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是什么?
赤潮是一种有害藻华现象,指海洋或某些淡水水域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有时也包括原生动物)、细菌或浮游动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导致水体变色(通常是红色、红褐色、橙色、绿色等)的生态异常现象。并非所有藻华都是有害的,但赤潮通常特指那些对海洋生态系统、渔业资源、人类健康或沿海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的藻华。
赤潮的持续时间和扩散范围通常与什么有关?
赤潮的持续时间和扩散范围是高度动态和复杂的,受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作用影响。主要相关因素包括:
一、 影响持续时间的因素
营养盐水平与供应:
- 初始浓度: 赤潮爆发需要高浓度的氮、磷等营养盐(尤其是溶解无机氮、磷)。初始营养盐浓度越高,藻类增殖的物质基础越雄厚。
- 持续供应: 赤潮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持续的、新的营养盐输入来补充藻类消耗。来源包括:
- 河流径流(携带农业化肥、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 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深层海水带到表层)。
- 大气沉降(如氮沉降)。
- 底泥释放(在特定条件下,如低氧、扰动,底泥中的营养盐会释放到水体中)。
- 一旦营养盐被大量消耗殆尽,且没有新的补充,赤潮就会逐渐消退。
水文气象条件:
- 水体稳定性: 持续的风平浪静、日照充足、水温适宜的天气最有利于赤潮维持。强风、大浪、暴雨会破坏水体稳定性,加速藻类沉降、稀释营养盐浓度、降低水温或增加浊度,从而缩短赤潮持续时间。
- 水温: 每种赤潮生物都有其适宜的温度范围。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抑制其生长或导致其死亡。适宜且稳定的水温是赤潮持续的重要条件。
- 光照: 藻类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持续的晴朗天气有利于赤潮维持。阴雨、大雾会减少光照,抑制藻类生长。
- 降雨: 强降雨一方面可能带来新的陆源营养盐输入,延长赤潮;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大量淡水输入造成水体层化(盐度跃层)或稀释作用,破坏赤潮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其消退。
赤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
- 生长速率: 不同藻种的增殖速度不同。
- 营养策略: 有些藻类能利用多种形态的营养盐(如有机态氮磷),甚至能进行混合营养(兼有光合和摄食能力),这增强了它们在营养盐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可能延长赤潮。
- 生活史策略: 有些藻类能形成休眠孢子(孢囊)沉入底泥,当环境再次适宜时萌发,这可能导致赤潮在同一区域反复发生,整体上延长了影响时间。
- 种间竞争与捕食: 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摄食压力、藻类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会影响特定赤潮种群的存续时间。
水体滞留时间:
- 在半封闭或封闭的海湾、河口等水体交换缓慢的区域,赤潮生物和营养盐不易被带走,更容易聚集和维持较长时间。开阔海域的赤潮通常持续时间较短,扩散范围更大。
二、 影响扩散范围的因素
海流与环流:
- 这是决定赤潮水平扩散范围的最主要物理因素。海流像传送带一样,将赤潮生物和它们聚集的水团输送到下游或邻近海域。沿岸流、上升流锋面、涡旋等都能显著影响赤潮的扩散方向和范围。强流可以迅速将赤潮扩散到广阔海域,弱流则可能使其局限在局部区域。
风:
- 风驱动表层海水的运动(风生流)。风向和风速直接影响赤潮水团的漂移方向和速度,从而影响其扩散范围。风还能引起水体混合,影响垂直分布。
地形:
- 海岸线形状、海湾、岛屿、海峡等地形特征会引导或限制海流的路径,从而影响赤潮水团的扩散方向和范围。例如,突出的岬角可能阻挡或分流赤潮水团,海湾则可能成为聚集区。
水体层化与混合:
- 垂直扩散: 温度跃层或盐度跃层的存在会阻碍上下层水体的混合。如果赤潮生物主要分布在表层,层化会限制其向深层扩散。强风浪或对流(如降温)会破坏层化,促进垂直混合,使赤潮生物分布到更深的水层(但浓度可能降低)。
- 水平扩散: 层化水体的边界(锋面)有时会成为赤潮聚集或扩散的通道。
赤潮生物的特性:
- 运动能力: 有些藻类(如某些甲藻)具有鞭毛,能进行主动的垂直迁移(如白天上浮到表层光合作用,夜晚下沉到营养盐更丰富的次表层)。这种迁移能力会影响它们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运输的效率。
- 聚集行为: 某些藻类在特定条件下(如趋化性)会聚集在一起,形成高密度的斑块或条带,影响其空间分布格局。
初始来源位置和规模:
- 赤潮最初在何处爆发(如河口、养殖区排污口附近)以及初始的规模(面积和生物量),是决定其后续可能扩散范围的基础。
总结
- 持续时间: 主要受营养盐持续供应能力、有利且稳定的水文气象条件(水温、光照、风浪小)、赤潮生物自身特性(生长速率、营养策略、抗逆性)以及水体滞留时间等因素控制。营养盐耗竭或恶劣天气通常是导致赤潮快速消退的关键诱因。
- 扩散范围: 主要受海流和环流、风、地形、水体层化结构等物理输送过程主导,同时赤潮生物的运动能力和聚集行为也起到一定作用。海流是决定水平扩散范围和方向的最核心动力。
理解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于预测、监测和管理赤潮灾害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浮标观测、数值模型等多种手段来研究这些过程,以期更准确地预测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亡。