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兴化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跟着《火星救援》学航天知识:人类在火星生存需要克服哪些科学难题?

一、 火星极端环境挑战(电影中背景设定)

稀薄且有毒的大气:

  • 难题: 火星大气压仅为地球的约1%,且95%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低(<0.2%)。人类无法直接呼吸,暴露在外会迅速窒息、体液沸腾(低压导致)。
  • 电影体现: 马克·沃特尼必须时刻穿着宇航服或在加压舱内活动。基地的气闸室是生命线。
  • 现实解决方向: 所有居住舱和工作空间必须完全密封加压,提供类似地球的氮氧混合气体环境。宇航服是室外活动的必备生命支持系统。

极端低温:

  • 难题: 火星平均温度约为-63°C,冬季两极地区可低至-125°C,夏季赤道地区中午最高也只有约20°C(但很快下降)。巨大的昼夜温差对设备、结构和人体都是严峻考验。
  • 电影体现: 马克需要保持栖息舱的温度,种植土豆时也面临保温问题(用放射性同位素加热单元)。
  • 现实解决方向: 栖息舱需要强大的隔热和主动加热系统(如电热器、放射性同位素热源)。宇航服需要高效的保温层和温度调节系统。

高强度辐射:

  • 难题: 火星没有全球性磁场和稠密大气层保护,地表暴露在强烈的宇宙射线和太阳高能粒子辐射下。长期暴露会显著增加宇航员患癌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白内障等疾病的风险。
  • 电影体现: 电影中马克在前往阿瑞斯4着陆点的途中遭遇了一次太阳风暴(质子风暴),他临时用帆布和土壤覆盖漫游车来防护。栖息舱本身也提供了一定的辐射防护。
  • 现实解决方向: 这是火星任务中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解决方案包括:
    • 厚重防护: 在栖息舱上方覆盖数米厚的火星土壤或冰(就地取材)是最有效的被动防护。
    • 优化结构: 设计带有辐射屏蔽层的舱体结构(如水层)。
    • 选址: 优先选择天然辐射遮蔽区(如熔岩管洞穴、陡峭悬崖的阴影区)。
    • 监测预警: 建立强大的空间天气监测和预警系统,以便在太阳风暴来临前进入加固掩体。
    • 药物防护: 研发减轻辐射损伤的药物(仍在研究中)。

沙尘暴:

  • 难题: 火星沙尘颗粒细小,极易被风扬起形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沙尘暴。沙尘会覆盖太阳能电池板、堵塞设备、磨损机械部件、影响视线,并可能带有静电干扰电子设备。
  • 电影体现: 影片开头的沙尘暴是导致马克被遗弃的直接原因。沙尘暴也威胁着后续的救援任务。
  • 现实解决方向:
    • 能源多样化: 不能过度依赖太阳能(电影中马克的栖息舱因此失去主能源)。需要结合核能(如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作为主要或备用能源。
    • 设备密封与除尘: 关键设备需要良好的密封性,并设计有效的除尘机制(如震动、吹气、可擦拭表面)。
    • 材料选择: 使用耐磨、抗静电材料。
二、 生命维持系统(电影中马克的生存核心)

氧气循环:

  • 难题: 需要持续供应可呼吸的氧气,并移除呼出的二氧化碳。
  • 电影体现: 栖息舱有氧气发生器(从地球带来),马克后期通过燃烧联氨火箭燃料(肼)中的氢来制水(进而电解制氧)。他用二氧化碳“施肥”土豆。
  • 现实解决方向:
    • 物理化学再生系统: 类似国际空间站,使用电解水制氧,用分子筛吸附二氧化碳(萨巴蒂埃反应可将部分CO2转化为水和甲烷)。
    • 生物再生系统: 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如电影中的土豆)。这是长期目标,但目前效率、可靠性和规模远不能满足需求,需要高度优化的受控生态生命支持系统。

水循环:

  • 难题: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许多工业过程所需。需要高效回收利用每一滴水。
  • 电影体现: 马克回收自己的尿液、汗液等所有水分(包括从粪便中提取水分进行再处理)。他冒险分解联氨制水是剧情关键点。
  • 现实解决方向: 需要极其高效的水回收系统(过滤、蒸馏、催化氧化等),回收率需达到98%以上(远高于ISS)。就地资源利用是长期关键——从火星土壤(可能含有水合矿物)或极地冰中提取水。

食物生产:

