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佛山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从古代文献看杜松的记载,古人对这种植物有着怎样的认知和描述

从古代文献来看,古人对杜松(学名:Juniperus rigida)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对其实用价值、形态特征及文化象征的深刻观察:

一、本草文献中的药用价值

名称与归类

  •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将杜松归入“香木类”,称其别名“杜松子”“松杨”,并描述其“状如松,叶如柏,皮粗”。
  • 《证类本草》(宋·唐慎微):称其为“杜松”,强调其“枝叶清香,可辟秽气”。

药用功效

  • 祛风除湿:古人认为杜松枝叶、果实可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滇南本草》)。
  • 解毒消肿:杜松子油外敷用于“疮毒疥癣”(《本草拾遗》)。
  • 利尿通淋:果实煎服可“利小便,通五淋”(《名医别录》)。

特殊用法

  • 熏香防疫:古人焚烧杜松枝叶以“驱疫避秽”,如《本草图经》载:“北人取叶焚烟,敬神禳灾。”
二、文学与方志中的形态与象征

形态描述

  • 枝干特征:文献多强调其“枝干虬曲,皮如龙鳞”(《群芳谱》),叶片“细如针,三棱状,刺手”。
  • 果实特性:杜松子被描述为“青黑色浆果,大如豆,味辛香”(《植物名实图考》)。

文化象征

  • 坚毅品格:因杜松耐寒抗旱,常被比作君子气节。如《楚辞》中“山中人兮芳杜若”虽非直接指杜松,但后世常以松柏类植物喻志。
  • 隐逸意象:杜松多生于山野,文人视其为超脱尘俗的象征。如宋代林逋诗:“深谷松风冷,幽岩杜叶青。”
三、地方志中的实用功能

生活用途

  • 木材利用:杜松木质坚硬致密,可制器具。如《延安府志》载:“杜松木作车轴,经久不裂。”
  • 酿酒调味:杜松子用于酿酒(如欧洲金酒的前身),中国西北地区亦有以杜松子入药酒的传统(《甘肃通志》)。

生态价值

  • 固沙护土:北方干旱地区植杜松防风固沙,如《榆林县志》称其“根深耐瘠,塞上卫士”。
四、宗教与民俗中的角色

祭祀与辟邪

  • 萨满教和北方少数民族视杜松为“神树”,枝叶用于净化仪式(《辽史·礼志》)。
  • 民间端午节悬挂杜松枝驱邪,如《燕京岁时记》载:“端午插蒲艾、杜松于门,以禳毒气。”

传说与禁忌

  • 部分文献称杜松为“鬼树”,因树形阴森,夜晚不宜靠近(《酉阳杂俎》),反映古人对自然物的矛盾认知。
总结:古人对杜松的认知特点 实用主义导向:侧重药用、材用、生态功能,体现“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 自然观察细致:对形态、习性的描述与现代植物学基本吻合。 文化符号多元:既象征高洁,又关联民俗信仰,反映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结。 地域差异明显:北方文献记载丰富,南方较少,与杜松的分布密切相关。

附注:古代文献中的“杜”字常与“杜仲”“杜衡”等混淆,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杜松因形态近柏,亦常被误记为“桧柏”(如《尔雅》),需谨慎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