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通九九信息网
详情描述
古装剧里的发型都是真的吗?揭秘历史发型复原背后的考古依据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古装剧里的发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完全真实的,它们往往是艺术创作、现代审美、戏剧效果和部分历史元素混合的产物。虽然有些制作精良的剧集(如《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延禧攻略》等)在发型上下了很大功夫,力求靠近历史,但为了视觉效果、角色辨识度或拍摄便利性,通常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夸张、简化或融合。

揭秘历史发型复原的考古依据:

要复原古代真实的发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服饰研究者需要依赖多种证据,进行严谨的交叉验证:

墓葬出土实物: 这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 头发本身: 在保存条件极好的墓葬中(如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新疆干尸墓葬等),头发甚至完整的发髻、假髻(如“副”、“编”)得以保存下来。通过分析这些实物,可以直接了解发色、发质、编结方式、髻的形状大小、固定方法(如簪钗的位置)等。
  • 发饰: 大量出土的簪、钗、步摇、梳篦、华胜、金钿、发带、发网(如唐代的“透额罗”)、冠饰等。这些饰品的佩戴位置、数量、组合方式以及它们在头发上留下的压痕或固定痕迹,都能直接反映发型结构。例如,一个出土时插着多根长簪的头骨,表明其发型需要这些簪子来固定复杂的发髻。
  • 织物痕迹: 有时在头发或头骨附近会发现包裹发髻的丝织物或纱罗的痕迹,证明当时有包髻的习惯。

绘画与雕塑: 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形象。

  • 墓室壁画/帛画: 汉唐等时期的墓室壁画是研究当时发型的重要资料(如唐代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壁画)。它们描绘了不同身份、场合的人物形象。
  • 石窟壁画/绢画: 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等壁画中供养人、世俗人物的形象,以及传世的唐代《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发型样式。
  • 陶俑、木俑、画像砖/石: 各个朝代(尤其是秦汉、隋唐)的陶俑(如唐三彩女俑、汉舞乐俑)和画像砖/石上的人物造型,是研究平民和贵族发型的丰富资料。它们能展示发型的立体形态和不同角度。

文献记载:

  • 史书典籍: 《后汉书·舆服志》、《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明史·舆服志》等官方文献中,对后妃、命妇、官员乃至平民的冠服制度有详细规定,其中常包含对发饰、发髻名称和样式的描述(如唐代的“高髻”、“倭堕髻”、“抛家髻”,宋代的“朝天髻”、“同心髻”等)。
  • 诗词歌赋: 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常常生动形象(如白居易《长恨歌》中“云鬓花颜金步摇”,《陌上桑》中“头上倭堕髻”,温庭筠词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提供了对发型美感、流行风尚的感性认识。
  • 笔记小说: 《世说新语》、《酉阳杂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笔记杂谈中,常有对当时社会风尚、发式流行的具体描述。
  • 训诫书与笑话: 有时一些反对奢靡的训诫书或笑话集,会记录当时过分夸张的发型(如《颜氏家训》中提到南朝梁贵妇发髻高耸需倚靠,虽可能夸张,但反映了风尚)。

古代妆容发式文献: 如明代《三才图会》中的“器用”部分有对发髻样式的图文描绘。

复原的难点与挑战:

  • 实物保存困难: 头发是蛋白质,极易腐烂,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极其罕见。
  • 图像的艺术化处理: 绘画雕塑往往带有理想化、程式化或艺术夸张的成分,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
  • 文献记载的模糊性: 古籍中对发髻名称的记载很多,但具体样式描述常常语焉不详,不同时代对同一名称的理解也可能不同。
  • 日常与盛装的差异: 出土和图像资料多为贵族、重要场合或陪葬俑(模仿仪式化形象),普通百姓的日常发型记录很少。
  • 地域与阶层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的发型差异巨大。
  • 技术细节缺失: 古人具体如何梳理、固定(用多少发胶/发蜡?具体手法?)、维持一整天,这些细节很难从静态证据中完全获知。

古装剧发型常见的不真实之处:

夸张的高度和体积: 为了视觉效果,常将发髻做得比历史上更庞大、更高耸。 过度依赖假发包和假发片: 现代剧常用大量人造假发包堆砌,远超古人实际使用的假发量(古人多用自身头发或少量假发辅助)。 过分整洁与定型: 现代发胶效果显著,古装剧发型往往一丝不乱、棱角分明,而古人即使用刨花水、头油等,也很难达到如此硬挺的效果,且容易沾染灰尘。 时代混搭与臆造: 常将不同朝代元素混用,或完全凭空创造不符合任何时代的发型(“影楼风”)。 忽视阶级与场合: 丫环、平民的发型常常过于精致复杂,不符合其身份和劳作需求;或者盛装发型用于日常。 过度装饰: 插满夸张的、现代工艺制作的头饰,不符合历史审美和工艺水平。

总结:

古装剧的发型是艺术再创造,服务于剧情和视觉美感。虽然优秀的历史剧会努力参考考古和文献依据,力求在观众能接受的范围内靠近历史风貌(如《长安十二时辰》对唐代发髻和男俑“幞头”的还原,《清平乐》对宋代“冠梳”等元素的运用),但绝对的“真实”几乎不可能,也未必是剧集追求的首要目标。

真正的历史发型复原是一项严谨的学术工作,需要综合考古实物、图像资料、文献记载,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并通过严谨的实验(如尝试用古代可能的材料和工具梳理)来不断接近真相。它揭示的是特定时代、特定人群在特定场合下的真实风貌,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