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鸣叫与聆听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领域,尤其是在蟋蟀和蝉这些著名的“歌唱家”身上。它们各自发展出了独特且高度特化的发声和听觉器官。下面详细解释一下:
一、 发声机制:如何“唱歌”
蟋蟀(包括蛐蛐、油葫芦等):摩擦发声
- 核心结构: 它们主要依靠翅膀进行摩擦发声。
- 发声原理:
- 音锉: 在蟋蟀的右前翅基部内侧边缘,有一条坚硬、锯齿状的突起结构,称为音锉。
- 刮器: 在蟋蟀的左前翅下侧边缘,有一个坚硬的、边缘锋利的结构,称为刮器。
- 摩擦过程: 当蟋蟀鸣叫时,它会抬起翅膀,然后快速地将左右前翅互相摩擦。具体来说,是左前翅的刮器划过右前翅的音锉,就像用小棍子快速刮过梳齿一样。
- 放大声音: 这种摩擦会产生一系列微小的脉冲振动。蟋蟀的翅膀通常不是平放的,而是以一定角度竖立在身体上,形成一个微小的共鸣腔。翅膀本身也像鼓膜一样发生振动,将摩擦产生的微弱振动放大,最终发出我们听到的响亮、有节奏的鸣叫声。
- 控制因素: 鸣叫的节奏、频率和音调可以通过调节摩擦的速度、力度以及翅膀的振动幅度来控制。雄性蟋蟀通过不同的鸣叫模式来吸引雌性、警告同性竞争者或宣告领地。
蝉:鼓膜振动发声
- 核心结构: 它们主要依靠腹部的鼓膜器官发声。
- 发声器官位置: 位于雄蝉腹部第一腹节或第二腹节的腹面两侧(雌蝉一般没有功能性的发声器官)。
- 发声原理:
- 鼓膜: 在腹部两侧,各有一个大而硬的、半圆形或椭圆形的区域,称为鼓膜。它类似于一个鼓面。
- 鼓膜肌: 在鼓膜内部,连接着一块强健的肌肉,称为鼓膜肌。
- 振动过程: 当鼓膜肌快速收缩时,会向内拉动鼓膜,使其变形凹陷。当肌肉放松时,鼓膜凭借自身的弹性恢复原位。这个过程非常快速(每秒可达数百次)。
- 放大声音: 鼓膜的这种高速振动会产生声波。蝉的腹部内部通常有一个大的共鸣室(由腹部体壁构成),这个空腔就像音箱一样,将鼓膜振动产生的微弱声音极大地放大和增强,形成我们听到的震耳欲聋的蝉鸣声。
- 镜膜: 在鼓膜旁边或上方,通常还有一个较小的、薄而透明的区域,称为镜膜。它可能起到辅助振动或调节声音的作用。
- 控制因素: 鼓膜肌收缩的频率和强度决定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种类的蝉,其鼓膜结构、肌肉力量和共鸣室大小形状不同,因此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雄性蝉通过鸣叫吸引远处的雌蝉。
二、 听觉机制:如何“倾听”
蟋蟀:鼓膜听器
- 听器位置: 蟋蟀的听觉器官位于其前足胫节上。
- 核心结构:鼓膜听器
- 在前足胫节靠近身体的一侧(通常是内侧),有一个薄而柔软的鼓膜,就像一个小小的鼓面。
- 这个鼓膜覆盖在一个充满空气的小腔室上。
- 在腔室内部,连接着鼓膜的是一组特化的感觉细胞(听觉感受器),这些细胞能将鼓膜的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
- 工作原理:
- 当声波(特别是同种蟋蟀鸣叫的频率)到达鼓膜时,会引起鼓膜振动。
- 鼓膜的振动会刺激其下方的感觉细胞。
- 感觉细胞将这种机械振动转化为电信号(神经冲动)。
- 神经冲动沿着神经传递到蟋蟀的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最终被识别为声音。
- 功能:
- 雌蟋蟀依靠这个听器来定位和识别雄蟋蟀的鸣叫,进行交配。
- 雄蟋蟀也能听到同类的鸣叫,用于竞争和领地防御。
- 这个听器也能感知环境中其他声音,如捕食者的接近(例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
蝉:腹部听器
- 听器位置: 蝉的听觉器官位于腹部,通常在第二节腹节或附近。
- 核心结构:鼓膜听器
- 在雄蝉和雌蝉的腹部两侧,各有一个鼓膜结构(与发声的鼓膜不同,位置也可能不同)。
- 鼓膜覆盖在一个充满液体的腔室上。
- 腔室内部连接着感觉细胞群(弦音器),它们浸没在体液中。
- 工作原理:
- 声波引起鼓膜振动。
- 鼓膜的振动通过液体传递到腔室内部的弦音器。
- 弦音器上的感觉细胞感受到液体的压力变化或振动,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 神经信号传递到神经系统进行处理。
- 功能:
- 雌蝉主要依靠这个听器来定位和回应雄蝉的鸣叫。
- 雄蝉也能听到同类的鸣叫,有助于集群效应(一大群蝉同时鸣叫)的形成。
- 同样,这个听器也能感知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信号,包括潜在的威胁。
总结关键点
- 发声方式: 蟋蟀靠翅膀摩擦(音锉-刮器),蝉靠腹部鼓膜振动(鼓膜肌)。
- 听器位置: 蟋蟀在前足胫节,蝉在腹部。
- 听器原理: 两者都依赖鼓膜听器(薄振动膜 + 感觉细胞),但蟋蟀听器内部是气腔,蝉听器内部是液腔。
- 目的: 主要用于种内通讯(求偶、竞争、集群),但也具备感知环境声音(如天敌)的能力。
- 频率: 不同种类发出的声音频率不同,其听觉器官也相应地特化于感知同种声音的频率范围。蟋蟀的鸣叫频率通常较低(几千赫兹),而蝉的鸣叫频率可以非常高(可达十几千赫兹)。
昆虫这些精妙的结构和功能,是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实现有效通讯的杰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