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的名称就像一本自然密码本,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特定的植物、染色部位以及独特的色彩魔法。这些名称不仅是色彩标签,更是古人观察自然、运用智慧的结晶。让我们破解这些“植物密码”:
一、直接“报身份证”型:植物名称即色彩
- 茜染(茜草): 名称直接来自植物“茜草”(根部含茜素)。染出经典的绛红色、砖红色,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红色染料之一。《诗经》中“缟衣茹藘”(茹藘即茜草)便是明证。
- 蓝染(蓼蓝/木蓝/马蓝等): 统称“蓝草”,包括蓼蓝、木蓝、马蓝、菘蓝等多种含靛蓝的植物。通过发酵还原,染出深邃的靛蓝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的就是它。
- 栀子染(栀子): 果实富含藏花素,无需复杂媒染即可染出明亮鲜艳的黄色,是古代重要的黄色染料。
- 紫草染(紫草): 根部富含紫草宁,通过媒染可得到珍贵的紫色。古代“齐桓公好服紫”导致紫草价格飞涨。
- 苏枋染(苏木): 心材富含苏木素,媒染后可得深红、酒红到紫红色,是重要的红色系染料(尤其从东南亚传入后)。
- 槐花染(槐树): 未开的花蕾(槐米)富含芦丁,染出柔和清新的黄色或黄绿色。
- 红花染(红花): 花瓣含有红花素(红色)和红花黄(黄色),通过特殊工艺分离,可提取珍贵的鲜艳正红色(“真红”),是古代最高级的红色染料之一。
二、部位密码:植物特定部位决定色彩
- 黄栌染(黄栌): 主要使用木材或树皮(而非叶子),媒染后得到尊贵的赤黄色/柘黄色,在日本是最高位的禁色。
- 橡碗染(栎属树木): 使用栎树等壳斗科植物的果壳(碗),富含单宁,染出深浅不一的棕色、驼色、灰褐色,是常见的褐色系染料。
- 薯莨染(薯莨): 使用其块茎,富含单宁和色素,染出红棕色,并能使布料坚韧,是岭南特色“香云纱”(莨绸)的核心染料。
三、色彩密码:名称直接描述最终效果
- 皂色/皂斗染: “皂”指黑色。常用壳斗科植物(如橡碗)的果壳或树皮,经铁媒染得到深灰、深褐近黑色。
- 鼠尾草灰/鼠李染: 染出的颜色接近灰绿色或灰褐色,类似老鼠皮毛的颜色。
- 鸦青: 形容颜色如乌鸦羽毛般深青带黑的光泽,常用靛蓝反复套染或添加其他染料(如五倍子)加深。
- 天水碧: 传说南唐后主李煜命宫女染碧色(青绿色),夜晚忘记收,露水打湿后颜色更鲜亮,故名。代表了清新淡雅的浅青绿色,通常由蓝草(靛蓝)染浅色或套染黄色(如槐花)得到。
四、工艺/特性密码:名称暗示染色方法或特性
- 退红: 指粉红色。由红花染出的红色经日晒或水洗褪色而成,或直接用极淡的红花染液染色。名称直接点明“褪色”或“浅淡”的特性。
- 郁金染: 使用姜黄属植物(如郁金、姜黄)的根茎。染出明亮的金黄色,且带有特殊香气。名称“郁金”既指植物,也暗示其“馥郁”之香。
- 柿染: 使用未成熟的青柿子榨汁(富含单宁)。直接染或媒染可得黄褐色、卡其色;经日晒氧化和反复染色,可得到深棕、近黑色,且具有出色的防水防腐性。名称点明了核心原料。
五、复合密码:植物+色彩/工艺
- 柘黄: “柘”指柘树(黄桑),其木材心材为黄色。“柘黄”特指用柘木染出的尊贵的赤黄色(类似黄栌染),曾是隋唐帝王的服色。
- 蓝绿/翠蓝: 指鲜艳的蓝绿色。通常由靛蓝(蓝)套染槐花等黄色染料(黄)得到,名称是两种色彩的叠加。
藏在名称里的自然智慧
这些草木染名称的“密码”,揭示了古人的细致观察与智慧:
就地取材: 名称直接关联当地常见植物(如槐花、橡碗)。
精准利用: 明确区分植物的不同部位(根、茎、皮、叶、花、果)。
色彩语言: 用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鸦羽、鼠皮、天光水色、青柿)形象地描述色彩。
工艺传承: 名称中隐含了工艺特点(退、碧、皂、媒染的效果)。
文化象征: 高级色彩(柘黄、真红)的名称往往与等级、礼仪紧密相连。
下次再听到“茜红”、“槐黄”、“靛青”、“苏芳色”、“天水碧”这些名字时,眼前浮现的已不仅是一种颜色,而是一株摇曳的植物、一段古老的工艺、一方水土的馈赠,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那场延续千年的色彩对话。 每一抹草木之色,都是大地亲手写下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