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德州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从海面到深海:海底雪的飘落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与生物的“拦截”

海底雪,这个浪漫的名字描述的是从海洋表层不断向深海沉降的有机碎屑流。它就像一场永不停止的“雪”,为黑暗的深海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能量来源。然而,这片“雪花”在从光明坠入黑暗的漫长旅途中(可达数千米,耗时数周),经历了显著的物理、化学变化,并不断遭到各层海洋生物的“拦截”和利用。其旅程大致如下:

1. 起源与表层变化(0-200米)
  • 形成: 主要来源是死亡的浮游植物(硅藻、甲藻等)、浮游动物(桡足类、磷虾幼虫等)及其排泄物(粪球)。病毒裂解、浮游动物摄食产生的碎屑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微小颗粒开始聚集。
  • 物理变化: 颗粒较小,下沉速度慢(约每天几米到几十米)。湍流、水流会显著影响其水平和垂直分布。颗粒之间会发生碰撞、粘附(通过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 TEP),形成更大的絮状聚合体,这是“海洋雪”的典型形态。
  • 化学/生物变化: 新鲜的有机物质富含碳、氮、磷等营养物质。表层细菌(主要是好氧菌)迅速附着在颗粒表面,开始分解利用这些有机物(矿化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无机营养盐(如硝酸盐、磷酸盐)。颗粒的有机碳含量开始下降。
  • 生物拦截:
    • 浮游动物: 桡足类、磷虾、樽海鞘等会主动摄食或被动滤食这些颗粒,尤其是较大的聚合体。这是表层最主要的拦截者。它们消化吸收一部分,排泄出的粪球会再次加入沉降队伍(通常下沉更快)。
    • 微型浮游生物: 纤毛虫、鞭毛虫等原生生物也会摄食较小的颗粒或细菌。
    • 微生物: 附着在颗粒上的细菌是首批分解者,它们通过分泌胞外酶分解复杂的有机物。
2. 中层海洋(200-1000米,黄昏区)
  • 物理变化: 随着深度增加,湍流减弱,水流相对稳定。颗粒继续下沉,部分小颗粒因分解或摄食而消失,大颗粒和聚合体占主导。下沉速度因颗粒增大而略有增加(可达每天100-200米)。水压增大。
  • 化学/生物变化: 细菌分解持续进行,消耗氧气,颗粒中的易分解有机物(如糖类、蛋白质)大量减少,剩下更多难分解的成分(如几丁质、纤维素、木质素)。颗粒的碳氮比升高(氮被优先利用)。溶解氧浓度下降。
  • 生物拦截:
    • 中层鱼类: 灯笼鱼、圆罩鱼等具有垂直洄游习性的鱼类,夜晚会上升到这一层甚至更浅处觅食,大量捕食浮游动物和海洋雪颗粒。
    • 中层甲壳类: 磷虾、端足类(如钩虾)、糠虾等继续活跃,是重要的摄食者。一些特化的端足类(如 Eurythenes gryllus)能高效捕捉下沉颗粒。
    • 胶质动物: 管水母、樽海鞘(尤其是住囊虫)通过粘液网过滤颗粒。它们自身产生的粘液网和排泄物也是海洋雪的重要来源。
    • 微生物: 细菌群落组成可能发生变化,适应更难降解的底物。古菌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参与分解。
3. 深层海洋(1000-4000米,深层区)
  • 物理变化: 环境黑暗、高压、低温(接近0-4°C)、水流缓慢但持续。颗粒下沉速度相对稳定。颗粒数量显著减少,尺寸也可能变小(因持续分解和摄食)。长距离沉降使颗粒可能经历水平位移。
  • 化学/生物变化: 有机质进一步降解,难降解物质比例很高。无机矿物成分(如硅藻壳、颗石藻的颗石、有孔虫壳)相对比例增加。氧气消耗持续,在寡营养海区或某些特殊区域可能接近缺氧。颗粒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 生物拦截:
    • 深海游动生物: 特化的深海虾类(如樱虾)、深海鱼类(如蝰鱼、吞噬鳗)、头足类(如吸血鬼乌贼)等,适应了低食物供应,会积极捕食下沉的颗粒和以此为食的小型生物。它们的代谢率通常很低。
    • 深海特化甲壳类: 如巨大的端足类(如 Alicella gigantea),是高效的清道夫,能快速定位和摄食大型食物颗粒(包括沉没的大型动物尸体,但也会拦截海洋雪)。
    • 微生物: 细菌分解仍在进行,但速率极慢。厌氧菌在颗粒内部缺氧微环境中可能发挥作用(如反硝化作用)。
4. 深渊与海底(>4000米,超深渊带及海床)
  • 物理变化: 颗粒最终抵达海底。未被途中消耗的颗粒成为海底沉积物最表层的组成部分。
  • 化学/生物变化: 有机质几乎消耗殆尽,主要是难降解的残渣和矿物质。在沉积物-水界面,微生物(包括厌氧菌)会进行最后的分解。
  • 生物拦截:
    • 底栖生物: 这是海洋雪旅程的终点站,也是最重要的“拦截者”之一(对深海生态系统而言)。
      • 食沉积物者: 海参(尤其是深海种)、多毛类环节动物(如管虫)、海胆、腹足类软体动物等,直接吞食沉积物表层的有机碎屑,消化其中残存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 滤食者: 海绵、海百合、深海双壳类、苔藓虫等,过滤流经海底的底层水,捕捉悬浮的细小颗粒(包括最后的“海底雪”)。
      • 食碎屑者/清道夫: 等足类、端足类、螃蟹等,主动搜寻并摄食较大的有机碎屑颗粒。
总结关键变化与拦截
  • 物理变化: 颗粒从细小、分散 → 聚集变大 → 下沉过程中因分解和摄食而变小/减少数量 → 最终成为海底沉积物。下沉速度由慢变快(因聚集)再相对稳定。
  • 化学变化: 新鲜、易分解、富营养的有机物 → 被细菌逐步分解(矿化) → 难降解物质比例增加、无机矿物比例增加、碳氮比升高 → 最终成为营养贫瘠的残渣。氧气被持续消耗。
  • 生物拦截(核心过程):
    • 层级性: 不同深度的生物群落接力“拦截”,从表层的浮游动物、中层鱼类甲壳类、深层的游动生物到底栖生物。
    • 效率: 绝大多数(>90%,甚至 >99%)的有机碳在沉降途中就被各种生物摄食、分解、矿化,重新释放回海水中(成为营养盐)。只有极小一部分能到达深海海底。
    • 形式多样: 包括直接摄食颗粒、滤食、食沉积物、微生物分解。
    • 生态意义: 海洋雪是连接海洋表层生产力与深海黑暗世界的主要能量纽带,支撑着整个深海食物网。它的沉降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生物泵),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有机碳的形式输送到深海并长期封存。

这场看似静谧的“飘雪”,实则是一场激烈而高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旅。每一片“雪花”都经历了复杂的转变,并在每一层深度被不同的生物“拦截”利用,最终为地球上最大、最神秘的生态系统——深海——提供着生命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