型甲壳类、蠕虫等)
利用结构躲避捕食者 1-4年 (幼鱼期) 捕食(鱼类、海豹)、栖息地丧失、底拖网 亚成鱼 体型增大(20-50cm+),外观近成鱼 近岸或开始向成鱼栖息地(近海/离岸)迁移 完全底栖食性(鱼、甲壳类等),持续生长,生殖腺发育(为繁殖准备) 1-3年 捕食、捕捞 成鱼 性成熟,体型大(常见50-100cm+,最大>2m) 底栖 + 洄游
夏季:浅水育肥场
冬季/早春:深水产卵场 繁殖:洄游至产卵场,大量产卵(多次繁殖)
顶级捕食者
持续生长 可达20年以上 捕捞(最主要)、捕食(海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