  • 难题: 长期生存无法完全依赖地球补给。需要在火星上建立可靠、可持续的食物生产系统。
  • 电影体现: 马克用火星土壤(灭菌后混合地球土壤和粪便)、回收水、自制肥料(人类粪便)和栖息舱空间种植土豆,成为生存关键。
  • 现实挑战:
    • 土壤改造: 火星土壤(风化层)缺乏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含有高氯酸盐等有毒物质(电影中忽略了这点),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清洗去除盐分、添加营养物质、接种微生物)。
    • 封闭环境农业: 需要人工光源(LED)、精确控制温度、湿度、CO2浓度、营养液循环。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
    • 营养与多样性: 仅靠土豆无法提供全面营养,需要种植多种作物(谷物、蔬菜、藻类等),可能还需要小型动物蛋白(如昆虫、鱼类养殖)或培养肉技术。
    • 规模与效率: 养活一个人需要相当大的种植面积和稳定的产出。
三、 能源供应(电影中马克的挣扎) 持续可靠的能源:
  • 难题: 维持生命支持、温度控制、照明、设备运行、通信、食物生产、水处理、材料制造等都需要大量稳定的能源。
  • 电影体现: 沙尘暴导致太阳能失效,迫使马克寻找替代方案(RTG加热单元、联氨制水电离)。他需要为长途跋涉充电。
  • 现实解决方向:
    • 核能是首选: 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或小型裂变反应堆能提供持续、稳定、不受天气影响的电力与热能。
    • 太阳能辅助: 在沙尘暴较少或易于清洁的区域铺设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作为补充或备用。
    • 能源存储: 高效电池(如锂离子)用于调节昼夜和峰值负载。氢燃料电池也是重要选项。
    • 能源管理: 极其高效的设备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四、 运输与往返(电影中救援行动的核心)

重型载荷运输与着陆:

  • 难题: 将大量人员、物资、大型设备从地球运送到火星表面需要克服巨大的重力井(地球和火星),需要强大的运载火箭和精确可靠的着陆技术(火星大气稀薄,降落伞作用有限)。
  • 电影体现: 阿瑞斯任务使用大型着陆器。救援任务需要精确计算轨道和发射窗口。
  • 现实解决方向: 依赖超重型火箭(如SpaceX星舰)、先进的进入-下降-着陆技术(超音速反推、空中吊车等)。

返回地球的挑战:

  • 难题: 从火星表面起飞进入轨道,与等待的飞船对接,再跨越数亿公里返回地球,需要精确的轨道计算、可靠的上升器、强大的推进系统、长时间的深空飞行生命保障和可靠的再入地球大气层技术。
  • 电影体现: 整个救援计划的核心就是让马克到达阿瑞斯4的上升飞行器(MAV),并改装它以适合发射。
  • 现实解决方向: 需要预先部署或在火星制造上升飞行器及其燃料(就地资源利用制取甲烷/液氧燃料是关键目标)。
五、 心理与社会因素(电影中马克的坚韧与团队合作)

长期隔离、封闭与心理压力:

  • 难题: 宇航员长期生活在狭小、封闭、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面临极端压力、单调生活、人际摩擦、与地球通信延迟(单程数分钟)等问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认知能力下降)。
  • 电影体现: 马克的乐观、幽默感和强大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其生存关键。地球团队的持续支持和努力也给了他希望。
  • 现实解决方向: 严格的宇航员心理选拔与训练、设计更舒适宽敞的居住环境、提供丰富的娱乐和通讯手段、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包括与地球的延迟沟通策略)、培养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医疗与健康:

  • 难题: 在远离地球、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处理疾病、创伤(骨折、烧伤)、慢性病、牙科问题、辐射相关疾病、长期失重(前往途中)或低重力(火星表面)对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的负面影响等。
  • 电影体现: 马克处理了自己的伤口(被天线刺穿),但缺乏专业医疗支持是巨大风险。
  • 现实解决方向: 需要配备功能强大的医疗舱、训练有素的随队医生(或具备高水平医疗技能的宇航员)、先进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丰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储备,以及应对紧急手术的能力。研究长期低重力环境下的健康对策(锻炼设备、药物)至关重要。
总结

《火星救援》生动地展示了人类在火星生存面临的环境险恶、资源匮乏、技术极限和心理坚韧的多重挑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系统工程思维,将生命支持、能源、辐射防护、就地资源利用、可靠运输、先进农业和人类因素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并进行长期不懈的技术创新和验证。电影虽然简化了部分过程(如土壤改造的毒性问题、辐射的长期累积效应、联氨制水的巨大风险),但其核心描绘的挑战是真实存在的。人类迈向火星的每一步,都是在克服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科学与工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