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的活动范围和迁徙习惯虽然不像鱼类或哺乳动物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确实能提供关于海洋环境变化的宝贵信号。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海参的活动范围:相对有限但存在多样性
个体日常活动范围:
- 非常有限: 大多数海参是底栖生物,行动缓慢(依靠管足或肌肉收缩蠕动)。它们的日常活动范围通常只有几米到几十米,主要围绕其藏身的礁石缝隙、海草床或沉积物表面。
- 觅食驱动: 活动主要是为了在附近区域觅食(舔食沉积物表面的有机碎屑、微生物、藻类等)。它们像“海洋清道夫”一样,在局部小范围内进行精细的沉积物处理。
- 种类差异: 不同种类活动能力略有差异。一些生活在沙泥底的海参(如刺参)可能比礁石区的种类(如梅花参)活动范围稍大一些,但也非常有限。
种群分布范围:
- 这个范围要大得多,指该物种在海洋中地理分布的广度(如从某片海域到另一片海域)。这取决于物种对环境(温度、盐度、底质、食物、深度)的适应能力。
二、海参的迁徙习惯:响应环境变化的策略
海参的迁徙行为远不如洄游鱼类规律和长距离,但它们确实会进行一些季节性、环境驱动性或繁殖驱动的移动,这些移动能反映环境变化:
季节性迁徙(最常见):
- 温度驱动: 这是最显著的迁徙原因。许多温带海参(如重要的经济物种刺参)对水温敏感。
- 夏季迁移: 当浅水区水温升高超过其耐受范围(例如>20-25°C,视种类而定),它们会从浅水的摄食场(如海草床、藻场)向更深、更凉爽的水域迁移。
- 冬季/春季回归: 当水温下降,它们会重新迁移回食物丰富的浅水区。
- 信号解读:
- 海水温度升高: 如果观察到海参开始向深水迁移的时间提前,或者迁移的深度增加(因为浅层水温更高),这清晰地表明夏季海水温度在升高,或者高温期延长。
- 海洋热浪: 异常的、持续时间长的热浪可能导致海参在非正常时间或深度进行迁移,甚至因无法及时迁移而死亡(发生“化皮”现象)。
- 温度变化模式改变: 迁徙时间和路径的变化反映了季节性格局(如春季变暖提前、秋季降温推迟)的改变。
摄食地迁徙:
- 食物资源变化: 如果局部区域的食物(有机沉积物、特定藻类)因洋流、风暴、污染等原因变得匮乏,海参可能会缓慢地向食物更丰富的邻近区域移动。
- 信号解读:
- 底层生产力变化: 海参的聚集或离开,能反映局部海域有机物质沉降率、底栖微藻生产力或营养盐供应的变化。
- 污染或富营养化: 极端情况下,如果某区域因污染导致底质环境恶化或食物有毒,海参会逃离该区域。反之,适度的富营养化可能增加食物供给而吸引海参(但过度富营养化会导致缺氧等问题)。
- 物理扰动: 如风暴、强烈的底层流改变沉积物分布,也可能迫使海参移动。
繁殖迁徙:
- 聚集行为: 一些海参在繁殖季节(通常与水温有关)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聚集行为,可能向更适宜幼体发育的区域(如海流交汇处利于幼体扩散)移动一小段距离。
- 信号解读:
- 繁殖时间变化: 海参聚集繁殖的时间点变化,可能反映了水温等环境因子对生殖周期的影响(如性腺发育速度受温度调控)。
- 繁殖成功率: 繁殖迁徙的规模、地点和后续幼体的存活情况,间接反映了环境条件对种群补充的影响。
垂直迁徙:
- 部分穴居或生活在沉积物中的海参,可能会有昼夜垂直移动(如夜间到表层觅食,白天钻入沉积物中),但通常范围很小(厘米级到米级)。
- 信号解读: 这种行为模式的变化可能反映底层溶解氧、光照或捕食压力的微小变化。
三、总结:海参作为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
海参的活动和迁徙习惯虽然个体范围小、速度慢,但其种群层面的行为模式变化(如迁移时间、深度、规模、路径、聚集地) 是海洋环境变化的灵敏“晴雨表”:
- 水温变化的直接指标: 尤其是季节性垂直迁移,是监测海水变暖、热浪事件、季节性温度格局变化的绝佳信号。
- 底层生态系统健康的反映: 它们的分布、丰度和迁移模式能指示底层食物资源(有机碎屑通量、底栖微藻生产)、底质条件(沉积物质量、污染)、溶解氧水平的变化。
- 气候变化影响的早期预警: 海参对水温、酸化(可能影响其钙质骨片)敏感,其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变化往往是海洋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如变暖、酸化)的早期信号。
- 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信号: 作为重要的沉积物处理者和营养循环者,海参种群迁移或衰退,意味着底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可能发生改变。
因此,持续监测和研究海参的分布、丰度、迁移时间和路线,对于理解局部乃至区域海洋环境(特别是底层环境)的变化趋势、评估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制定海洋保护和渔业管理策略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它们缓慢移动的身影,无声地记录并传递着海洋深处的环境变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