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杭州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古代文献里的龙牙草:除了药典,方志中还有哪些趣味记载?

名称由来与地方传说:

  • 仙鹤衔草: 这是最普遍的传说来源。许多方志在记载“仙鹤草”或“龙牙草”时,都会附会一个类似的故事:某地有人受伤(或患病)流血不止,生命垂危,忽见仙鹤衔来此草,捣烂敷之(或煎服),血立止(或病愈)。因此得名“仙鹤草”。例如,一些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的县志中就有此类记载,将仙鹤草与当地的地理风物或名人轶事联系起来。
  • 龙牙形态: 部分方志直接描述其形态特征,指出其顶生穗状花序(总状花序)上的果实或花萼(宿存萼筒)排列紧密,顶端有钩刺,形似“龙牙”或“狼牙”,故名“龙牙草”、“狼牙草”。如《新昌县志》(浙江)物产篇可能提到其果实形态特征。
  • 地方特色名称: 方志记录了龙牙草在当地的丰富俗名,这些名字往往生动有趣:
    • 脱力草: 在江浙、安徽等地许多方志中都有记载,明确指出农民在夏秋农忙时节劳累过度(“脱力”)后,会用此草煎汤或炖肉服用,以恢复体力。如《嘉兴府志》、《苏州府志》等江南地区的志书在物产或药属部分常提及此名及用法。
    • 瓜香草: 一些方志(如华北、华东部分县志)提到其叶子揉碎后有类似黄瓜的清香,故名。
    • 金顶龙芽: 强调其金黄色花穗如“龙牙”挺立顶端的形象。
    • 黄龙尾: 描述其花穗下垂如黄龙之尾(多见于北方部分方志)。
    • 老鹤嘴: 形容其果实的钩状喙部像老鹤的嘴(多见于东北、华北部分方志)。

实用功能与民间经验:

  • 止血神草: 虽然药典有载,但方志中往往记录得更具体、更生活化。常提到农民在田间劳作受伤时,随手采摘龙牙草叶子揉烂敷伤口止血的即时场景。一些志书甚至记载了当地“金疮药”的简易配方中就包含龙牙草。
  • “脱力”的克星: 这是方志记载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远超药典的记载。许多江南地区的方志(如《湖州府志》、《松江府志》、《无锡县志》等)在“物产·药属”或“风俗”部分会专门提到:
    • 农忙(尤其是“双抢”季节)后,农民感觉极度疲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类似现代的低血糖、低血压或轻度贫血症状),即认为是“脱力”。
    • 常用龙牙草(脱力草)一大把,加红枣十数枚(有时加红糖),煎浓汤服用,或与猪瘦肉(甚至猪蹄)同炖,吃肉喝汤。
    • 民间认为此法能“补虚”、“提神”、“开胃”,迅速恢复体力。这种应用在药典中虽有“补虚”的模糊记载,但远不如方志中描述的如此具体、普遍和贴近生活。
  • 痢疾、腹泻: 部分方志(尤其南方湿热地区)记载用龙牙草煎服或与其他草药配伍治疗赤白痢疾、水泻等。
  • 驱虫(绦虫): 少数方志(如西南、华南部分县志)提到其根芽(即鹤草芽,现代药理学证实其有效)用于驱杀肠道寄生虫(主要是绦虫),称为“寸白虫”。

民俗信仰与象征:

  • 端午辟邪: 在一些地区的风俗志中记载,端午节时,人们会将龙牙草(仙鹤草)与艾草、菖蒲等一同悬挂于门上,或塞入香囊佩戴,认为其有驱邪避疫、保平安的作用。这与其“仙鹤”的祥瑞意象和民间对其药效的信任有关。
  • 祥瑞象征: 因其与仙鹤的传说联系,在一些地方,龙牙草(仙鹤草)被视为带有祥瑞之气的植物。

物产与救荒:

  • 地方物产: 方志的“物产志”或“食货志”中,常将龙牙草列为本地野生或栽培的药用植物资源之一。
  • 救荒植物: 虽然其口感不佳(有涩味),但在一些记载救荒植物的方志或专门救荒著作(如《救荒本草》虽非方志,但影响方志记载)中,提到嫩苗可煮去涩味后,拌油盐救饥。方志中可能也会提及在灾荒年份,人们采集龙牙草充饥的情况。

总结方志记载的趣味点:

  • 名称故事化: “仙鹤衔草”的传说广泛流传,赋予其祥瑞色彩。
  • “脱力草”的独特标签: 这是方志记载最核心、最生活化的趣味点,体现了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的独特应用,与江南农耕文化紧密相连。
  • 民俗应用: 融入端午节等民俗活动,作为辟邪之物。
  • 形态描述生动: “龙牙”、“狼牙”、“金顶”、“黄龙尾”、“老鹤嘴”等名称,形象地描绘了其花果特征。
  • 实用场景具体: 记载了田间即时止血、农忙后炖补等鲜活的民间应用场景。
  • 地方特色鲜明: 不同地区的方志记载了不同的俗名、偏重不同的用途(如江南重“脱力”,北方重形态描述,西南华南提驱虫)。

查找方向:

如果你想寻找具体实例,可以查阅:

  • 江南地区(江浙沪皖) 的府志、县志(尤其是清代和民国时期),重点看“物产志”、“药属”、“风俗志”、“古迹志”(可能附传说)部分。如《苏州府志》、《杭州府志》、《嘉兴府志》、《湖州府志》、《无锡县志》、《吴县志》等。
  • 其他地区 如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等省的县志,也可能有相关记载。

方志中的这些记载,为我们理解龙牙草在传统社会中的文化意义、民间智慧和生活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远比药典记载更生动、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